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內文》魯文學 做一場溫馨而大膽的親子旅行
◎對自己內在更清楚,更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二○○七年夏天,維維與爸爸魯文學──這對父子,徒步環島了五十一天。旅行的他們精彩的遊記、一路上溫馨而真實的父子對話,引起了很多人的讚嘆與關注。當時,許多人曾問魯文學:「你覺得這趟旅程下來,維維最大的改變是什麼?」當時,魯文學總說,改變需要時間發酵,長一點的時間才看得到改變的軌跡。
而在事隔三年後,維維已經上了高中,一個十五、六歲的青少年。這時,再問魯文學,環島對於維維的改變,他說,「他面對人際變得更自在。我感覺那是因為他對自己內在的某些個性更清楚了,他更容易有勇氣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更容易投入,也因此容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最重要的是,他更有自信。」
自信,來自自己能做到,而且被看見。因為曾經完成過一件他人眼裡不太容易的事,維維媽媽說,那個過去到餐廳連點菜都不太敢、想要躲在大人身後、不想主導事情的小子,環島回來後,可以自在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那個國小時胖胖的、行動比較不靈活,會被同學欺負的維維,整個人變得有信心,變得喜歡找同學一起參加活動,也敢上台表演,甚至成為領導的人。除了會和人相處,也會和自己獨處,更能自我要求。環島回來上了國中,維維每天早上五點多就起來,去學校跑步,很自動地幫自己安排生活,持之以恆的能力出現了。
維維的情緒控制能力也變強了,從前,對環境裡的人事物很沒有安全感、怕黑、易抱怨、易怒,現在,對於陌生的環境,他可以應對自如,情緒也好很多。
從前那個有點內向、沒什麼自信的孩子,如何變成爸媽口中,這個「不再害羞、自信心和自我決斷力增強、情緒性的語言少了很多、更容易自在地交朋友」的孩子呢?
這個故事,可能要從二○○七年夏天,徒步之旅前夕開始說起。
◎起點:生活到了一個需要改變的節點……
維維的蛻變,起始於父親對生活及自我改變的渴望。
那年,在職場生涯度過二十多年的魯文學,毅然地決定辭掉工作,要過自己想過的日子。
他曾在廣告工作上表現出色,還得過時報廣告金像獎,後來轉到企業內從事文宣工作,多年來,他感覺到,自己幾乎沒有時間跟自己的內在獨處,他覺得很累。
在這樣緊湊、大量加班的生活裡,他內在的失衡愈來愈嚴重。除了外在環境對自我的壓縮,來自童年的陰影也有很大的影響。
他說:「小時候,母親的情緒很不穩定,我在打罵和拿菜刀追砍的陰影下成長,承襲了很強烈的內在暴力,也捏拿不住合理的人我關係。我變得蠻極端,人我關係不是過度犠牲,要不就非常易怒防衛。我也抓不住跟社會的整體關係。在職場時,壓力很大,有一次,我最要好很久沒聯絡的高中同學打電話來,只是問我「AE是什麼?」我居然因為情緒遷怒對他發飆……我知道,這些東西,是需要調整的。」
維維的出生,讓原本來不敢生養小孩的他,開始學習面對自己生命的內在成長,
同時,因工作壓力使內在嚴重失衡的情況,於是,在又一次公司部門調動後,他決定放手,放下對經濟和生活的恐懼,隨著心去過日子。
辭掉工作那天,兒子告訴他:「太好了,那我們可以去環島了!」
他們一直想去環島,只是,魯文學從沒想過,兒子會這樣提議:「全程走路!」他知道天氣很熱,走路會很累、很辛苦,在他跟兒子確認三次之後,他決定,就這麼辦,徒步環島吧!
「我們非常重視兒子的想法,從小絕不扼殺他任何創意。」維維媽媽說,魯文學也同意地點頭。他知道,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因為錯誤的教養方式,很明顯地影響到自已成年後對人我關係的恐懼,因此,當了父親,他非常在乎,能不能讓兒子感覺到滿滿的愛、被體貼的親密。他說,不知道怎麼教孩子,只有陪著他,讓他在陪伴中學習,有能力實踐自己想要的生活。
「決定環島時,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放空,我要把生命打開,在這段時間,用一種沒有負擔的方式,去面對我自己。」魯文學說。
至於維維,在走路環島的尾聲中,他在日記上是這麼寫的:
「我最近產生了一種,離家愈遠愈不想回家的念頭。我不想回去面對以升學率或成績為重心的國中……成功不應該是教出一個考試機器,而是教出一個能把學到的知識用在不同環境上的學生……我相信這次的徒步環島,學到的某方面會比在國中三年多。」
這趟旅程,就從父親想要重新學習和自己相處;兒子想要體驗軍旅生活及學習自我實踐的起點上,這麼展開。
◎腳踏實地的旅行,增加了對人的信任及安全感
出發前,維維一直很怕黑,甚至不敢跟陌生人講話。
但,一路上,他們每天住不同的學校,每天要跟不同的人問路,有時,還請不認識的人幫忙他們搭個便車。
維維曾經很生氣地問爸爸:「為什麼他們都不講國語?我聽不懂。」魯文學告訴他,出了台北,一切不同,台灣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是講台語的呢!不要急,慢慢聽,會慢慢聽懂的。
脫離自我中心的認知,從別人的角度重新看世界,卻也能看見更多的美與善。印象很深的是,曾經,在台東海岸公路上,遇見另一對父子,在暗夜星空下半路上停車等著魯文學他們,只為了要煮了一杯熱可可給他們分享。
一路上,很多陌生人為他們加油打氣,還有賣水果的阿伯二話不說請他們吃水果,也有人自動停車要送他們一程。原本怕生的維維,環島時感動得告訴爸爸:「爸,我覺得台灣的人都很好喔!我以後也想當警察,可以幫助很多人。」
因為一路上實際地與人接觸,也親身得到過幫助,維維在城市裡,那被框住的人我界線,漸漸鬆開。魯文學曾在日記上這麼寫著:「這土地上的人,沒有在政治操作及族群對立下,失去對人單純的愛心及善……我們心中所感受到的,是無比的溫馨。」
而向來怕黑的維維,因為在環島過程中,常會走到天黑,在暗夜裡紮營,在一次自己提議夜行軍後,見識了黑夜的美,他說,自己不再害怕。
在剛出發時,維維只要看到爸爸和他的距離拉開一、二十公尺,就會很緊張地打開對講機呼叫,徒步一個月後,維維可以讓爸爸自己去拍照,自己一個人在公車站的椅子上呼呼大睡。
魯文學說:「這趟旅程,讓我們倆個都成長了,也更有安全感了,對台灣土地上的人們也更信任了。」
信任別人、主動幫助別人是件多美好的事,親自帶孩子感受,遠比用口頭說,還來得深刻。
◎要記得:「我們覺得不舒服的,別人也會。」
當然,一路上,也有被拒絕的經驗。
曾經,他們借問學校能否投宿,換來對方的相應不理。維維在路上忍不住抱怨,魯文學問他,難道別人不能拒絕幫助我們嗎?維維說,可以,但是態度不需要如此,不需要自顧自地聊天,好像完全沒聽到他們說話一樣。
魯文學告訴維維:「你覺得他們應該怎麼做,才不會覺得不舒服呢?」維維說:「他們應該好好跟我們說話啊。」
魯文學說:「我們會不舒服的,別人也會,所以,要記得這件事。」
當維維開始思考,人我之間的分際,每個人想法不一定相同,但有尊重在其中,跟沒有尊重在其中,給人的感受也會很不同。關於尊重和禮貌的課題,父子倆在親身的經驗和對談中,更深刻地了解了。
◎溫柔陪伴孩子控制情緒
也曾經,在滿布大石頭、不知何時才走得完的海岸灣岬上,父子倆一度以為自己無法在天黑前走出去了。從上午走到下午,太陽非常大,維維 過度疲累、一再地跌倒,到了近傍晚,維維忍不住生氣了,把保特瓶往石頭上丟去。
魯文學一再為他打氣,告訴他,他們一定走得出去,並且溫柔地問他的感覺,當維維告訴他:「我壓力好大。」魯文學抱住他輕輕說:「那就哭出來吧!」一路上,只要遇到維維的情緒,魯文學總是讓維維有時間自己做決定,冷靜,呼吸,讓他在平穩的情緒下,選擇自己的行動。
後來,他們終於走出去了。
魯文學知道,情緒的控制,是維維的課題,這件事不只影響他自己,也影響與他一同前進的伙伴關係。
兩人走進長達兩公里、新竹的鳳鼻隧道裡,維維自顧自地往前衝,被魯文學叫了回來。魯文學告訴他:「我腳痛,你要回頭看看你的伙伴有沒有脫隊才對啊!」
晚上,他坐下來和維維聊,他讓維維先說自己的感受,維維說,他知道自己有點暴躁,平常會想體諒別人的,那天心急就不會了。他感覺自己變了人,因為看到天快黑了,想趕快找到學校紮營休息,就會變得很急躁。
當時的魯文學沒有急著責備兒子,他知道,讓兒子有機會看見自己真實的樣子,答案就已經浮現。兒子會知道,自己無法體諒別人的原因出在自己的狀況不好,因而不會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
理解自己,是體諒別人、控制情緒的開始。而父母溫柔而堅定的陪伴,可以幫助孩子清楚地看見。
◎自由,才會讓人友善
維維在路上曾說:「我發現,被栓著的狗最愛叫,不被栓著的比較和善。大概是因為牠們比較自由,心情比較好吧。」
一如自由快樂的小孩,和人相處自然地輕鬆而順利。魯文學回頭思考自己的成長,因為從小被打罵的陰影,造成的人際無法拿捏和易怒的內在暴力。而正因如此,他非常希望帶給孩子快樂自由的童年。兒子希望在環島結束時,像硫磺島戰役一樣,在淡水插國旗,他和維維媽媽討論,就決定一起幫他完成。
他要讓兒子盡情去實踐自己任何大大小小的夢想,他知道,親子間的關係愈是親密和信任,孩子與他人的關係愈會有正向的影響。
◎可以獨立,也可以建立與他人的聯繫
環島結束時,維維似乎更清楚地知道,朋友與自己的關係和定位。「我知道我可以獨立完成很多事,但,一路上沒有同學的鼓勵,我還是走不下去。」
一趟旅程,對維維而言,友誼的意義變得更加深刻。他不僅更明白自己是誰,可以做到什麼,原來他也可控制自己的情緒,原來人要快樂才會和善,原來人要體會他人感受才叫尊重,原來人是可以信任的……原來,自己是真的可以完成一件事的。也因此,上了國中,維維變得比以前更積極,因為對自己的能力有了自信,他一旦發現有興趣的事,便會主動投入,在活動裡,他變得很敢表現,他開始很有自己的主張,他用有自信的那面,交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自信的孩子,來自一個自信而自覺的父親
這趟旅程,魯文學細細地感受,自己內在真正的需求。過去他太在乎別人的想法,卻不太能對自己交待。
現在,在人際關係中,他需要深耕的,應該是自己。
而在環島過程中,他把自己放空,不去想未來的恐懼,他要練習讓自己在一個平穩的狀態下,專注於當下的感受和美好,往後的日子,就像這趟環島之旅一樣,先走好眼前這一步,下一條路自然會開展。
「如實地做自己」,是他的課題,同樣地,他也給維維最大的空間和自由,去做自己。他知道,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別人,和別人共處。
在這對父子身上,讓人深刻感受到的,是一個極度有自覺的父親,大膽地為自己做了決定,讓自己邁出那限制自己與這世界間的藩籬,回歸自己,重新認識自己。也因此,他有能量在孩子情緒來時,幫助孩子穩定下來,做出自己的選擇。
也因此,孩子更認識了自己。
一個認識自己的孩子,他就有機會去了解別人,懂得跟別人共處。
一個有機會自由迎向這世界的孩子,他就有機會真正去認識這土地上的人,去建立他自己對這世界的信任感,這個,的確是書本教不來的。
帶孩子去旅行,帶孩子去實際感受自己踏向世界的能力,孩子會更知道自己的價值,以及自己能給予別人的美與善。
做一個完整的大人,照顧好自己,讓自己真正地快樂自在,在每一條旅途上,才可以依循孩子的渴望,陪伴他,在一段親密而健康的親子關係裡,孩子會汲取到最寶貴的人際典範。一如魯文學說的:「小孩誕生的那一刻,面對未知的明天,他和我是站在同一個起跑點的,他不知道明天會怎樣,我也什麼都不知道。那麼,我和他的差別在哪裡?在於我擁有過去所累積的經驗吧,這些經驗讓我在面對明天時,有能力可以應付未知的一些事情。所以,我不需要教小孩什麼,只要依循他,陪著他學習,培養他的能力,讓他有能力過自己未來的生活。」
註:環島後,一家人將遊記出版成《說走就走──父子徒步環島51天》,木馬文化出版,內容可同時看到一家三口,在同樣時間的不同時空下,緊緊相繫的心情與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