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你一定要帶著疑情;有沒有答案,那不是重點。為什麼呢?疑情就是活潑你的思想,不讓你的思想給僵固化了。學佛想要覺醒,你的思惟必須要活潑,不要僵化。修行有一套模式,而那個模式是很活潑的,不是要你僵化。「成功的模式」是一種模式,「失敗的模式」也是一種模式,那你是要成功的模式,還是要失敗的模式?一個修行人,他是燦爛的生命模式,不是生命枯萎的模式;而怎麼樣去培養一個模式,但它又不是僵化的?所以我們需要接受訓練,但它絕對不是統一標準的那種集中營式的訓練……
作者簡介:
海雲和上乃中國佛教華嚴宗第四十二世、高原法系(兼慈恩宗)第十八世衣缽傳承者,為大華嚴寺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研究員、陜西師範大學華嚴研究所所長。出家弘法迄今近三十年,足跡遍及海內外二十餘道場。主要弘揚華嚴思想,致力於提倡新時代佛教的教理、教義、教制、教學等學制及教學系統的建立與規劃;並致力重建僧才、僧倫、僧制等僧伽教育,尤其行法中「禪觀」的體驗與培訓,乃至「心法」的教育與「心行」的指導。欲知詳情敬請親炙法筵!或歡迎蒞臨華嚴全球資訊網:http://www.huayenworld.org
推薦序
《華嚴經》是佛陀十身無盡而圓滿成道的內證境界開演,在三藏十二部的總體佛法中具有經中之王的地位,華嚴祖師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因為華嚴正是圓融無礙、圓滿無盡之佛境界的終極示現。不過,正如賢首大師在《華嚴經傳記》中的闡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其中「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上本與中本的內容都非常浩瀚深奧,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夠受持了解的,因此隱而不傳,唯有「下本」的部分傳出而流通於娑婆世界。現存漢譯《華嚴經》,無論是晉譯六十卷本或唐譯八十卷本,其實是「略本華嚴」,至於四十卷本《華嚴經》也只是〈入法界品〉的經文而已。
對凡夫眾生來說,「下本」、「略本」的《華嚴經》還是非常博大而深邃,要把握箇中真諦並不容易。然而,《華嚴經》絕不是傳譯出來給我們讚歎而已,正如佛陀於〈華嚴經.如來出現品〉經文所說:「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癡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所以,《華嚴經》出現於世間的大事因緣是要幫助眾生了悟自己本自具足的如來智慧德相,由此而起觀修行,以至於最終能夠妙覺成佛。
自從《華嚴經》傳譯於漢地以來,華嚴祖師都致力詮解華嚴法義,六相圓融、十玄門、四法界等等,即是祖師們剖析《華嚴經》所開展出來的華嚴修行思想。可是,由於時空的隔閡,又或者古今文化的差異,純粹透過古代祖師的思想架構來解讀《華嚴經》也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另方面,現今的思想理論、語言文字、思惟邏輯等工具,可以幫助大眾從現代視角詮解全體的佛法義理與修行思想,海雲和上稱此為第四期佛教思想開展的新契機。現在出版的這部《華嚴經導讀》,正是和上對佛法義理的獨到洞見與智慧,結合現代思惟邏輯以及中西印等各大文化思想的菁華,淬煉出對華嚴法義的精要導讀。
這部全新版的《華嚴經導讀》,是海雲和上於西元2010年在中國大陸陜西省西安市戶縣草堂寺所開示的。草堂寺是中國最著名的古剎之一,被南山律師道宣稱為「七佛以來譯經師」的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講經說法,並於此展開翻譯佛經的偉大事業,入滅後舌根仍清淨不爛而長出蓮花。華嚴五祖圭峰宗密大師也曾住持草堂寺,於此開示法義、注疏經論,振興華嚴,會通教禪,白居易稱其為「草堂宗密上人」。到了一千多年後的今天,華嚴賢首宗第四十二世傳人海雲和上,於此升座開演華嚴大經,可見法界因緣之殊勝實在不可思議。
本次的開示內容,雖然主題是以「《八十華嚴》導讀」為這次的開示要點,但海雲和上一秉以往宏觀磅礡、燦爛鮮活的講經風格,不會只是停留在銷文解義或引經據典的傳統解經方式,而是從其自身對經文的真實領受,以及生命的實證體會為基礎,從恆本華嚴的全方位、多元化角度切入,讓整部《華嚴經》活靈活現地與我們的生命對話,引領讀者跳脫狹隘、自我局限的傳統視野,頓超直入法界圓融的生命實踐!本次的開示內容共分三冊出版,希望這套書的出版,對於所有追尋生命覺醒的讀者有所裨益,能夠幫助大家活出亮麗的燦爛生命,開啟出光輝的靈性生命,進而一同成就圓滿的普賢生命!
《華嚴經》是佛陀十身無盡而圓滿成道的內證境界開演,在三藏十二部的總體佛法中具有經中之王的地位,華嚴祖師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因為華嚴正是圓融無礙、圓滿無盡之佛境界的終極示現。不過,正如賢首大師在《華嚴經傳記》中的闡述,《華嚴經》有上、中、下三本,其中「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上本與中本的內容都非常浩瀚深奧,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夠受持了解的,因此隱而不傳,唯有「下本」的部分傳出而流通於娑婆世界。現存漢譯《...
目錄
編輯說明/I
華嚴,登峰造極的人類思想(總序)/IV
第 十 七 章 如來名號品/001
前面第一會是把整個理論架構展開,也就是把整個佛陀的境界,「從因到果」、「從理到事」全部都講了。一個會開悟的人,他這裡就開悟了;而這個地方能夠成就,那就進入「法身」領域,那真的是上上根器,因為佛還沒開始講、佛法還沒開始轉,你就開悟了。這裡以後,法才要開始轉,因為這個地方講的是「十信位」。佛教講的「信」,跟其他宗教講的信不一樣……
第 十 八 章 四聖諦品/024
前面的〈如來名號品〉是從「能」看這個世界,〈四聖諦品〉則是從「所」的立場,也就是從「真理」、「法」的意義來談……四聖諦──苦苦,苦集,苦滅,苦滅道,這四個是生命改造工程的過程;也因為它是生命改造過程的殊勝真理,所以叫聖諦……
第 十 九 章 光明覺品/041
〈如來名號品〉是講佛寶,〈四聖諦品〉是講法寶,〈光明覺品〉是講僧寶……「爾時,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各於佛所同時發聲……」,這個地方講文殊菩薩就在一個地方──一切處;文殊師利菩薩到處都存在……文殊師利菩薩代表僧寶;而這也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只有騎在獅子上的那個人叫作文殊菩薩,那個叫作意識形態的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十章 菩薩問明品/060
〈菩薩問明品〉講到佛法的幾個根本核心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常問的一些矛盾現象……心性是一的話,業就是心,心就是業,業應該知道心啊?怎麼「受不知報,報不知受」?怎麼會弄成這樣呢?這就是他的問題,而這也是一種疑情。告訴各位,對於這個疑情,我們的生命因素自己就會解答;疑情不是用問的。《華嚴經》裡頭這種兩個菩薩對答的情況有很多,從形相上看起來,是兩個菩薩在互相問答,其實它是生命因素的一種啟動……
第二十一章 淨行品/083
前面〈菩薩問明品〉是從「果地」上直接表達的;接下來要談的是《華嚴經》的另一個重頭戲,這是「從因向果」來說明的。從〈淨行品〉開始,是「從因向果」講,從因向果那就講次第。〈淨行品〉跟〈賢首品〉,這兩品都是談修行次第,我們叫作「入法界次第道」;因為《華嚴經》是講入法界,而入法界的次第有哪些,這個地方講得很清楚。
第二十二賢首品/109
文殊師利菩薩要顯示「菩提心功德」,所以就用偈頌問賢首菩薩,要他也講一講「修行勝功德」。〈賢首品〉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講,而這也是〈賢首品〉的重點。前面講「善用其心」是無濁亂清淨行大功德,所以它叫作〈淨行品〉;而「菩提心功德」是一切聖行之首,因此這裡從「發菩提心功德」開始講……換句話說,賢首菩薩就在這一會中,將修行的次第告訴我們了……
第二十三章 升須彌山頂品/128
〈升須彌山頂品〉是第三會的經首,這個經首算比較短……經文這裡講「世尊不離一切菩提樹下,而上昇須彌,向帝釋殿」,這是華嚴裡頭很重要的一句話,所謂「不離本座,而遍三千」。有沒有?佛覺悟的時候,「不離本座而遍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從這個經文來的。事實上,佛是不動本座而遍法界,不只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就我們這個佛國土講的,他其實是遍法界……
第二十四章 十住品/147
經文講的「承佛威力」有兩層意思,一個是你自行覺悟的能力……但這還不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它頂多是到達「三藐三菩提」,也就是「正等正覺」。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這不是你自行覺悟的部分,它一定要得到佛灌頂……十方諸佛的灌頂必須有個媒介,也就是你「凡夫種性」開始成長到「菩薩種性」,成長到一半時,必須透過菩薩,也就我們講的上師或歷代祖師,從十方三世一切佛那邊把「如來種性」跟你接起來,這才叫作真正的灌頂……
第二十五章 梵行品/179
從語意上講,「梵行」就是淨行,但它這裡把兩者給區別出來了──〈淨行品〉講的是「總」的行法次第,〈梵行品〉講的是行法的內容,差別在這個地方。從〈淨行品〉講的「善用其心」,一直到〈賢首品〉的將近三百六十個偈頌,通通是講修行次第;到〈梵行品〉這邊,修行的內容就直接出來了……
第二十六章 初發心功德品/194
「為什麼發菩提心功德那麼大?」這就是〈初發心功德品〉這一品所講的內容,而它的重點是:只有發起菩提心,尤其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才能「令如來種性不斷」!我們也常跟各位講,學佛,是要學佛陀的真理;而佛陀的真理,它有一個傳承,這個傳承我們叫作「佛陀法身慧命的DNA」。告訴你,這個「佛陀法身慧命的DNA」,你要是能繼承下來,生生世世見佛聞法!
第二十七章 明法品/216
〈明法品〉是精進慧菩薩跟法慧菩薩請法,所以一定跟「精進」有關,它是生命因素的一種呼應。簡單講,精進慧菩薩的問題就是:「菩薩發心以後,應該要如何精進?」法慧菩薩回答的第一個不放逸法是「護持眾戒」;開始修行,就是要持戒,但它不是單指那五戒而已,也不是指菩薩戒,它這裡是講「眾戒」,主要的就是怎麼去經營、管理你自己,讓你在這個行法上面,能夠很快達到目標……
第二十八章 十行品/237
〈十行品〉這裡入的是「善思惟三昧」。第一會是入「毘盧遮那藏身三昧」,第二會不入定,第三會是法慧菩薩入「無量方便三昧」,第四會這裡是入「菩薩善思惟三昧」。有沒有注意到?不一樣喔……「善思惟」的意思,就是他的思惟是很有邏輯的,而且那個邏輯是可行的、是有步驟的行。你能體會得到嗎?它是用行的、用做的,是要實踐的;他的這個思惟,就是他實踐的一個藍本。
第二十九章 十無盡藏品/260
〈十無盡藏品〉就等於是〈十行品〉的一個結論:就是你修行這十個行法以後,會出生很多的功德寶藏,這個功德如虛空那麼的無盡。所以學佛人的福報其實是非常大的……按照傳統經文的分析法,〈十無盡藏品〉是〈十行品〉後面那個「德」的部分;換句話說,就是〈十行品〉修完以後所得到的果、德行的部分。但我們的講法不是從這邊跟你講,它其實是為下一個階段──十迴向──做準備的;換句話說,它是〈十迴向品〉的前行……
第 三 十 章 升兜率天宮品/283
我們常講「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那〈兜率天宮品〉可說是這句話的最典型代表,它的那種富麗堂皇,真是無以復加,充分地顯現了華嚴的富貴、佛家的富貴……這品講到佛到兜率天宮的這一段殊勝因緣,而這個因緣是來自於佛陀往昔因中所修善根的結集;這些善根,他不是在一處一地所修的,忉利天宮、夜摩天宮,乃至兜率天宮他都修過,我們的這個世間也一樣。各位修行,也應該如此廣種福田、廣修善根、廣結善緣……
第三十一章 十迴向品/300
〈十迴向〉是我們講的「三賢位」中的「上賢位」,屬於賢位當中最高級的部分,所以它用「金剛幢」作代表……十迴向這個地方是入「菩薩智光三昧」;「智光」就是智慧光明。到〈十地品〉的時候,則是入「菩薩大智慧光明三昧」。可見在十迴向法門時,已經跟十地法門很接近了……
編輯說明/I
華嚴,登峰造極的人類思想(總序)/IV
第 十 七 章 如來名號品/001
前面第一會是把整個理論架構展開,也就是把整個佛陀的境界,「從因到果」、「從理到事」全部都講了。一個會開悟的人,他這裡就開悟了;而這個地方能夠成就,那就進入「法身」領域,那真的是上上根器,因為佛還沒開始講、佛法還沒開始轉,你就開悟了。這裡以後,法才要開始轉,因為這個地方講的是「十信位」。佛教講的「信」,跟其他宗教講的信不一樣……
第 十 八 章 四聖諦品/024
前面的〈如來名號品〉是從「能」看這個世界,〈四聖諦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