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中的獨立自由而理財 決定寫一本理財書前,內心曾經非常掙扎,世面上的理財書其實已經很多,社會上真的還需要一本理財書嗎?
可是主持廣播節目「財經起床號」後,有些朋友會和我談起他們的理財問題,每每都讓我感嘆,這些朋友個個在專業領域上如此幹練,怎麼談起理財問題如此走樣,有些人不擅儲蓄、寅吃卯糧;有些人一年投入二、三十萬元買保險,卻沒有買到真正需要的保障;有些人投資股市虧損累累,不明究理,索性一輩子不談投資;有些人投入太多資金在購買房地產,一輩子當房奴,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這些例子都讓我心疼。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社會變動速度越來越快,二十年前最令人擔憂的是通貨膨脹問題,二十年後卻轉變為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並存的環境;國際金融市場牽一髮而動全局,台灣早已曝露在國際金融市場變動的風險下,大多數人卻毫無警覺。
這樣的環境讓我擔憂。
而人們愈來愈長壽,政府財政卻愈來愈不可能成為人們退休後生活的後盾,子女未來的挑戰日益艱鉅,父母也不可能將自己退休生活的重擔壓在子女身上,遑論無子女者,更必須為自己考量好如何有個精緻的退休生活,但大多數人對此有警覺卻不知如何著手。
這種變化讓我憂慮。
所以在朋友的勸說下,我決定出一本理財書,不教人們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暴得巨富,但希望說明一些簡單易懂的基本理財概念,能在生活品質與未來保障間求取平衡。
我從小就喜歡財經議題,這能溯及國中時代,當時正是當代最知名的兩位經濟學者王作榮先生與已故的中華經濟學院前院長蔣碩傑先生在報紙上大打筆陣的時代,《聯合報》稱之為「蔣王大戰」,《中國時報》稱之為「王蔣大戰」,他們兩人一人文筆犀利、一人結構嚴謹,但都邏輯完整,每每讓我讀了有酣暢之感,覺得財經真是邏輯清楚又能經世濟人的學問。
後來選擇新聞工作的行業,就決心要主跑財經新聞,當時第一個應徵的報社是《民生報》,那時《民生報》還沒有理財版,我在筆試時,特別為《民生報》設計了一版理財版,並自告奮勇要主跑財經。很順利進入《民生報》,而且如願主跑財經,《民生報》也如建議般地有一整版的理財版,提供我了解理財議題的最佳園地。
十餘年的媒體生涯,前七年都主跑財經,而後因報社需要轉入政治,一開始也以公共政策為主攻,最後成為政治評論一員,才是人生未曾規劃的意外。
很感謝趙少康先生與梁蕾小姐注意到我對財經議題的熱情,邀請我主持財經為主的廣播節目,我熱愛這個節目遠超過在電視台主持政治評論節目。人生當中能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且在自己有興趣的工作中努力而不覺疲累,應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我所受的訓練是要將最專業、艱深的事物,轉換為一般人都聽得懂、看得懂的語言、文字,我相信,不論過去你對理財有何畏懼,我相信你都可以在書中用最簡單的邏輯找到自己的投資哲學。
不過,在正式進入理財世界前,我很希望每位讀者都能真誠的問自己,對自己而言,金錢是什麼?對我而言,金錢代表獨立、自由與尊嚴,因為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所以我能獨立,能享有不被拘束的自由,能享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尊嚴,而這就是我理財的目標,也是建立投資哲學的原則。先問問自己對金錢價值的看法,或許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理財目標與投資哲學。
完成這本書真要感謝許多人,謝金河先生、呂宗耀先生、黃錦川先生接受我的訪問,亭恩小姐定時不厭其煩地跟蹤進度,讓我能逐步在忙碌工作中持續寫作,都是完成這本書的最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