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總體經濟學導論
16.1 個體與總體的差異
16.2 總體經濟學的範圍
16.3 從個體過渡到總體
16.4 總體經濟學家的工作
16.5 下冊內容的結構
第17章 總體經濟的衡量
17.1 國民所得與循環流程圖
17.2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17.3 國內生產毛額的計算方法
17.4 台灣的國民所得
17.5 福利與綠色國民所得
第18章 短期總體經濟分析
18.1 名目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
18.2 實際與潛在GDP:景氣循環
18.3 總供給簡介
18.4 總需求簡介
18.5 總合供需的分析架構
第19章 凱因斯模型:所得與支出均衡
19.1 總支出與總產出
19.2 民間消費支出
19.3 投資與政府消費支出
19.4 淨出口
19.5 均衡所得
第20章 乘數效果與財政政策
20.1 均衡所得變化與乘數
20.2 景氣循環與自發性支出
20.3 政府收支及預算功能
20.4 財政政策乘數
20.5 自動平衡機能
第21章 金融體系與貨幣需求
21.1 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
21.2 在金融體系內的貨幣功能
21.3 貨幣本位制度
21.4 貨幣需求理論
第22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供給
22.1 貨幣創造過程
22.2 現代經濟體系的貨幣乘數
22.3 貨幣數量的衡量
22.4 中央銀行的職能
22.5 貨幣政策工具
22.6 貨幣供給曲線
第23章 總合需求分析
23.1 商品市場的均衡
23.2 貨幣市場均衡
23.3 總需求曲線
第24章 總合供需均衡
24.1 水平總供給線及總供需均衡
24.2 正斜率的總供給線
24.3 一般情況下的總合供需分析
24.4 垂直的總供給線及古典模型
第25章 通貨膨脹與失業
25.1 勞動市場與失業的型態
25.2 通貨膨脹的意義與社會成本
25.3 循環性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成因
25.4 通貨膨脹與失業:菲力浦曲線
25.5 如何對抗通貨膨脹與失業
第26章 總體經濟思潮的演進
26.1 古典學派
26.2 凱因斯學派
26.3 新興古典學派與理性預期
26.4 新興凱因斯學派
26.5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
第27章 長期經濟成長
27.1 世界各國經濟成長
27.2 經濟成長的先決條件
27.3 成長來源的衡量
27.4 成長理論
27.5 經濟成長政策
第28章 國際貿易與政策
28.1 貿易的意義
28.2 為什麼要貿易:互蒙其利
28.3 買什麼或賣什麼:貿易型態
28.4 貿易理論
28.5 如何決定交易價格:供給與需求
28.6 保護主義與自由貿易:貿易限制的問題
28.7 為什麼要保護?
第29章 國際金融與政策
29.1 外匯市場
29.2 匯率制度的種類
29.3 國際收支帳
29.4 匯率決定的理論
29.5 國際金融政策
29.6 匯率、貿易與總供需
29.7 亞洲金融風暴
第30章 經濟發展與所得分配
30.1 經濟狀況的一些指標
30.2 制度和經濟發展
30.3 經濟發展的策略
30.4 影響所得的因素
30.5 經濟發展和所得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