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說明/I
華嚴,登峰造極的人類思想(總序)/IV
第 一 章 華嚴會/001
釋迦牟尼這一會,一顆摩尼珠;阿彌陀佛那一會,一顆摩尼珠;彌勒佛那一會,也是一顆摩尼珠。能夠頓顯法界中所有佛各種境界的,只有華嚴會上,這就叫作「一時頓演,炳然齊現」;所顯現的這個境界,叫作華嚴海印三昧……
第 二 章 緣起法界的精采生命!/020
淨土種性所培養的自性善根,最主要的就是菩薩種性,而菩薩種性的一個特質就是:菩薩行、菩薩願、菩薩道、菩薩心。所培養的這個自性善根,當它成熟的時候,這個菩薩行的「菩薩願力」會跟「眾生的業力」相應,兩者相應所產生的法界,叫作緣起法界。緣起法界的生命是最精彩的,現在你受業力之苦,所以不會欣賞……
第 三 章 《華嚴經》總說/042
從第二品到三十七品,這樣是一個循環;三十八品〈離世間品〉,這是第二個循環;三十九品〈入法界品〉,這是第三個循環。《華嚴經》一共有三個循環,這是它的一種思惟模式。三十六到三十八這三品經很有意思,光是講這些品名,就要很長的時間。因為三十六品是「普賢行」,到三十七品「如來出現」就成佛了;成佛以後,那就第三十八品「離世間」了;離世間到哪裡去?入法界了。
第 四 章 華嚴的最大特色──六位行法/062
十信這個地方,基本上不排位,因為這都屬於正行的部分……法華會上的修行、這一代時教所講的,都是指這個部分。十住位以後的修法,只有《華嚴經》講,它叫作六位修證;其他的所有的行法,都是在十信這個地方,包括藏密的大手印、大圓滿法門,通通在這個裡面,無上瑜伽密這些,也只是十信位的部分……
第 五 章 世主妙嚴品/080
〈世主妙嚴品〉的第一個部分是「經首」,這經首是精華中的精華,主要是講佛當時成就的狀況,而這也是我們認識佛相的一個基本……對人可以這樣類比,對佛,沒辦法這樣類比,因此就用「地」、「宮殿」、「師子座」、「菩提樹」來表達,這是佛法的一個表達方式。因為「法身佛」無形無狀,沒辦法用形狀來表達……這裡的每一個形容詞或名相都是用來形容的,每一個都有它表法的意義……
第 六 章 找到你自己的解脫門/102
〈世主妙嚴品〉共有五卷經文,總共有四十一類,每一類到後面都有十句的偈頌,那就有四百一十個偈頌了,也就是有四百一十個法門……解脫門你一定要找出來,那是你跟真理對接的一個窗口,跟真理對接的橋樑……〈世主妙嚴品〉已經幫我們把那個跟真理對接的那個橋樑──解脫門──講出來了,而這些解脫門是無量無邊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你自己的一個解脫門……
第 七 章 如來現相品/118
前面這些生命因素全部揭發起來以後,這時候叫作海眾雲集,大眾已經都到齊了。大眾到齊以後,就會想「請法」……前面的三個「十問」都是問果──成佛要幹什麼?……為什麼只有《華嚴經》講六位修證,其他沒辦法講?因為在法華會上、所有經典講的,都是到入法界就結束了;入法界以後,也就是成佛以後所要做的事、要行的,只有《華嚴經》裡才有辦法講……
第 八 章 真理就在生活中!/138
〈如來現相品〉的這四十個提問,就是《華嚴經》要談的內容。理論講起來是這麼的高廣,可是你會發現,在實際執行時所涉及到的,都是非常的細微……真理絕對在生活中,真理絕對不離開人性、不離開生活、不離開人群,它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所以家裡的那幾個菩薩,你一定要搞定,搞不定,家裡那幾個就變業障鬼了,知道嗎?
第 九 章 普賢三昧品/157
請法是一種生命因素中的相應,所以它是念請,不是言請,也不是問請,它是生命因素的一種激盪……有請法就有轉法輪,前面〈如來現相品〉是說明生命到達飽和、圓滿的狀態,生命因素相互交流的情況。佛本身是無形無狀,它的本質是不作答的,交流以後要作答,那就是原始佛──普賢菩薩來作答;因此就有〈普賢三昧品〉。普賢是普賢菩薩,他是無所不在的……
第 十 章 世界成就品/177
普賢菩薩入了正定以後,接著告訴我們前面那四十提問當中的「世界海問」。世界海的部分,主要就是〈世界成就品〉。〈世界成就品〉講十緣,它的成立有十個因緣、十件事……但我要告訴各位,世界的成就,其實主要就這兩個:一個是菩薩的願力,一個是眾生的業力。各位要知道,今天你「想要修行」,你就是菩薩,而你的願力就很重要,因為是你的願力,成就你將來的世界!
第十一章 華藏世界品/192
〈華藏世界品〉是談「毘盧遮那如來」的華藏世界,華藏世界的構成是什麼……現在各位修行一直想要成就,你要成就什麼?我跟你講,你要先把德行累積起來,沒有德性,你別想成就。大家都想要「一點靈」,「師父!你告訴我怎麼證阿羅漢……」,但你看經文這裡,佛是這樣成就的──世界海微塵數劫,一一劫中,親近世界海微塵數佛;一一佛所,淨修世界海微塵數大願……
第十二章 業相?你就拜懺!/211
很多人發願要服務眾生,結果都遇到「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我要服務你,你怎麼踹我一腳?沒有為什麼,這叫業相,這時你就一百零八拜。為什麼有業相?因為你有業海;業海要把它填平,否則業相會一直出現。業相一出現,你就拜懺,業就會過了……不要去檢討別人:「是他不對,是他誤會我……」,這些你不要管,你就一百零八拜……
第十三章 只看存在,不要批判/234
這世界有種種不同,剎也有種種不同,怎麼會不同呢?它是隨著你的業力而顯現的。所以不要看這個世界不好,假如你沒有那個業力,那些災難不會到你頭上來,而那個業力是你自己造的……由於眾生的業,才有種種剎土,依止於風輪跟水輪;世界法就是這樣,種種見不同,而實際上,無有生,也無滅壞。顯相,就會有種種的不同,我們只看存在,不要做批判……
第十四章 毘盧遮那品/252
〈華藏世界品〉是毘盧遮那佛的果相。有果就有因,那因是什麼呢?因就講人──華藏世界海的主人,因地是怎麼修的?所以接著講〈毘盧遮那品〉。雖然《華嚴經》的部帙很龐大,但它的思惟非常完整,其他小品經的理論沒這麼完整。它一個一個進來,果講完,接著講因;境界講完,接著講主人;華藏世界的主人,就是毘盧遮那佛。
第十五章 《華嚴經》是「法的經」/273
《華嚴經》是「法的經」,法的經就是真理的經,而這個真理是在講些什麼,這一點很重要……佛是依「法」而成佛的,《華嚴經》裡講到不同世界的佛講「華嚴經」的地方相當多,而這一品是第一次出現,它講「普及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羅」……這清楚的告訴我們,佛陀給我們的法是「自在法」,但重點是要「普及」;「一切三世佛」的意思,就是這個「法」是放諸四海皆準,橫跨古今而不變的……
第十六章 見佛,聞法,開始翻騰了!/292
「見佛」與「聞法」所獲得的利益是不同的……從工程面來講,「見佛得利,聞法得利」就講這兩個條件:一個是在菩提道上必備的充分條件──你人生覺醒沒?見佛,就是覺醒了……第二個是聞法受益,這是菩提道上的「必要條件」,也就是人生覺醒,我現在要過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我要去找到它的方法……「聞法受益」是智慧的部分,而「見佛受益」是在佛法僧、度眾生和六度萬行所應具備的十波羅蜜上面。這時,你開始要翻騰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