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給讀者的序:為孩子留下永恆的心靈雞湯
記錄下那一段天使時光
親愛的讀者:
你最早、最初始的記憶是幾歲?小學、幼稚園、還是更早的幼稚園上學前?
是午後跟兒時玩伴的嬉戲、是老師課堂間的指導、還是被媽媽處罰時的委屈?
我不知道每個人的情況,就我而言,不管再怎麼努力回想,也只能回想起大約4至5歲間、上幼稚園前後的事,而且那時候的記憶,只像是動態影片中的一格截取畫面,所謂記憶,也許更可能是我試著想理解印象中那幅影像,所串連起來的事件。也許是事實,但,也可能不是事實。
根據心理學說法,許多早期的記憶其實不真的是記憶,而是來自家長一次又一次重覆描述之後,勾勒出來的「幻境記憶」。每次聊到小時候,我總央求著爸爸媽媽多講一些關於我的事,像個自我歷史的考古學家一樣,我渴望知道所有能知道的細瑣。然而,身為家中的第三胎,父母大多數的時間必須專注在維生必須的經濟活動,已經沒有太多餘的心力可以放在我的身上,我能理解,卻總有著無法釋懷的遺憾。
長大後,因為有日記的輔助,可以幫助自己回憶起曾經發生的事,有一些接近日常瑣事的,令人訝異地,至今我仍記得,但是大多數的事情,都忘記了。但當初就是因為那麼刻骨銘心到不吐不快,所以才產生了驅使自己非寫下來的動力,但,怎麼才隔了幾年,卻連當事人的自己都忘記了呢??寫下來的都會遺忘了,那沒有寫下來的那些呢?如果沒有任何人記得,是不是也就等於從沒發生過呢?這對唯心論的我來說,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對現在的我來說,與4歲孩子互動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讓我享受到難以想像的感動及喜悅。這對過去堅持不生小孩的我來說,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但,這一種彷彿是從內心最底部自然泉湧出的喜樂,讓我每一刻都想詠讚生命。
然而,我深知記憶是不可靠的。最後這一切,命定地一定不會留存在孩子的腦海裡,這是無法選擇的遺憾。但若有一天,連我自己都忘記了,那這一切跟沒發生過、不存在的事,又有什麼差別呢?因此,我想把所有的感動盡可能地寫下來,盡可能詳盡地寫下來。我偷偷地希望,透過這一字一句構築的紙上世界,有機會勾起一點點孩子的片刻記憶,未來,等孩子長大之後,也許能從中重新感受到此時此刻的溫暖。未來的他一定會遇到許多挫折與磨難,我希望他能從這些記憶的片段,找到支持自己繼續往前走的力量。後來,透過書寫、閱讀,許多朋友看了文章,也各自以獨特的方式,為她們的孩子留下各自精采的回憶,我開心的瞭解到,這些回憶不只存在我和孩子兩個人心中,不會隨著我或我的孩子長大、離開而消失,它有了許多見證人、已經在這世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而現在,謝謝燕瓊姐及吳總編輯的提攜,讓本書有機會印行。我也因此有著更貪心的奢望,期待當這些記憶在未來也能擁有生命。
在不遠的未來,我們的孩子們都會長大成人,而且,夠幸運的話,也能遇到生命中注定的人、體驗到身為人父人母的角色;當孩子置身於像我們現在一樣角色的那時,我希望她們也可以透過這些書信/回憶,獲得一些解答、或者重新擁有感動,然後,也許他也會想為他的孩子留下這珍貴的片刻,讓這些回憶得以繼續發揮正面的力量。
最後,謝謝您,親愛的讀者。謝謝您將寶貴的時間及此刻的記憶,留給了這本書。也由衷地希望,您會喜歡。
給孩子的序
寫給註定遺忘的你的瓶中信
一切都是為了那張純粹的笑臉
親愛的寶貝:
望著你睡夢中純潔的笑容,本來應該是滿足而喜悅的,但我卻常常望著你,微笑中不知不覺地流下淚來。沒有人能理解,為何在這樣幸福滿溢的時刻,我竟然淚流滿腮,甚至激動到必須啜泣出聲才能將心中的情緒稍稍釋放。有些朋友開玩笑說,我可能有心理症,嘲笑地要我去看心理醫生。我知道,她們無法懂得,正因為現在太過濃郁的幸福,反而讓已知的即將失去更令人難以承受。我很清楚,記憶是世上最不可信賴的東西,未來,在不久的未來,這所有的一切都將變得模糊,再鮮明的記憶,最終都會變成一幅失焦的相片。
為了不遺忘,為了不遺憾
於害怕最後連自己都會忘記的心態,才開始隨筆寫下每天跟你之間互動的心情故事。原本只想著要記錄下某天你引人發笑的童言童語,這段十分令人珍惜的時光,然而,在沒有經過思索的隨筆過程,寫到後來的我突然在事後看出一個邏輯,是影響我至深的哲學邏輯。
一切都必須從Who am I開始。就像小說「蘇菲的世界」中描述的一樣,某一天,你的腦子裡,一定會收到寫著「Who are you?」的信箋,你一定會開始思索這個問題,我會這麼篤定,是因為我每隔一陣子就會思索著,持續地問自己這個問題。因此,我想把最原始、未經過太多社會化的本質的你記錄下來,作為Who am I最原始的起點。
接著,必然就是Where am I from了。
狹義地,我必須忠實地記錄下懷孕時期的過程,那是你生命最源頭的部分。然而,生命的起點當然不能斬釘截鐵、如此粗魯的劃分。就像其中一篇文章提到,生命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與樣貌,因此,我必須交代我的成長、爸爸的成長,雙方家族,成員、甚至歷史。我想,如果對自己的歷史夠了解,應該也會對自己更了解。而,當「我」不只是自身這個小我,而是整個家庭、家族、社會、環境、國家,那個我想,也許你就可以用更寬闊的角度來看待跟自己不同的人,成為真正能包容他者、成就大我的人。
Who am I和Where am I from,有時候會是互為因果的問題與答案。如果能更了解家人、也許就能進一步更體諒家(他)人、同理他人。這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至少對我來說。我必須羞赧的承認,一直希望自己可以更具同理心、但卻始終都做得不好,也從中得到許多磨難,或應該說,即使是寫下這文字的此時,這對我依然是很大的難題。正因為我做不到、做不好,所以私心的希望你可以從心底理解別人,並對他人產生真正的認同與感情、懂得愛別人。唯有懂得愛的人,才懂得如何被愛,懂得愛的價值與力量。
人生的意義
最後,當然就是Where am I going或說Why I am here。雖然這一部分是所有內容最多篇章的部分,不過答案卻依然還在追尋。這問題實在很難,即使是現在,我也沒有能力為自己解答,更別說為你找答案了。但,至少我可以為你做的,就是分享自己追尋答案的過程。未來,你可能會比我幸運,找到生命的答案,也許不會,不過那也沒關係,因為在這許多年漫無目的的找尋之後,我隱隱地開始覺得,也許「追尋人生的目的」,本身就是人生最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