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只因為一次的因緣際會——耳聞有人在日本留學——而不小心造成的一念之差,就念了日本的博士班;然後這個人,還因為當初的硬脾氣,不肯聽周遭的人勸說,去改念別的國際知名大學,結果被日本京都府選為十八年來,第四個台灣國籍的「京都府友好大使」;並且在學術研究上,還獨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這樣的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印象呢?
自大?驕傲?騙子?
還是,一個很會念書的書呆子?
我相信,對某些特定的階段來說,這或許會被人認為未免太「樹大招風」了。
但是,一旦突破了一定年紀上的限制之後,這種經歷與背景就又會被加上「勤學不倦」、「天資聰穎」……等等錦上添花的溢美之詞。
在日本念博士,其實很辛苦;但是從某些角度來說,並不會比其他國家辛苦!
別覺得這是在自我矛盾。
這些都是自己真正來到日本留學之後,才產生的深刻體會:
辛苦與不辛苦的取決點,源自於當事者是用哪種心態來處理與面對當下將會面臨的抉擇——「放棄,或者堅持下去。」
從小就常常聽到,子曰:「三十而立」。
但是對當年年紀還小的我來說,三十歲根本還相當的遙遠,相較眼前看到的利益來說,「未來立不立」似乎和我還沒有什麼相關;但是真的到了三十歲的那一天時,依舊懵懵懂懂地不知道老祖先到底要我們立些什麼?
學校的課本沒教,只告訴我們要認真背下來。
老師沒說,只要求我考試成績不要給他難看。
至於出了社會?為什麼要人教!理所當然要會的,不是嗎?
因為我們已經被認定著:「既然受過了充足的教育,那到了實際臨場的時候就該會使用」的刻板想法。
這種感覺就如同我面對大學時代主修的自然科學課程,老師通常要我們拚命地把所有化學反應的結果背下來之後,按照題目的填空處把答案寫進去,當然,實驗的結果能不能跟書本上的完美數據畫上等號,那並不在我們的被要求條件下成立。
思考,在我們人生中最精華的階段,好像都被前方的長輩們截斷,暫停進行。
他們說:長大就知道了,現在想那麼多幹嘛。
我問:那我長大後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們又說:到時候再說!
三十歲的那天,我決定轉身投向那些不會背棄我的書籍,去找「再說」的那個答案。
根據孔老夫子所說,「三十而立」,前文只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接著後面都是四十歲以後的個人生活心得總結。(既然我已達而立之年,當然就老調重彈一下,借來大書特書一番。)
孔老夫子從沒有用文字告訴過我們,該如何去志學、立志、不惑、最後進而知天命;但是他用自己的真實人生作為示範。他所經歷過的周遊列國、四處受挫、人生不順遂,甚至搞到大家上演「苦兒流浪失散記」的場景,這一切的一切,其實正是他老人家企圖傳達給我們這些後世子孫的真理:
「人在不斷的挫折、愚蠢的決定,甚至不斷的犯錯中,才能學會如何成長、決定目標,以及學習放手,和獲得。」
我偷偷地讀完這段之後,就決定要將「孔老夫子說超過四十要幹嘛的內容」直接扔到腦後,因為而立之後當然就是,開創屬於自己想要的人生道路。
反正人犯錯是正常的,重點是:
「我該怎麼去面對每一次可能上演的失敗和錯誤,然後撥亂反正?」
如果三十而立前,遇到了一些人生挫折或者不如意,去感謝它!
如果三十而立後,又不幸遇到它們,就當作是溫習功課吧!
三十歲的那天,我在日本準備邁向留學生涯的第五年,我把那個而立之年分界視作我對我自己的「成長畢業考」,測試自己在成長後處理這些挫折與不如意的手法是不是有所長進;檢視自己過去與現在是否在多次的失敗經驗下,有更深層的體會。
俗話說「立志要趁早!」;對我來說,還不如說「挫折趁早遇到比較好!」。
反正年輕人的復原力都是很強韌的!只要不放棄挑戰自己成長的機會,多跌個幾次,都還可以爬起來拍拍身上的灰塵,重新來過。
開頭的某人,就是現在的我。
不聰明,也不覺得自己很認真在念書上,我不管幾歲都還很常被親愛的老媽碎碎念著:「妳怎麼學不會不去犯錯!」。
三十歲生日那天,我語重心長地對著親愛的老媽說:
「老媽,其實,好險以前我還蠻常犯錯的,不然我大概沒辦法這樣努力地來日本待上那麼久。今天都三十而立了,如果我下次犯錯的話,就『別再念了!』如果沒走過錯路,又哪裡會去選擇屬於自己對的路哩?」
曾經犯錯多走的冤枉路,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學會,在未來適當的時機做出適合自己的正確抉擇。不管任何事情決定執行與否,其實都是一關一關的選擇題。
戰戰兢兢地過著每一天的留學生活,反省著每一次踏出的步伐節奏有沒有亂掉。來到這邊的這幾年,總是有朋友詢問我過去的經歷,是怎麼熬過來這五年留學生涯的。通常我會想想,然後很認真地說:
「大概是以前的生活經驗,讓我學會該怎麼去面對一些事情吧。」
朋友和學生們接著開始好奇,我的過去經驗到底是面對過哪些歷練……
說真的,我自認不過是一些平凡無奇的小事;但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些都是難得的經驗分享談。
所以,最近越來越常有一個行動,那就是鼓勵著周圍不管年紀比我小或年長的朋友:「如果當自己哪天突然失去勇氣的時候,去想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重新調整腳步和節奏,再一次作個抉擇。某些時候,必須要有適當的彈性和改變,去聽自己的聲音。適合別人的曲調,不見得能跟自己合拍。做自己就好。」
我的經驗談和心得,不一定適用於每一個人。
這些都只是我曾經做過的抉擇和經歷,說不定很多人也都會遇到相同的狀況,卻能有不同的行動與答案。
希望能先提供我的經驗,讓各位在之後遇到類似的狀況題時,不至於措手不及,能有餘裕去聽聽自己的聲音是怎樣的表情;做出屬於每個人自己獨一無二的抉擇後,能開闢出一片屬於自己的祕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