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佛教的氣象和古印度部派佛教大為不同。
佛教之中國化,既反映著佛教在異域文明中的自我調適能力,也體現著中華文明轉化外來文化的智慧和胸襟。而跨越諸多差異,使印度佛教轉化為中國佛教,則有賴於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中土興起的各種判教。其中,真正稱得上體大思精、影響深遠的,則要數天台與華嚴。後世之談判教者,無能逾出兩家規模之外。
華嚴宗判教學說的重要性,得到了佛教界和學術界的重視,20世紀以來,諸多佛學研究成果對此都有述及。為了在先賢時哲已取得的學術基礎上,進一步推動華嚴判教學說的深入,本書作者以賢首法藏的「五教十宗」為基本形態,歷史地考察了華嚴歷代諸祖於判教的運用,論述了華嚴判教的奠基、開創、確立、發展和延續的歷程,並展現華嚴判教學說在促成外來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的重大作用,及其在華嚴宗理論體系建構中的重要意義。
書中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獨特見解,諸如:藉由多位唐代著名僧人的著述文字,重新確認杜順的華嚴初祖地位;釐清華嚴判教是在天台四教的基礎上加一頓教而形成的誤解……;作者還強調,宗密的判教論是華嚴宗判教學說的一大重要發展,他以華嚴之理論框架解釋禪宗的歷史和現狀,以及儒道兩家的學說;並就當代教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評介。
面對古今中外的各種文化資源,應該如何作出分析、判別、比較、吸收,從而形成精神家園?華嚴宗判教的理論和實踐,也許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發。
作者簡介
韓煥忠(1970-)
男,山東曹縣人。曾就讀於山東大學歷史系、曲阜師範大學孔子文化學院,受學於李景明、駱承烈等先生,2000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宗教學系,師從方立天教授,2003年7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蘇州大學哲學系,發表有專著《天台判教論》(2005)、通俗讀物《自覺覺他——佛教教育觀》(2006)及中國佛教思想史學術論文三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