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假如台灣不再下雨
想像一下,假如台灣不再下雨了,該怎麼辦?
這幾年大家都可以感受到,全球氣候的確在改變中。全世界各個地區的氣候愈來愈極端,夏天更熱,下雨更集中,不是乾旱就是暴雨,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在這幾年的現實世界中一一出現。
溫室效應造成了全球環境的改變,洋流與大氣流動的改變,將會造成降雨模式的改變,而這些變化將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大的影響。
而且,我們大概還記得沒有多久以前的從前,父母下班小孩放學後,都還會在住家附近乘涼聊天玩耍,可是現在孩子回到家,就躲在屋內開著冷氣,因為討厭流汗而不願意出門。
的確,城市裡愈來愈熱了,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往都市集中,住宅愈蓋愈密,阻隔了風的流動,另一方面,汽車的廢氣,冷氣機排出的熱氣,也鬱積在水泥建築之間,所以城裡比空曠、有植物的鄉下溫度高出攝氏三到五度。
透過這種感同身受的炎熱,我們可以趁機和孩子討論整個地球愈來愈熱,已經形成所謂「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地球發燒了。
因為我們人類在這幾十年裡面,用了太多的電以及汽油,不管是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從生產製造到運送,都會使用到石油,產生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會留在空氣中,像罩子一樣,把太陽照在地球上產生的熱氣留下來,排不出去,時間久了,地球就發燒了。
同時,因為溫度高,南極的大冰層也開始融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住在海邊的房子將來會被淹沒;而且溫度一高,蒼蠅蚊子也會愈來愈多,傳染病也會影響到世界各個地區。
這幾年,全世界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想了許多方法來讓地球發燒的情況能降下來,我們該如何告訴孩子他可以怎麼做呢?
首先,盡量不要喝冰涼的罐裝飲料,因為這樣的飲料從製造、運輸、保存、降溫,到最後的廢棄物處理,都會產生非常多的二氧化碳,讓地球更熱。我們最好自己準備隨身的水壺,不要吃遠方運來的食物,而且吃多少準備多少,不要剩下食物。
再來,要珍惜使用任何物品,因為任何東西在製造或回收的過程,都會消耗能源,排放二氧化碳。
最後,除了我們自己努力之外,我們還要告訴朋友有關於地球發燒的事情,大家一起來幫地球降低溫度,我們的環境才不會被劇烈的天災給破壞!
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李偉文
推薦序2
群眾改變,是督促政府改變的發動機
每每和親朋好友聊到環境保護的議題時,都會遇到兩極化的反應:一種是,對於環境保護很有感覺,喜歡義憤填膺地,一一數落政府的哪項政策又促使環境更加惡化、未顧及環境保護,或是大談在生活中有哪些方法可以節能減碳;另一種是,對於這個議題沒什麼感覺,認為環境保護似乎跟自己沒什麼關聯,最常聽見這種人的反應是:「就算我一個人願意重視這個問題,政府不規範破壞環境的高碳生產者,人民也只好高聲嘆息(也是高嘆)?」
第一種人,相當少見;第二種人,極為普遍,而正因為如此,使得如同我這樣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夥伴們,常會感到力不從心,因為,當我們推動相關立法與運動時,如果無法引起夠多民眾的關注,就很難期望讓政府官員們願意停下腳步來做些好的改變。其中「環境主權在童」的概念更應成為解構地球暖化問題的主流思想,因為環境是向後代子孫暫借的,而不是繼承自祖先。
其實,近年來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有逐漸抬頭的趨勢,願意投身環保運動的「綠領人士」也越來越多,只是,與環境破壞的速度相較之下,這個趨勢的發展還是慢了太多太多。所以,我認為如果要保護我們所生存的這塊土地,就必須要有更多人來關注環保的議題,特別是親子一起來,還記得日本兒童號召父母一起集資購買龍貓森林的感動故事嗎?因此在環境教育與學習上仍需更多的努力,特別是台灣在2010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通過環境教育法。
很慶幸坊間有出版社願意針對地球暖化的議題,來出版相關書籍引起民眾的重視。這本書,透過親子互動的方式,來帶出暖化的議題,當中除了有豐富的氣候小常識、生物小常識,更有爸爸媽媽可以在生活中帶著孩子一起實行的,節能減碳法,更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和孩子,可以透過這本書,針對人與土地的關係,與孩子一起進行更深一步的思考,正如同序言裡面,小軒所說的那句──「我來得及長大嗎?」當我們人類無止盡的破壞地球環境的時候,是否想過,這麼做到頭來是不是正在毀了自己的未來?
熱切地盼望,透過這本書,能夠引起各位爸爸媽媽和孩子,共同來重視地球暖化的問題,並且能夠實際在生活之中,一點一滴的開始做些小小改變,甚至願意站出來,參加環保團體的遊行、環保志工培訓……等活動,重視自己的力量,那麼,讀者們就會發現──自己的力量其實很大。期許因為本書,更多有力量但謙卑的人民「起意」了,真正體會:人類不是由天降臨的神,而是由地上升起的爬蟲類。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王俊秀
推薦序3
氣候異常,是地球發給人類的求救訊號
我們所居住的台灣,雖然是個小地方,但是因地勢複雜加上位置特殊,因此孕育出千變萬化的氣候景觀。從平地的熱帶、山間的溫帶,一直到高山頂上的寒帶,台灣中高低緯度所有的氣候皆兼具;而從高溫潮濕的雨林到寸草不生的沙漠,台灣一樣也有,各個地域各自有規律的天氣循環系統。
然而,從事氣象工作四十多年來,所觀察到的種種氣候現象,使我不禁替台灣這座「氣象博物館」感到擔憂。
近年來,全球各地天氣出現極端異常:位處熱帶地區的泰國曼谷 2009年初,罕見出現攝氏15度低溫,清邁更下探4度;歐洲及美加地區2009年1月的暴風雪;大陸2008年3月華中、華南下起雪冰……,已能明顯感受到全球暖化的威力逐漸在各地發威,讓人不禁猜測:難道電影版的「明天過後」真的會發生嗎?
台灣的氣候也受到波及。2008年澎湖海域異常寒冷的天氣凍斃上萬尾的魚;2009年8月移動狀態像秋颱的莫拉克颱風,造成重創南台灣的八八水災……,種種異常的氣候現象,也讓台灣這座氣候博物館大亂。
這些因暖化而引起的天氣異常變化,其實,正是地球發給我們人類的求救訊號。
氣候暖化的主要原因絕大部份歸咎於人類所為,如濫墾濫伐山坡地,導致森林逐漸減少,覆蓋土地的綠色植物逐漸減少,相對吸收陽光的面積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機會也降低,因而氣溫上升。
而人口快速增加使得建地面積逐漸擴大,水泥建築、瀝青路面都是地球暖化的兇手之一。其中,人類對糧食的需求,也讓畜牧業蓬勃發展,牛、羊、豬……等吞噬了大片草地、土地進而導致沙漠化,造成沙塵暴頻頻出現,同時家畜所排放的糞便與氣體,也是暖化氣體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之一。
而工商業發達、工廠林立、用油用電量增加,以及汽機車、飛機、輪船、工廠所排放出的廢氣,冰箱、冷氣所排放出來的暖氣,也同時在不知不覺中讓暖化問題浮出檯面。
以上種種因素,使得地球以氣候異常的方式向我們人類發出求救訊號,如果我們再不重視這個訊號,那麼,恐怕人類最終只有自食惡果。反之,如果我們能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力,保護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才能為子女們留下一處美好的生活空間!
俞將軍氣象生活網 / 原住民電視氣象主播 俞川心
推薦序4
與孩子一起,化知識為行動
我國環境教育法甫於2010年5月18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總統旋即於同年6月5日公布,預定明年世界環境日正式實施。未來政府機關從總統以降至高中以下學校與企業等均應接受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已經成為國民的基本義務。
外界不盡了解的是,氣候變遷之重要性雖屬無庸置疑,但推動相關概念並喚起有效行動的方法,仍難背離教育的環節。如何研擬、創新適合於社會大眾、大學生、高中小學學生等不同領域人們的適當教材內容與參考資料,對政府、科學界、教育界而言,實為重大之挑戰。
有鑑於此,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在2010年6月4日世界環境日前夕,響應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團體發起的「世界氣候教育論壇日」,本氣候教育論壇日包含一系列討論氣候變遷不同面向的講座,由具有實際經驗的首席專家主講,以中學和大學學生可理解之內容進行,介紹各地的科學知識、方法、策略和其他類型的行動,以因應氣候變遷。本會將講座內容翻譯成中文,放置於本會網頁( www.envi.org.tw/ccs/)與世界氣候教育論壇日(World Climate Teach-in Day)的官方網站上,希望能提供更多的教育者、研究者進行教學使用。
除此之外,為量化與生活有關的碳足跡、水足跡與電腦耗能等,本會亦開發「ENVI環品筆記」,將電腦耗電、排碳、用水這三種主要的生活資源使用型態一併整合,提供大眾紀錄、檢視、管理個人使用資源的狀況,將低碳生活概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可望大幅提升社會大眾環保生活的實際效益。
這些都是具體而微的化知識為行動的教育方法與體現。
尤其對孩子來說,先有「情」,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感情,再探求「理」,以科學的態度、方法,追求真理,才是符合順時應勢的教育理念。本書作者蘇曉慧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藉由傾聽到引導孩子思考環保議題,並激發孩子提出解決問題之潛能,從小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又讓孩子輕鬆理解要以具體行動對抗暖化!難能可貴的是,本書詼諧逗趣又充滿哲理的話語將生硬科學知識結合生活與故事情節,內容頗能引人入勝,「不僅探究科學,還兼及人文」,非常適合親子共同閱讀,培養無窮的行動力與創造力,也適合學校老師作為教材使用之參考。
本人樂於向您推薦,從現在起,就請大家努力實踐「氣候行動革命」!
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謝英士
作者序
「我來得及長大嗎?」
「吼 ~ 很煩耶 ~ 老師說寒假很長,叫我們做報告啦!」唸國中的小軒一回到家丟下書包,氣喘吁吁地嘟嚷著。小軒是我的外甥。
「做報告?很好啊!」平常小軒只愛看電視和打電動,現在學校老師要求做報告,他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看得我倒是很開心。
擁有資訊,但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老師說最近有很多部電影都和環保議題有關,叫我們寒假利用空閒的時間挑幾部來看,然後做成一份報告,還要收集資料了解地球目前有哪些變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更要我們提出意見和感想,和同學討論要怎麼做環保。」
「喔!有啊!好幾部電影都和環保議題有關,要我列清單給你嗎?」我瞄了他一眼,一邊用滑鼠「翻閱」我的電子書,小說正看到一半的精采處,心想:平常叫你看書不看書,現在為了交報告,我看你怎麼辦。
小軒無助的樣子讓我看了真的很不忍,而且他得獨立完成這報告,於是我說:「好吧!那我們就先看電影好了!」接著,和他討論了一下老師究竟要他們做成什麼樣子的報告,決定了幾個重點,隔天我便帶他到錄影帶出租店,選了幾部片子,接連好幾天陪他看完了這幾年來堪稱經典的「環保」主題影片。
一開始,小軒看電影的時候還顯得很無聊,但是等他看完所有片子,開始查資料之後,竟然一邊和我討論電影中的情節與資料能否相互印證,甚至問了我一個問題:「這樣下去,我還來得及長大嗎?」
貪求便利,使我們無視於自然的呼喚
我們一邊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卻沒想到這些高科技的背後其實一直在消耗地球的資源,更可怕的是,這些資源消耗還帶來更可怕的自然界危機,像是臭氧層破洞、生物瀕臨絕種、植物反常的光合作用,以及兩極冰山消融引發的氣候劇烈變化,過不了幾年,也許有一天石油用完了,煤也用完了,我們所依賴的科技產品都成為無用武之地的廢物,那麼我們將如何生存?
當地球環境惡化到某一個程度的時候,也許末日即將來臨,我們老了,但孩子一點都不了解,為什麼他們還沒長大就即將面臨生存的危機,我們千辛萬苦的培養孩子長大,卻可能成為一場空,因為我們不懂得及時保護地球,在孩子還沒長大之前,我們已經把地球「用完」了。
在和小軒討論這些議題的過程中,發現我們真的是「不知死活」,身邊有很多資源被我們不經意的浪費掉,小軒也常常在討論時提出一些單純又有趣的論點,但卻可能讓我們這些大人們開始反省:「我們是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多資源?」
氣候的反常也使我們更加需要注意環境的變化,以前「冷得要死」和「熱死人了」只是誇張的形容詞,但現在每當寒流來襲,新聞總會播報某地又傳出幾人冷死,一旦夏天到來,也不時發生有人因脫水而器官衰竭的慘劇,這些十年前只會在電影情節上看到的事情,就發生在我們生活的當下。
當所有生物都消失了,人類還能活著嗎?
當北極的北極熊、南極的企鵝面臨生存危機而瀕臨絕種時,我們是否也應該想到:「何時面臨生存危機的會變成我們人類?」小軒讀著資料、看著電影,過了一會兒抬起頭來問:「為什麼很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這些危機,可是我們還是一樣在做汙染地球的事情啊?」
聽到這樣的問題,我沒有辦法回答,一向對小軒有問必答的我裝作沒聽到。難道我該告訴他因為找不到替代方案嗎?還是其實是因為人類原本就藏在本性當中的自私與貪婪呢?
在陪著小軒討論影片和那些在網路、圖書館所查到的資枓時,除了重新用輕鬆態度閱讀這些知識而溫故知新之外,過程中也發現以往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行為,以及我們以前所不注意的小事,一直都危害著我們居住的環境,一點一滴的侵蝕我們的土地,而小軒還是個孩子,卻常常用最單純的方式看待我們以往的「自殺」行為。
對孩子們來說,末日預言本來可能只是一則故事,一則神話傳說,但看到科學家對於地球環境變化的研究資料後,卻發現世界末日的來臨也許是一百年以後,也有可能是五十年以後,也可能不出二十年,也難怪小軒會說:「等我好不容易長大了,怎麼就要世界末日了?這樣很不公平耶!我不想這麼早死啊!我還沒交女朋友!還沒開始玩!還有很多事情還沒做耶!」
孩子們好不容易長大,正要脫離父母,準備開始人生另一個新的階段時,人類的存亡可能危在旦夕,他們將要面臨的是世界毀滅的危機。原本我們給孩子所期待的未來遠景,促使他們因為有希望而那麼努力的成長,單純的只是想要等待有朝一日能夠自己作主的努力,將在一瞬間化為烏有,他們得要逃難,為了我們現在的所做所為而從這一端逃到另一端,但是還是逃不出整個環境反撲的災難。
環境愈來愈嚴苛,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現在的「地球村」概念已經非常普遍,不只是科技文明的傳播,大自然本來就是一體的,當我們看到物種漸漸絕跡,因為環境變化而使某個地區的生存陷入危機時,也應當要以同理心來看待這個事實,因為當所有生物都無法在這個星球上生存時,人類的滅絕也將在所難免,當某些地區的環境惡化時,也一定會因為大氣和海洋的傳播影響到其他地區,雖然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陸地上,這種蝴蝶效應般的影響無可避免的。
因為有感於小軒「不甘心」的吶喊,於是打算把這段時間和小軒討論的過程記錄下來,並且從所討論的內容中發想,試圖用比一般科普叢書更簡單、淺顯的方式解釋科學研究中所發現人類生存的潛在危機。
各位爸爸媽媽、老師 ~ 只要改變現在的生活小習慣,節省資源浪費及減緩全球暖化帶來的危機,才有可能留給現在還在成長的孩子們一條「生路」啊!請讓你的孩子也可以平安健康,而不用擔心是不是來得及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