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法海蕩漾,十方無不現。今此方世間群魔亂舞、正法不章、功利競爭、我執張揚、法執瀰漫、物欲橫流、靈性遭踐;欲令中興聖教、伸張正法,以教化此方眾生,致令法乳饒益此方世間,唯有重勘《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玄機,以應此方眾生之機;故有重勘、覓玄之動機耶!
歷經一千五百多年的文化變遷及社會轉型,新時代的人們在閱讀任何宗教典籍時,已經無法掌握其中的語言模式及思想脈絡。因此,對於經典中所指導──「真人」的生命存在及「真人」的生活狀態,也就無法正確地得到認知與體會;甚至認為那是一種玄奧的神秘動作,致使「追求特異功能」或「治療疑難雜症」成為宗教的目標,此乃致令正法不彰之主要因素。為正視聽、端正佛教之知見,本宗自是重勘《大方廣佛華嚴經》之思想脈絡,以應此土眾生根器之需;僅將個人之「覓玄紀要」彙集成冊,以供時下彥哲之參考,或可俾益現今社會之弊端。
所謂「重勘」,意指以當代之學理、邏輯、工具等,重新梳理《華嚴經》之思惟邏輯;即以今人之立場、語言模式、思惟模式、理論工具等,重新整理思緒,以應此方眾生之需求,而非意在推翻古德之說!言「覓玄」者,即在推進「探玄」之深度,未敢掠前賢之美而避諱之,故曰「覓玄」!將此兩者合稱,略謂「勘玄」。又,自今而后,陸續將研究心得之重要處,逐一紀錄、發表,是則「紀要」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思想重勘覓玄紀要》,略稱《勘玄記》。此乃沿襲祖師們的偉大創作,如《搜玄記》、《探玄記》、《華嚴經論》、《華嚴經疏》與《華嚴經疏鈔》等而來。于當時文風開放的年代中,欲架構一套出類拔萃的思想平台實屬不易,祖師們莫不傾全力推展「華嚴思想」;遂有諸多大德出現於當時的大環境中,為此一人類最為傑出之思想精華,重新給予新環境之思想化、理論化,使成後世可覓之文明精華,確實令人敬佩!
海雲在讚歎之餘,依之奉行三十餘年,並以今人之現代化語言,重開講筵兩萬餘小時,無不依於「古典華嚴思想」之平台而開演;十多年來,空庭書苑已將此一部分陸續結集成冊,收錄於「解經」與「解華嚴」系列叢書之中。近年,又於陝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開設「華嚴學研究綱要」及「華嚴經導讀」等專題講座中,頓感確有必要以新時代之理論及思想工具,重構華嚴思想之玄奧。畢竟,古今時空與文化背景皆已大異其趣,且于「不離真理」之宗旨下,自有必要重新覓其玄意,並擴展「新古典華嚴思想」之深度與廣度!
如今,欣逢資訊文明發達、文化交流頻繁之世代,訊息大開。我們對於古印度、古中國、古中亞的認識,已然與訊息封閉之社會狀態大不相同,更何況是運用現代理論、邏輯工具的同時,勢必能夠充分展現《華嚴經》之富貴!如論《華嚴經》之思想範疇,不僅止於「佛境界」與「成佛之道」,更是含括「本體論、緣起論、現象論、生命觀、宇宙觀、方法論」等領域。尤其在「方法論」中,更能明確地定位《華嚴經》之行法,非但步驟明確、階次儼然,且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並明示「華嚴行法」即是「普賢乘」,因而「聖解脫次第道」、「圓融道」與「普賢道」相得益彰,致令「方法論」豐富起來,不再是空洞的「無量無邊法門」而已!
在詳細比對《華嚴經□賢首品》與印度《瑜伽經》之異同時,更無意間發現「海印三昧」及「佛華嚴三昧」之出處與定義,也因此破解〈普賢行願品〉* 與〈入法界品〉之不同;遂有「〈入法界品〉三十九卷論」與「〈普賢行願品〉第四十品論」,以及「〈普賢行願品〉第十會論」之主張;更因此確定〈賢首品〉實乃〈淨行品〉之後半部,得合併成更為完整之一品經。
綜觀此等發現,皆以運用了新的訊息、新的工具、新的思惟,以及新的研究方法;然而,這些思想與邏輯的全新運用,並非否定前賢之殊勝成就,只是在繼承往聖絕學之同時,不忘為萬世開新局!海雲相信:此為開啟「第四期佛教思想」之先河而已,亦即拋磚引玉之初步嘗試罷了,非是何等之開創或成就,僅為時代性之必然產物!海雲只做了一個簡單的動作,將它呈現于世人眼前,供大家鑑賞而已!大家的成功和努力,不必在我!
又,此書何故名為《華嚴經樞紐》?于華嚴宗思想體系之傳統定義中,皆以《華嚴經》為「三番遍明六位因果」,並將「初會菩提場」與「二會普光明殿」列入「第一番遍明六位因果」中;有別於此,本書非但將初、二會剔出「第一番遍明六位因果」之外,更將「第二會不入定」之說予以推翻,從而主張「二會普光明殿」乃第一會之延續,故仍于「一切諸佛毗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之境中!
初會經文,實則涵蓋:
第一品〈世主妙嚴品〉── 形而上「本體論」之別相觀
第二品〈如來現相品〉── 形而上「本體論」之總相觀
第三品〈普賢三昧品〉── 形而下之「緣起論」
第四品〈世界成就品〉── 形而下之「本體論」────── 太極境
第五品〈藏華世界品〉── 「宇宙觀」
第六品〈毗盧遮那品〉── 「生命觀」
二會經文,實則含括:
第七品〈如來名號品〉── 佛寶相
第八品〈四聖諦品〉 ── 法寶相
第九品〈光明覺品〉 ── 僧寶相
第十品〈菩薩問明品〉── 「上、下迴向」之發起序
言「本體論」展開「現象論」之概況
陳述「本體界」與「現象界」之關係
第十一品〈淨行品〉
第十二品〈賢首品〉
以是之故,此初、二會不屬「第一番遍明六位因果」範疇,實乃窮「三番遍明六位因果」之通序;此一前言既為《華嚴經》開場之大意,總明《華嚴經》中之大思想範疇,故不判歸「三番方法論」之列,而在其上耶!又,正以此為大經總序,故稱《華嚴經》之總樞紐也!
今此《勘玄記》系列叢刊之初冊,名為《華嚴經樞紐》。于中重點即在〈淨行品〉,謂為整部《華嚴經》之總序,實則原〈淨行品〉合併〈賢首品〉經文,而居於關鍵性之地位;其于大經中,乃居「本體論」與「現象論」間之「方法論」總說;亦即大經中,「上、下迴向」之關鍵地位,具有「上、下迴向」之樞紐作用也!
尚須一提者,此一系列叢書,原屬「紀要」之書系,本非精密之學術論文文體;是以直心之用詞遣句,必有矛盾、紕漏之處,且于行文過程中,偶見前後用詞出入等諸多缺失,應為本書之最大特色;亦證明此中之思想出入,尚留無限之寬廣空間,有待後賢來哲之努力。筆者加速前進、繼續深探,無暇頻頻回顧、詳盡補述之。望諒矣!
新書發刊之際,了敘一二,餘詳皆在文中,毋需一一介紹。敬祝讀者,沛大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