一個故事,改變一生!
《小故事大哲理》暢銷書作家李錫津最新力作!
每一個精采、有趣的故事,背後都隱藏豐富的意涵。超級會說故事的李鍚津,滿腦袋精采、幽默的故事,他並結合時事、潮流、書籍,為我們融會貫通後,深刻剖析故事的含意,為我們營造一個鮮活、有意義的人生。
故事一: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早年剛剛創業時,自己就是第一線的推銷員。有一次,他隻身飛往美國行銷,結果一等就是六小時。好不容易等到客戶,想不到,人家看都不看一眼,還不屑的把電算機摔到地上,場面尷尬。林百里沒有生氣,撿起電算機笑著說:「It is still working!」您看摔都摔不壞,是好東西喔!
受到這樣無理的羞辱,一般人可能會氣到跳腳。但林百里不一樣,他選擇柔軟以對!所以誰說柔軟是示弱,柔軟是逃避,柔軟反而是一種強韌,一種讓人走得更長遠、更具競爭力的態度。
故事二:夜裡,一個醉漢跑到路燈下找遺失的鑰匙。路人好奇地問他:「你的鑰匙掉在這兒嗎?」「好像不是,不過,這兒比較亮!」醉漢回答。
這是一個方向錯誤的?佳例子,雖然好笑,但回頭想想,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多多少少也有這種看似好笑,其實完全會白白付出的狀況?
故事三:有位先生路過建築工地,停下來和工人說話,並問他們:「你在做什麼?」工人甲說:「我在砌磚。」工人乙說:「我在砌牆。」工人丙則自豪地說:「我正在蓋一座偉大的教堂。」
三個人做同樣的工作,卻有三種不同的工作觀,反應出不同的生命意義和價值。你呢?你對自己的生命有什麼期許?你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本書分為鮮活競爭力、鮮活領導力、鮮活創意力及鮮活生命力四部分,你厭倦硬邦邦的說道理?或者理論式的說教?本書讓你從看故事開始,輕鬆學會經營自己的鮮活人生。
本書特色
◎《小故事大哲理》暢銷書作家李錫津最新力作!
◎ 故事簡短、有力,讓忙碌的現代人在短時間吸收無數智慧。
◎ 超級說故事機李錫津,許你一個改變自己人生的機會。
作者簡介:
李錫津
曾是建中學生心目中親切、果斷、小故事不離口、深具創意的另類校長,他大力支持社團活動,倡導生活體驗、全人教育和服務學習。他告訴學生不能只有讀書,人生除了幸福快樂,還有責任。他把畢業典禮變成不來可惜、錯失遺憾、深具教育意義的活動。後經遴選轉任台北市教育局長,除教育方案外,特別倡導當前頗受重視的生活哲學、價值管理,穩住情緒波動的教改年代。
之後,轉往台北市公務人員訓練中心,負責七萬多員工的在職進修,導入「身心靈管理」、「工作倫理」、「探索」等課程,大幅提升「人文通識」的比例,提出「心靈羅盤」、「故事領導」、「價值領導」、「哲學領導」、「生命管理」等觀念,希望從人心、人性、人文、人生扎根處建構每一個人的專業能力和服務心念。
本書即為一系列「鮮活人生」、「價值導引」等管理觀念的闡釋和分享。曾出版《小故事大哲理2》(聯經出版)、《教育改造的新念》(心理出版社)、《小故事大哲理》(聯經出版)、《班級經營》(心理出版社,合著)。其中,《小故事大哲理》系列廣受歡迎。目前為嘉義市副市長。
章節試閱
柔軟是一種堅韌
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早年剛剛創業時,自己就是第一線的推銷員。有一次,他隻身飛往美國行銷,結果一等就是六小時。好不容易等到客戶,想不到,人家看都不看一眼,還不屑的把電算機摔到地上,場面尷尬。
林百里沒有生氣,撿起電算機笑著說:「It is still working!」您看摔都摔不壞,是好東西喔!
一個受到無理的羞辱、杯葛,還能保持一定風度、穩定的情緒和柔軟的身段,這樣的挫折忍受力、強韌的生命力,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林百里曾在香港的難民營過苦日子,回台灣讀台大時與溫世仁設計台灣第一台電腦,又從蔣經國手中接下第一屆青年獎章,接著用心經營廣達電腦,使自己成為二○○一年全世界最佳的二十五位總裁之一,充分顯示「因為柔軟所以強韌」的生活哲學和經營理則。
我們來看一個相似的歷史故事:
戰國時代,曾受教於鬼谷子的縱橫家蘇秦,在學成後,遊說秦王,並寫了十幾次建議書給秦王,不過,不但不被採納,秦王連答覆都沒有。
蘇秦心中的鬱卒可想而知。
眼看遊說不成,謀不到一官半職,真是有志難申,等錢花光了,只好拖著一箱子書,寒酸落寞疲備地回到洛陽老家。
沒想到,一回到家,全家人都沒有好臉色,父母不和他說話、嫂嫂不屑做飯給他吃,連太太也不正眼看他,只埋頭織她的布,真是「冷」極了。
受外人冷落、岐視也就算了,連回到可以避風浪的老家,都要受家人的冷眼,真是情何以堪?可是,蘇秦不怨天不尤人,不遷怒,不隨意發洩,更不自暴自棄,更難得的是:他的柔軟、他的EQ,使他化鬱卒為力量,更加發憤圖強,把家中藏書、姜太公的《陰符經》找出來,廢寢忘食地努力研讀。睏了就用冷水洗臉,甚至於用錐子刺大腿提神用功。
經過一年的苦讀,蘇秦的學問、謀略都大為精進,口才也更為便給犀利,因此,信心大增。蘇秦自認可以說動各國領袖,首先,他遊說趙王成功,從此,一帆風順,大受重視,最後竟然佩上六國印信,坐上了權力的高峰。之後,蘇秦可謂榮華富貴,待他錦衣返鄉時,排場大為不同。蘇秦的父母聽說他要回來,不但翻修舊宅、清掃馬路,還在三十里外設宴迎接。
見面時,蘇秦並未記恨落難時家人對他的冷漠相待,仍然一本書生、君子本色,善待家人。
人情冷暖,中外如此。攀貴歧賤,古今皆然。在處困頓受欺受辱時,還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生怒心,並能繼續努力,改變自己的「體質」和「條件」。一旦功成名就,又能記住舊情,不念舊惡,以誠待人,以德化人,真是難得。
先哲有謂「劍利鋒易折,弓滿弦易斷。」老莊也強調溫和守柔的人生哲學。柔軟力量大,在政治操作上如此,在待人處事和事業經營上,亦若是。柔軟謙退,導引轉化,帶來奮發力量真是莫之能禦也!
狂熱才會傑出
有位年輕人向哲學家蘇格拉底求教,怎麼樣才能成為一位有智慧的飽學之士。
蘇格拉底一眼看穿這位年輕人雖然聰慧,卻只是隨口說說而已,並非真正有心求知,因此決定好好教育他。
於是,他帶著年輕人來到海邊,走入海中直到水深過腰,才抓住年輕人的頭,把他整個人壓入水中數十秒鐘才拉了上來,慎重問他:「你到底想要什麼?」
「我要追求知識。」年輕人雖然嗆了水,又有點兒喘,卻是清楚堅定地回答。
年輕人一說完,哲學家再度壓他入水中數秒鐘,才又拉出水面,再問同樣的問題,年輕人依然作了相似的回答。
接著蘇格拉底又把他壓入水中好幾回合,每次重出水面,都可以發現年輕人一次比一次喘得更厲害,也更驚恐了。
直到蘇格拉底發現年輕人快撐不住了,再問他:現在想要什麼?
「要空氣。」年輕人終於急切地回答。
待年輕人驚魂甫定,哲學家才嚴肅地說:「你已經回答了先前提出的問題,像剛剛急切地追求空氣一樣來追求知識、智慧時,你就有機會成為一位有知識、有智慧的人了。」
哲學家用的是體驗學習的激將類比法,讓年輕人自己徹底體會什麼叫「急切地追求」、「急切地需要。」
急切地追求、急切地需要,才能展現出熱情,狂熱地投入,也唯有如此,才容易使人快速成長,容易使人達成立下的目標,成就他的事業。
例如:曾是溫布頓網球賽中的好手貝克,能在十七歲時拿下冠軍,成為溫布頓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霸主,就是本乎那一份狂熱。對每一次賽會,對每一局比賽,處理任何一個可能的死球,都絕不輕忽,絕不放棄,才能獲得如此的成就。
曾是奧運選手,後來擔任職業運動員心理教練,任教史丹福大學的羅伯特•克利捷(R. S. Krigel),詢問五百位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後發現,雖然沒有兩個人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對生命的熱愛,對工作的執著、狂熱(passion)。
他們就是憑藉著這一份狂熱,完成了與眾不同的目的。
狂熱專注了人的心力,狂熱啟動了身、心、靈,狂熱激發了潛在的能源,狂熱整合了噴射而出的力量,狂熱讓人始終如一地遵行既定的軌道,讓人毫不猶豫地向目標邁進。
在事業上如果想出人頭地又要傑出,那就化人權鬥士金恩的名言:「I have a dream.」為行動吧!因為有夢最美,夢想是希望之所寄託、是狂熱的泉源。夢想給我們努力的目標、提示了努力的方向;狂熱給我們邁向夢想的動力,狂熱把我們推向人生的高峰。
狂熱是傑出之母!有狂熱才會傑出!
生命價值不等於商品
這是一個笑話,卻發人深省。
由於經濟不景氣,各界零星的捐款已不足以支應某大教派整個教會龎大的開銷。
「xx可樂」集團倒願意發揮愛心捐出巨款挹注,於是雙方由教宗、總裁領軍展開相關條件的談判協商。開了一整天的會,達成不少協議,獲致不少的共識,協商似乎已近尾聲,眼看大功即將告成。
最後,集團總裁要求和教宗單獨密商。總裁再提出一個條件,卻讓教宗十分為難。總裁為展現誠意,一直提高捐款額數,教宗還是不肯鬆口,最後捐款數額飇到每年十億美金,教宗仍然不點頭。
於是,協商不成,談判宣告破裂,原先的共識、協議取消。
陪同教宗前來談判的幹部深覺納悶、懊惱,每年十億美金是何等數目,不但教會開銷綽綽有餘,還可以用來發展更多公益事業。
教宗嘆口氣說:「我當然知道每年十億美金的大用,可是,你們知道嗎?他要我們每一位教友在每一次聚會禱告末了的「阿門」,一律改為『xx可樂』啊!如果,這一點也可以棄守,我們還成為宗教嗎?」
這樣的堅持,呼應了管理大師杜拉克(Peter Drucker)對非營利組織,包括學校、醫院、宗教團體下的定義:它們的經營目標是改變生命,不是追求利潤。
即便是典型以創造利潤、追求利潤為導向的企業體,在事業有成之後,也都不忘成立以公益事業、淨化人類心靈為活動目的的基金會,以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理念來回饋社會,真是十分可取。
換言之,營利事業在經營上,對人心、人性、人文仍保有一定的責任感和相當的堅持。
這正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另一個最好的註腳。
曾任哈佛大學校長二十年的德瑞克•伯克在新著《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中憂心指出社會對「專業知識」、「科技發明」和「終身教育」的需求,導致人人都想進大學研讀的欲望,固然給大家創造了財富和商機,但是,一旦失去分寸、逾越界限,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就會崩壞。大學教育的商業化,知識傳輸的商品化,使社會庸俗沉淪、人心缺少互信,就是一種警惕。若連高等教育的殿堂都有商品化的危機,那麼純以營利為導向的企業體,就更有價值崩壞的危險了。
君不見從二○○一年恩隆財務醜聞,二○○三年理律員工盜賣客戶股票潛逃的醜聞,在在反應倫理崩解、價值淪喪的現象。
心念改造、價值定向、道德重整,時時省思企業活動在整個社會系統中的功能定位。在利潤締造時,也不放棄社會責任的承擔,不放棄人倫的觀照,不放棄承擔改造生命的責任。
價值是行動的指導原則。健康的價值觀,累積成良好的修養和優秀的品格,而良好的修養、優秀的品格才會給人帶來幸福。
計較少,成就多
有位初入報社的日本年輕記者,幾經輾轉介紹,好不容易採訪到企業家松下幸之助。
採訪前,他研閱松下先生的經營理念,做人做事、帶人的風格,也深入了解松下公司的發展狀況,真是有備而來。
因此,他的訪問要言不煩,頗能掌握重點。提問具體、深入,問出了不少松下先生經營上、生活上、領導上十分深邃的內涵。年輕人用功用心的態度,讓松下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採訪結束,松下先生關心的詢問年輕的記者。
「小兄弟,你目前的月薪多少?」
「我初入報社,資歷淺,一個月一萬日元。」年輕人面對事業經營有成的企業家,十分不好意思地回答。
松下點點頭,拍拍年輕人的肩膀,微笑地說:「很好!目前你的薪水雖然不多,不過,你真正的待遇,不是只有一萬元。」
年輕人張大眼睛,不解地望著松下先生。
「你今天能訪問到我,足證你在這個圈內必定有過人之處。明天,你同樣可以爭取到訪問其他名家的機會。訪問前你又用心做了功課,因此訪談深入,很容易累積出做人處事的理則、經驗,這些會成為你將來成功的基礎。好好珍惜,這種用錢買不到的機會和經驗,同樣是你待遇的一部分。」
一個人工作的待遇,的確不只是薪水袋的厚薄。除了有形的薪水以外,工作性質、工作環境、工作的價值、同仁的素養、機關的社會形象、工作發展的潛能,乃至個人獲得的歷練……都比薪水要來得有意義。
松下先生的勉勵,年輕人大感振奮,不再覺得一萬元是一個小數目。他不但不計較薪額的多少,還因此擴大格局、放寬視野、努力工作,把有限的薪額放大為無限的學習領域和學習動力,過著快樂的工作以及學習的日子。
幾年後,這位記者果真做了報社的社長。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果真不假。
相對於時下不少年輕人,眼高手低,不在視野、格局、能力上下工夫,總是優先想到薪水的多寡,甚至於喊出「錢多事少離家近」,「食呼伊肥肥、假呼伊錘錘(傻傻)、穿呼伊水水、等領薪水」(台語)的戲謔口號,這種頹廢的想法,在吃苦打拚起家的企業家看來,自然要冷眼相待了。
這種不正常的現象正是教育失敗的地方。胡適說教育失敗的地方,仍然要用教育的方法來補救,改進之方,要從教導學習著手,從「心」來精進。專家們宜乎有完整的教育策略,諸如價值澄清、體驗學習、哲學諮商,調整轉化每個人的生活價值、工作價值,才是根本之道。
我進一步建議:除了用心思索松下先生的看法、學習這位年輕記者的受教心胸以外,不妨把這種「計較少,成就多」的想法當成是追逐的夢想。築夢踏實是美麗人生之一,美國人權領袖金恩在一九六三年的演說題目:「I have a dream.」還被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具震撼性的一句話呢!
誠信無敵
畢卡索(一八八一∼一九七三)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現代派畫家。他的畫風獨創,且繽紛多變,有現代藝術魔術師的美譽。其畫作「拿煙斗的男孩」在紐約以一億四千萬美元出賣,創下有史以來畫作的最高價位。
尚未出道前的畢卡索,曾經畫過人像。有一次來了一位勢利的富豪,看畢卡索功夫不錯,所畫人像維妙維肖,栩栩如生,一看實在很喜歡。
於是請畢卡索畫其肖像,言明畫好後,給一萬元酬勞。
過了幾天,人像畫好了。富人一看喜出望外,卻又心生一念,自忖此畫作畫的是我,當然只有我會買,別人鐵定不會出價。既然我是唯一的買主,就應該是買方市場來決定價錢了。
富人於是放下誠信,百般挑剔,最後只願意付三千元。畢卡索覺得人不能言而無信,始終堅持原先講好的價錢。
最後畢卡索說:「這一幅畫,我自己留下來,以後你會用二十倍的價錢求我賣給你」。
富人心想:哪有可能!就走掉了。
過了幾年,畢卡索的畫作越來越有名氣,接著開起畫展來,畫展越開越多。參觀的人一次比一次多。
有一次畫展,人潮特多,畫作尤其引人注目。有人參觀過後回去告訴那位富翁說:「你應該快去看看畢卡索的畫展,因為有一幅油畫人像,一看就知道是你老兄。」
富人一聽趕緊到畫廊一看,果真就是他的畫像。畫作標題:「賊」,標價正是二十萬元。
富人嚇呆了,真是悔不當初。他二話不說,趕緊買了下來。應了當年畢卡索丟下的那一句話──用二十倍的價錢買回去。
人無信不立,乃古來明訓,人人也耳熟能詳,可是每當利字當頭,常見利令智昏,造成傷害。
二○○一年被《財星》評選為五百大企業中第七名的能源巨人──恩隆公司,發生會計醜聞,二○○三年華人圈中最大的律師事務所──理律發生員工盜賣客戶股票,捲款三十億台幣潛逃的事件。一連串的商場醜聞,導致全球興起重整倫理教育的新風潮,大企業爭相設置「倫理長」,重新肯定「Good ethics is good business.」──好的倫理就是好的經營的思維。
這些作為,有人認為是遲來的反應。但是亡羊補牢,卻也令人耳目一新。
那麼,專司人力培訓的人資部門、訓練機關,專司人才培育的學校,對有識之士以及企業的呼聲,具體的回應是什麼?
說來,我們當然有教給員工最新、最受用的專業知能,以及教給孩子考一百分的信心和能力,但我們是否同樣有教給員工、教給孩子誠信與正直的信心和能力?
我們當然有,因為,這是「要不要」,不是「能不能」的問題。方法十分簡單,只要調整我們心目中「在職訓練目標」、「學校教育目標」裡頭倫理教育的順位就可以。能如此,許多生動有效的方法就會源源而生。做好倫理教育,建立誠信就不難了。例如:國內品德形象最佳的台積電早就以誠信、正直作為經營信念,徵才時一定要先有人品,才談其他能力,就是很好的例子。
當然,「巨頭政要」、「達官貴人」、「地方士紳」、「老闆巨賈」平日言行、實務操持上,如果也能真正發揮典範功能,那就更棒了。
杜絕管理的破窗效應
一九六九年,美國舊金山有一項實驗,主持人將一輛車子停在街頭,再暗中觀察車子的「命運」,第一週過去了,車子沒有遭人破壞,第二週,主持人故意將其中一個窗戶打破,結果,不到4個小時,車子被偷得只剩下輪胎。
一九八二年,Wilson & Kelling在《警察與社區安全──破窗》中首次使用破窗的字眼,認為低層次的犯罪,譬如行為不檢、擾亂公共秩序……等等,有如社會的一片破窗,剛剛發生時,如果治安單位不加聞問,整個社會無人關心,很快就會引來更多、更重的犯罪現象,接下來,可能導致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
這就是後來很受警政機關重視的「破窗理論」。
破窗現象原來是社會現象惡化的「引爆點」。一面牆,如果出現塗鴉,一段時間没有清理,無人關心,很快的整面牆就會被塗得不忍卒睹。一個原本乾淨的街角,一旦出現垃圾,一段時間没有清理,很快的,就會被一大堆垃圾所佔領。一個公司,如果出現一些偏差行為,一段時間没有人聞問,没人加以導正,很快的就會引發更多、更嚴重的偏差,例如:有人上班買菜放到單位的冰箱,或有人把紙張、原子筆帶回家私用,卻無人制止、導正,很快地,就不斷有人仿效,造成更嚴重的管理死結。
因此,有效的管理,不容許破窗現象發生,也不可以有破窗的效應引爆。進一步說,一個組織一開始就必須建立正確的組織文化,表現正確的組織行為,公司才不容易出軌。
反之,一個組織一旦有了破窗現象,管理者就要當機立斷,立刻處理、消除,不可任其擴大惡化。
紐約市在八○年代,治安太差,地下鐵充斥可怕的塗鴉,乘客會無緣無故被推下鐵軌,整個都市無日不殺、無日不搶,成為全美暴力之都,環境壞到令人忍無可忍的地步,59%市民想遷居他處,紐約市變成一個腐爛的「大蘋果」。
例如一九八九年全市謀殺共一千九百零五件,一九九○年升到兩千兩百四十五件。尤其竊案不斷,許多車子都懸掛小旗子「車內無音響」,後來的市長朱利安尼認為這簡直是向社會下流階層妥協,向竊賊哀求,這實在是典型的破窗效應的惡化。
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朱利安尼接任市長。他深知破窗效應的可怕,因此,將市政重點集中在一些芝麻小事的處理上,諸如勒索、街頭塗鴉、坐霸王車等。市府先把地下鐵車廂洗乾淨,將不買車票的人用手銬銬住示眾,以公開宣示整頓的決心。有趣的是,七個逃票人中有一位是通緝犯,因此,抓逃票同時,也抓到罪犯,這一招非常有效,情況立刻大為改觀,也證實人們果真比較不會在乾淨的場所犯罪。
從小地方著手,的確能阻止重大犯罪。因此,一九九四年他就任當年的謀殺案比前一年少了兩成,到任內最後一年的二○○一年,全市只剩六百四十二件,八年內謀殺案減少67%。
因此,一個組織的管理,就是不容許小過不斷,因為小過不改就容易引來大過,小過也會累積成大過,在管理上值得重視。二○○一年有名的安隆公司發生醜聞案,其實先前有位公司副總裁提出備忘錄警告,只是未受重視,終於釀成大禍。
總之,組織的經營管理,在於破窗效應的防止。即時、有效的處理破窗,是防止、杜絕腐化的基礎,有了這樣的基本防護,組織才會有向上提升、正向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鮑爾的人性化領導
鮑爾是美國第一位黑人四星上將、國家安全顧問、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國務卿,他的成就成為牙買加移民的傳奇,更是黑人的榮譽。
他經常公開說:領袖要有能力、品德、勇氣、忠誠、信心,同時要能無私、肯犠牲,並真心關懷部屬,尤其不易的是他知道這些特質怎麼運用、用在什麼時候、其本末輕重如何。每次他總能拿揑住適當的分寸,收到好的效果。
鮑爾在紐約市立學院獲得理學士學位,開始參加預備軍官團訓練,基本訓練結束後,奉派德國柯門營地,擔任四十八步兵旅排長,負責保護二八○厘米原子砲,以防德軍侵襲破壞。
有一天,他帶著「點四五手槍」,興奮地跳上吉普車去營部聽取簡報。車行没多久,猛然發現手槍不見,整個人都呆住了。槍是軍人的第二生命,丟了配槍,可以送軍法審判,情況非同小可。
鮑爾只有硬著頭皮向長官米勒上尉電話報告是否回頭去找槍,還是先去營部。
「什麼!你的什麼掉了?」
米勒被這位菜鳥少尉嚇了一大跳,米勒頓了一下,繼續說:「繼續執行任務,回來再說……」
話雖如此,鮑爾的心仍然七上八下。
待出完任務,回程時看到米勒上尉,米勒交給他一包「東西」,告訴他:「村上的小孩揀到你的槍,運氣不壞。他只開了一槍,就被我們的人發現,立刻追了回來。不過,看在上帝的分上,以後別再出狀況搞飛機了!」
說完,米勒就走開了,似乎没有要處分鮑爾的樣子。
鮑爾接過手槍,檢查一下槍匣,子彈並没有減少,可見孩子没有開槍。後來他才知道槍在起程前掉在營裡。長官只是嚇嚇他,增加「恐怖」而巳。
當時,如果送軍法處理,就會形成一項永遠無法抺去的紀錄,不但影響當事人的心情,對他的軍旅生涯,以後的工作態度、工作表現,特別是晉升將軍這個關卡,都大有影響,而且,可能毀了他正要開展的人生。
鮑爾知道米勒上尉一方面刻意加強他丟槍的驚恐印象,一方面放他一馬。鮑爾心存感激,而且深深體驗到「無心之過,遭有心之處分」並非必要,如能使當事人知過能改,應屬善莫大焉。因此,他改變了對部屬原本不太考慮包容、體諒、保護的做法,開始運用人性化、帶人帶心的領導策略,在屬下犯錯時,採「點出錯誤、加深印象,再朝正確方向推他一把的方式。」真正做到「給部屬省思、改過、成長的機會」,同時,「導引部屬精進正向特質,提升生活、工作能力」,如此,終能讓部屬心存感謝,改過向善,表現良好。
鮑爾的人格特質加上他的努力和人性化的領導藝術,使他步上了權力的高峰,既是自我實現,更在不同人生階段展現自我超越的可能,寫下了牙買加黑人移民從貧困、低下中奮鬥有成,步入國家權力核心,贏得國人尊敬,舉世注目的紀錄。
領導人各有其特殊領導風格,其所展現的領導方式互異。鮑爾體會到領導「若烹小鮮」、領導如能運用「太上,下不知有之。」的老莊領導哲學,善用老莊十分看中的温和守柔,看似退後,實則向前的哲理,就能有效教化人心,導引人性,誠如艾森豪所說的「一旦我說服成功了,他就會堅持做好那件事。如果,他因害怕而忍耐,之後就會一走了之」。
這種體察下屬心境、難處,教之、導之,既受歡迎又有作為的領導正是鮑爾的成功處。
柔軟是一種堅韌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先生,早年剛剛創業時,自己就是第一線的推銷員。有一次,他隻身飛往美國行銷,結果一等就是六小時。好不容易等到客戶,想不到,人家看都不看一眼,還不屑的把電算機摔到地上,場面尷尬。林百里沒有生氣,撿起電算機笑著說:「It is still working!」您看摔都摔不壞,是好東西喔!一個受到無理的羞辱、杯葛,還能保持一定風度、穩定的情緒和柔軟的身段,這樣的挫折忍受力、強韌的生命力,是事業成功的基礎!林百里曾在香港的難民營過苦日子,回台灣讀台大時與溫世仁設計台灣第一台電腦,又從蔣經國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