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推薦:
蘭陽平原的雨月四十八日現在成為一個鮮明的印記,過去黨外的「結構—事件」的過程、「菁英—中間—人民」的集體運作,「意圖的非意圖」結果,過去並非完全過去,它會成為一個陰影,一個幽魂,時時纏繞著現在的施為;大凡不能以史為鑑者,面臨唾棄是必然,但其中果有高難度的堅持原則與理想,既能高超品德、又能「用人不疑」、有「容人之量」者,終能再與時俱進的自我學習中,掌握人物本身的價值,伺時而動,融入歷史洪流。——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石計生《人民的力量》翔實記載廣興會議的經過與影響,不僅幫助我們了解宜蘭黨外運動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從中焠鍊出黨外運動的精神。誠如黃煌雄委員所言:黨外精神就是「不畏強勢、追求公義」的精神。只要人人心中能有「不畏強勢、追求公義」的堅持,則黨外精神永遠不會消失。——國立台灣大學副教務長、教學發展中心主任江宜樺《人民的力量》這本書,講述了一次唐吉軻德式的努力,一個理想主義與歷史意識戰勝政治現實主義的動人故事。讀完這本書,讓人不禁想起蘭陽先輩蔣渭水當年為了追求「台灣人的人格」而投身反對運動的歷程。「宜蘭精神」不是神話,而是一群具有高度歷史意識與使命感的政治家以生命與血淚所打造的政治傳統,它是百年來台灣人民民主獨立運動所創造的最珍貴的政治資產。——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吳叡人無私其實是違背人性的。除非人對未來蒙上一層無知的面紗,無法確知政治行動的後果究竟是否對自己有利,否則精心算計的政治是難以避免的。這也是為何唯有在大規模的結構改革或革命之中,我們才能夠看到自私的人性被超越,或者說更為高貴的人性被發揚。這麼看來,黨外精神何處尋?其實答案就在問題中了。黨外精神,唯有到黨外去尋。——世代論壇執行長周奕成一九八一年,陳定南在不可能的情況下,當選宜蘭縣長,開啟民進黨二十四年的執政。「宜蘭」成為民主的聖地,「宜蘭人」成為驕傲的象徵,充滿自尊與自信。今日,重新回顧這段歷史,綿綿細雨的四十八天選戰過程,是黨外團結對外、不畏國民黨打壓、追求公義的奮戰精神,感動了宜蘭民眾,改寫了宜蘭的歷史。本書深切反省台灣民主運動的艱辛過程,認為台灣精神就是民主精神的展現和人民力量的支持,也是台灣邁向獨立自主最重要的動力。——國史館館長張炎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