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的家庭傳奇
臺大外文系助理教授 古佳艷
希拉蕊.瑪凱(Hilary McKay)是近十年來非常受到矚目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2002年曾榮獲惠特筆童書獎(Whitbread Book Award),自此開啟了她筆下的卡森家族「家庭故事」系列,以孩子作為主角,分別探討不同年齡層的青少年與兒童面對成長的困惑和追尋。
《迪藍的星星》和《不朽的玫瑰》環繞著友情、校園暴力、親子關係、手足之愛、父母的婚姻危機等主題發展,冷峻的幽默中夾雜著成長的深刻痛苦。瑪凱擅長以紛亂片段細節的鋪陳,模擬孩子眼中所觀察的世界。對於兒童讀者來說,敘述者不說教、也不賣弄知識,只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上緩緩的說著引人入勝的家庭事件;對青少年或成人而言,細瑣繁複的資訊堆疊與時空穿插的敘事手法,算是兒童文學裡的異數,因此不斷在閱讀過程帶來新鮮感──雖然不是偵探小說,但讀者時時可以享受追尋線索和拼湊答案的樂趣。
卡森家族的父母親都是畫家,四個孩子分別以美麗的色彩命名。然而這個彩色家族,沒有童話的幸福美滿,反而接近「功能失調家庭」。越來越少回家的父親在倫敦擁有自己的空間,在井然有序的寧靜畫室,從事著所謂「真正的藝術」;迷糊的母親則總是窩在院子裡的小屋裡進行丈夫眼裡「不全然」的藝術創作──為客戶死去的寵物繪製肖像,或到醫院為老人和兒童病房製作壁畫。所幸這對在專業與感情上幾乎分道揚鑣的夫妻,卻還能給予孩子們基本的愛與自由獨立的空間,讓他們能夠排解偶爾出現的憤怒和無助,在彼此的包容當中順利成長。
瑪凱的家庭故事從不避諱當代青少年有時必須面對的殘忍現實──比如成長的孤獨、同儕的排擠、父母的分居或離異;但也深刻描述人性溫暖可愛、相互照顧的一面──如莎橘和坐在輪椅上的莎拉竟然能聯手打敗小混混,解救挨揍的迪藍、迪藍和好友湯姆、大衛與玫瑰之間的互動,造就了彼此的蛻變。
從這兩本寫實的家庭故事裡,大大小小的讀者都能看見成長期的兒童與青少年所面臨的問題,或許也可以參考卡森家族的幽默,從容面對。
雨後的七彩虹霓
東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許建崑
一般人書寫生活故事,免不了困在平淡無奇的情節中,人物繁多,關係混亂,卻又不能彰顯出「驚天動地」的議題。閱讀英國作家希拉蕊.瑪凱作品,全然不同。她能在平凡的家庭與學校生活中,細細去處理暗藏的伏流,也可以掀起生命中的波瀾。
《迪藍的星星》主角是卡森家族的老三迪藍,他結識了從美國轉來寄居奶奶家中的湯姆。湯姆有音樂才華,卻十分叛逆,與迪藍、玫瑰相遇後,成為好朋友。而迪藍的姐姐凱金,在倫敦大學上課,如何在眾多男友之中,選擇一位終身伴侶呢?藝術家爸爸比爾,為何遠居倫敦,只為了發展個人的事業?從故事中,可以發現孩子淳厚的友誼,幫助他們度過了校園的暴力威脅,也度過了變調的家庭紛爭。
《不朽的玫瑰》是續集,從題目看來,主角是小妹玫瑰。故事從湯姆返美之後,小大衛試圖闖入玫瑰的感情世界。玫瑰是專情的,她先是拒絕了小大衛;接著,她害怕姐姐凱金與男友麥可分手,竟藏起他們的結婚鑽戒。陰錯陽差,接著又發現爸爸外遇,二姐莎橘真實的身分,媽媽的新戀情。大人世界可真混亂,而湯姆、大衛、玫瑰的世界竟又如此純真。永恆的感情,不朽的玫瑰,在追求家庭幸福時,就有了強烈的象徵意義。
在現今社會中,人生價值觀受到了挑戰,家庭結構脆弱不堪。作者希拉蕊.瑪凱創造了多彩的藝術家庭,以金、橘、藍、玫瑰各種亮麗的顏色為孩子命名,顯然希望在衝突化解、嫌隙冰釋之後,還給這個家庭一道雨後的七彩虹霓。
用另一隻眼睛看生活
博客來圖書部經理 喻小敏
《迪藍的星星》、《不朽的玫瑰》出自英國著名作家希拉蕊.瑪凱的卡森家族的系列作品,雖然目前只能看到這兩本中文版,但卻讓人見識到這系列小說之所以廣受英美年輕讀者歡迎的原因:緊湊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刻劃,以及貼近讀者生活的議題處理,這包括家庭問題、手足關係、朋友相處,以及學校團體生活等,無不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好像在用另外一隻眼睛看自己的生活,隨著情節的推演,對現實的處境也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瑪凱說故事的功力和對讀者的了解,使她的小說具有迷人的力量,我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看其他的系列作品了。
成長是學習的過程,家庭和學校則是兩個主要學習的源頭。家庭對我們的價值觀有決定性的影響,同時給予我們歸屬感和依靠;學校教導我們知識,同時也是我們社會化的第一階段。但是,家庭和學校都是人的組成,充滿著人的問題,隨著社會的愈趨複雜,問題也越來越多。成長攸關個人的未來,個人的未來決定社會的走向。我誠摯的推薦《迪藍的星星》和《不朽的玫瑰》,讓閱讀成為我們另一隻眼睛。
溫馨的成長故事
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版主編 鄭淑華
《迪藍的星星》和《不朽的玫瑰》是卡森家族系列故事的上、下集,這系列故事是以卡森家的孩子們為中心,描繪他們成長生活的悲喜與苦悶。內容包羅了校園的暴力問題、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及行為偏差問題、父母的外遇和再婚問題、少男少女的情感問題等,都是很貼近青少年真實生活面。不過,透過作者溫馨幽默筆調,娓娓敘來,既不沉重也沒有感傷。
書中對卡森家兄弟姐妹間的微妙互動,刻劃細膩生動。終日為情所困的大姐凱金;聰明大膽,對自己領養身分好奇的莎橘;獨立卻飽受同儕欺凌之苦的卡森家唯一男孩迪藍;遺傳了卡森家藝術家血統,天真又執著的老么玫瑰,卡森家的四個孩子各具特性,而其間的互相扶持之情,總是給人淡淡感動。
老是躲在自己的世界裡,漫不經心的卡森媽媽,以及老是逃避不願回家的卡森爸爸,似乎對孩子的問題總是狀況外,不過他們對孩子的呵護與信賴,卻讓人能由衷的諒解。故事的氛圍是溫和而開朗的。讀者會發現,故事裡沒有真正的壞人,即使帶頭欺負弱小的紅頭幫老大,充其量也不過是個虛張聲勢的懦弱男孩罷了。作者想告訴讀者,世間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大家都是平凡人,都有脆弱的一面。
確實,孩子有孩子的問題,大人也有大人的苦衷與煩惱。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扮演的不就是靜靜守護者,而不是問題的解決者嗎?畢竟學會面對自身的問題,學會體諒別人,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閱讀貼近真實卻溫馨的成長故事,相信是可以讓人獲得心靈的撫慰和啟發。成人讀者可以重新回味,再次檢視過去的自己,說不定還能從中有新發現,找到新註腳;而成長中的青少年讀者,可以從故事中去找尋自己的身影,透過閱讀和思索去發現自我,找到面對成長的方向和勇氣。
貼近青少年的生活與心靈
臺南女中高中圖書館主任 詹文豪
當我還是中學生的時候,曾經佔據我比較多時間的課外閱讀,以英國小說為例,就有《一九八四》與《簡愛》二書。如今回顧起來,這兩本書當時讀起來雖然有趣,但要說理解,事實上是有相當大的距離,都有小孩讀大人書的感覺。
只是這種現象,在三十年後的現在,在我擔任高中圖書館主任十六年的過程中,臺灣的出版市場雖然已經更見蓬勃,可還是很難找到專為青少年量身訂做的書籍。
《迪藍的星星》與《不朽的玫瑰》兩本書,關注的焦點在青少年成長的困境與需求。曾獲二○○二年英國惠特筆獎的作者希拉蕊‧瑪凱,顯然繼承了英國戲劇與小說的優良傳統,情節規劃與推衍錯落有致,頗具游刃有餘的自在流暢感,事件有趣,意象鮮明,角色互動與劇情發展,深入青少年的情意與追尋的紋理,在《哈利波特》與《魔戒》之外,顯然是更能貼近青少年生活與心靈的溫馨作品。
目前在網路及實體書店中,關於青少年的書籍還是被忽視的。所幸,事情並非全然那麼令人沮喪,看到飛寶文化願意在這個領域努力,是很值得肯定的。
貼近年輕的心
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 盧蘇偉
現在的青少年幾乎很少閱讀課外書,有也只限於漫畫或愛情、武俠小說,是十分可惜的一件事。青春年少對世界應該是充滿了好奇和期待,大部分年輕朋友的生活領域卻只局限在家裡、學校和來往這兩者的路上,視界裡只有教科書、黑板、電視或電腦銀幕,生命因缺乏書而顯得單調貧乏,也難怪許多年輕朋友會覺得人生沒意義。
打開書,你會發現生命瞬間有了奇妙的變化,感覺自己不再孤單,生活也因此而豐富,視界變得更寬廣,思想更多采多姿。「漾少年YOUNG」系列談的是青春少年成長的故事,仔細讀完《迪藍的星星》及《不朽的玫瑰》,你會有種親切及貼近自己的感覺,好像自己就是故事中的人物,一個人扮演多個角色,伴隨著他們經歷和成長,你的青春年華將因它而豐富,並且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一直是如此多元有趣。玫瑰的美麗是短暫的,生命的經歷卻是不朽的;每個人都是天上的一顆星星,有著自己的獨特和美妙。大多數人都只是過往於浮光掠影的世界,當你藉由書深入作者與自己的內在世界,對許多事情將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領受!
愛的畫作
譯者 羅婷以
這是一個關於家庭之愛的故事,發生在英國某個小鎮家庭裡。這家人姓卡森,是一個藝術家庭,四個孩子的名字都跟顏色有關,分別是凱金、莎橘、迪藍和玫瑰。
故事從迪藍大病初癒後正要迎接新學期開始。開學前夕,迪藍和玫瑰躺在院子裡的草地上看星星。迪藍視力很好,看得很清楚;玫瑰卻因為近視,看每個星星都像斑點。開學後,兄妹倆在學期中交了一個朋友,叫做湯姆,音樂才華洋溢卻叛逆;故事最後,卡森家的愛改變了湯姆,湯姆決定離開英國,回到美國的家。在歡送湯姆的悲傷情緒中,他們兄妹倆又再次躺在草地上看星星。這一次,玫瑰為了看天空中會飛的星星(就是飛機),戴起了眼鏡。她第一次把天上的星星看得這麼清楚,也看清楚那顆會飛的「星星」。這一次,迪藍卻看不清楚,因為他已經淚眼朦朧了。
故事開場和結束時,迪藍和玫瑰都一起在看星星,這就好像上、下兩個引號,把整個故事框了起來。這個故事框框裡,我們還看到許多有趣的對比。迪藍的媽媽伊芙專門畫小孩或動物像,爸爸比爾卻認為這樣的畫「不太藝術」;比爾在寸土寸金的倫敦經營工作室,伊芙個性純樸、不修邊幅,卻善解人意,這個家在她的照顧之下不虞匱乏。這樣的性格對比,透露這對夫妻隱藏著某些問題。伊芙和比爾南轅北轍的個性,使玫瑰對爸爸極為不滿,她寫給爸爸的信,變成了故事情節的註解,她天真童稚的觀點解釋成人世界,讓比爾的自我人生觀和伊芙奉獻的生活態度對比更加鮮明。
在孩子間也有許多有趣的對比,像湯姆的母親缺席,而迪藍父親缺席。湯姆面對家庭破碎的方式,就是寄情吉他,變得易怒寡歡又愛說謊,封閉的內心讓他和父親感情絕裂;迪藍家孩子卻相反,個個歡樂且富同情心,不因父母關係破裂而產生陰影。
這些有趣的對比,好像調色盤中的顏色,雖然有的顏色過深,有的太淺,但是經過一點一滴細心調和,好像愛的包容與接納一樣,最後成就了一幅充滿愛、鼓勵和盼望的壁畫。玫瑰完成了那幅畫,象徵她接受了父母離異、湯姆離去的事實。她不斷修改壁畫內容,也暗示她小小年紀,就體會了人事無常。
這是一個讀起來詼諧有趣、感受起來有點苦澀、認真研究起來其實很深沉的小說。每一個故事情節都像是一個顏色,就像卡森家四兄妹的名字一樣,雖然有深有淺,但交織成的是一幅愛的圖畫,玫瑰這個作畫者,決定這幅壁畫的生命,感動周遭每一個人,是她汲汲營營於事業成就的藝術家爸爸永遠無法欣賞的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