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4 項符合
集體失憶的年代的圖書 |
|
集體失憶的年代 作者:珍.雅各 / 譯者:姚大鈞 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5-06-01 語言:繁體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二手書 |
$ 159 |
![]() |
二手中文書 |
$ 198 |
![]() |
史地 |
$ 220 |
![]() |
中文書 |
$ 220 |
![]() |
西方歷史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綜觀歷史,除了羅馬帝國衰亡到文藝復興初期的這段中世紀以外,還有許多其他不同的「黑暗時代」將一連串源頭可追溯到遠古的文化給劃下了句點。一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從狩獵文化進展到農耕文化,在這過程中,他們不斷將原本印刻在腦裡的記憶給遺忘一空。如今我們站在另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後農業時代正導向一個以科技為基礎的未來。我們該如何安然渡過這個轉變而不用丟失自己珍貴的文化?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情況已經很不對勁了。作者檢核出現代社會五個主要支柱正出現嚴重衰退的跡象:社區與家庭、高等教育、科學與科技、政府效能,以及專業人員的自律。這些正是我們賴以屹立不搖的要素──作者指出,它們正開始變得名存實亡。一旦五個支柱傾頹,恐怕連我們也將認不出自己來了。
所幸,向下惡性盤旋的趨勢是可以被導正的。日本在二戰及戰後被佔領期間,就是因為對自身歷史與文化強而有力的保存才能讓本國文明免於敗亡。愛爾蘭歷經饑荒及英格蘭殖民的摧殘,幾乎把自己的母語全然丟失,也是透過愛爾蘭人民堅定不移的決心才得以為自己的文化注入新血。作者認為同樣的事也可以在我們身上發生──只要我們及時辨認出文明傾頹的徵兆。
這是一本陰暗的書,也是一本充滿希望的書。這位都市計劃界身兼行動派、改革者以及夢想家的重量級人物絕不僅止於悲觀的陳述,她提供了一些想法,可以解決或避免困惑著現代人生活的諸多問題。本書的宗旨,就是經由瞭解此等悲劇如何發生、如何避免,以期維護並發展我們的文明,使它不致漸入死巷。
「倘若危機是主導文化自內部開始腐朽,或是無法應變,那麼很清楚地,今天當務之急就是社會必需徹底自覺,以認清累積起來的文化弱點所具有之威脅性,並設法加以改正,以求社會的複雜文化網絡得以穩定下來。惡性循環也有它的對立面:良性循環,在其中每項改進與加強都能導引出文化中其他的改進與加強,而進一步強化那初步的改進。優良的教育能強化優良的教學,以及受了教育的人再作的研究,再而強化了社會。有反應的、負責的政府鼓勵民主制度所施行的修正步驟,而它們又再而強化了優良政府與負責任的國民。以此類推。良性循環,以良性的回饋運作,也就是說不必一切需要的都得同時來:每一單項改進對整體而言都是有助益的。」
「很諷刺地,過去曾為文化大贏家的社會(包括我們自己的社會)特別會面臨無法順利因應新現實的危險。這是因為成功能讓人衝昏了頭,也因此容易沉緬於過去的榮耀。過去活力充沛的文化通常難免流於驕傲的自欺,希臘人對此有一詞形容:狂妄 (hubris),今天我們仍然在用它。」
「歷史反覆證明過,王朝絕少能保有足夠的文化自知之明以避免敗於野心過大。它們都疏忽了一點,未能認清成功文化的真正力量是在於能以身作則。這是有耐心的、成人的可取態度。要成功,社會就必須有自覺。凡是拋棄使自己變得能幹、適應力強及有身分認同的那些價值的文化,必將變得孱弱、空洞。唯有堅決維護導致該文化的性格和興盛背後的價值觀,才能避免這種危害。」
作者簡介:
Jane Jacobs(珍‧雅各)
雅各女士是知名的都市計劃專家、社會學家,也是《美國偉大城市的死與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的傳奇作家,該書持續再版,並已成為都市計劃與城市建築的經典著作。雅各女士憑著努力自學、豐富的文字工作經驗,以及敏銳獨特的城市觀察,在都市計劃領域舉足輕重,再加上她濃厚的人道關懷色彩,被譽為「新都市生活之母」。其它著作包括:《經濟就是這麼自然:聰明婆婆的經濟學講義 》(The Nature of Economies)、《生存系統》(Systems of Survival)等。
譯者簡介:
姚大鈞
多媒體藝術家,樂評人。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譯有《集體失憶的年代》(大塊文化)、《邁爾斯‧戴維士自傳》。文章發表於臺灣和中國大陸各大平面媒體及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