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校閱序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細讀 月美教授和惠君老師所譯《幼教理論及實踐對話》一書後,對我而言,有再一次重溫杜威(Dewey)、蒙特梭利(Montessori)、艾瑞克森(Erikson)、皮亞傑(Piaget)及維高斯基(Vygotsky)教育理論的幸福感,更有著再省思這些教育家異同理論間的分析討論與對話後,擁抱那種豁然開朗思維的喜樂感。
大學選擇「教育理論組」,對理論的探源評析和教學實踐的審思,以及藉教學的試驗檢證理論等的鑽研,都是至今「無悔」且「樂在其中」的志趣。「沒有理論的實踐是瞎的,沒有實踐的理論是空的。」康德(Kant)此一教育哲學名言,一直是我在從事幼兒研究與各種幼教試驗的「座右銘」,課程試驗的完美立基於厚實紮根的理論,月美教授和惠君老師譯書中的教育家,其理論至今影響著每一位幼教學者與幼教實務者,能夠把任職於新罕普夏(Manchester, New Hampshire)終身學習學院多年,對Vygotsky有深入研究的Mooney著作翻譯成中文,與國內教育夥伴分享,作為寫序的我是樂於推薦給好朋友—分享其智慧成果。
Silver把每個學生的學習風格與班級經營做一結合,「精熟型」學生喜好動作操作與立即的對錯,這些學生與喜好沉思具獨創性的「自我表達型」不同,前者宜多給予比賽型活動;而後者應允其在行動上與別人不同的表現;「理解型」學生喜好複雜問題的思考,其關心為什麼及真理是非,與喜歡受到別人注意及與人共同討論的「人際型」學生;前者在於要給學生足夠思考空間,後者在於學習內容應盡量與生活不脫節的班級經營,也應有其不同的規格與安排。不過當「精熟型」遇到「人際型」或「理解型」遇到「自我表達型」,其班級經營就非截然不同,而可能有其交流與互動的空間。
藉Silver的學習風格說明本書五位教育家的理論,顯然是想提醒讀者這些教育家當然有其自成一家的風格。例如:杜威以為教師應該規劃具有意義和目的的課程,讓孩子敏於理解和感受這個世界;蒙特梭利強調教育應該給孩子優遊自在以「兒童」為中心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創造優美和秩序;艾瑞克森把焦點放在孩子獲得什麼,而不是孩子犯的錯誤;皮亞傑認為愛護孩子是重要的,但要保持他們對周遭的興趣;社會文化學派的維高斯基提出教師要仔細觀察孩子,然後規劃具有挑戰性的課程,以延伸孩子的學習能力。這些教育家的理論雖各有不同的重點論述,但是你我在閱讀與洞悉脈絡比較後,我們也許會發現各學派理論間大異小同或大同小異,甚至五位教育家亦有共同的某些教育重點,甚至彼此踏在肩膀上,共同切磋延展理論與試驗。
身為人類學家也是教師的米德(Mead)說道:一個人如果沒有辦法清楚地敘述事情,讓有理解力的12歲少年聽懂他在說什麼,那麼他就應該繼續長住大學-宮牆內和實驗室裡,直到他對自己研究或攻讀的學門有更深入的領悟。哈哈!這本書的呈現更讓我感同身受米德大師的名言。
出版一本書,就像一個嬰兒新生命的閃亮登場,月美和惠君譯著的用心與我的熱情推薦,希望 好朋友們也都能感受到接受這份年度「智慧」賀禮的歡樂與喜悅…。
盧美貴
誌於 致遠管理學院幼兒教育學系
2008年「柚城」初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