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華嚴經──《四十華嚴玄談》編輯說明
四十卷本《華嚴經》(通稱為《四十華嚴》),原名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內容其實就是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華嚴經》的〈入法界品〉,只是詳略不同。〈入法界品〉在晉譯六十卷本《華嚴》有十九卷,大約佔了全經三分之一的份量;在唐譯八十卷本中則是二十一卷,也佔了全經四分之一的份量;而《四十華嚴》整部就是〈入法界品〉的一品經文,更是足足有四十卷之多。《四十華嚴》以單一品經四十卷的份量,來闡釋華嚴思想之總覽,可見這一品經在全體華嚴法義的核心地位!
華嚴法界的普賢行者海雲和上,本著華嚴「諸供養中,法供養最」的菩提心願,不辭辛勞地四處奔波、海外弘法。本書即是他在2006年於北京著名古剎廣化寺,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題,所展開的《四十華嚴》系列講座內容之一──華嚴玄談。自古華嚴祖師開演經論前,總是先玄談一番,海雲和上也秉持此一傳統,在開始講演《四十華嚴》內容之前,老婆心切,先作一番華嚴「玄談」開示,使得無論是已有基礎的學子,或者是沒有相關背景的讀者,都能夠藉著和上的慈悲引導,在新古典的視野下,同時以宏觀與微觀的角度透視華嚴思想;其中,包括認識《華嚴經》的基本知識,以及和上自身對華嚴義理實踐的獨到洞見與領會,幫助讀者以細緻而又不失全方位的原則來把握華嚴之整體法義。
由於內容深邃浩瀚,至今海雲和上仍擇期於此名剎持續講演開示這「入法界」的精髓。本出版社為饗廣大讀者,讓更多大眾能夠早日與華嚴大法結緣,於海雲和上持續開演《四十華嚴》法義的同時,將陸續整理、出版和上這一新古典華嚴的精彩開示,引領讀者一起來參與華嚴普賢乘的法界實踐工程,讓大家同享華嚴生命的美好與芬芳。
正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富貴」,其富貴的關鍵,即在於能夠領會法界全體內涵的無盡豐富;而《四十華嚴》,即在點出進入法界的方法與精神,是「入法界」心法之所在。本書是和上在廣化寺講演《四十華嚴》系列叢書的第一本,即是以「玄談」貫穿全體華嚴法義的思想導引,帶領讀者契入法界、無止盡地實踐普賢行願的關鍵樞要!
《四十華嚴》講記總序
《華嚴經》是佛陀圓滿成道的內證甚深境界,素有「經中之王」的地位,家師海雲和上畢生宏揚華嚴教法,在他多年來四處奔走的大力宣揚下,愈來愈多人有機會同霑華嚴搏大深邃的法露。然《華嚴經》部帙龐大,對於剛接觸的人,最常產生的疑問是:《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有什麼不同?《華嚴經》除了早期散譯不全的支分經外,歷史上共有三次較完整的譯經工程:
第一次是在東晉義熙年間(公元418-420年),慧遠的弟子支法領從于闐(今新疆和闐)帶回三萬六仟偈的梵文原本,由覺賢三藏(佛陀跋陀羅)在揚州(今南京)的道場寺譯出,共三十四品、六十卷,通常稱為舊譯、晉譯《華嚴》或《六十華嚴》。
第二次是在唐代證聖、聖歷年間(西元695-699年),其梵文原本四萬五千偈,是武則天遣使自于闐請回,由實叉難陀三藏在洛陽大遍空寺譯出,共三十九品、八十卷,通稱為新譯、唐譯《華嚴》或《八十華嚴》。
第三次譯於唐代貞元年間(西元796-798年),其梵文原本一萬六千百偈,乃是德宗時(西元795年)南天竺烏荼國王親手書寫遣使進獻,由罽賓國般若三藏在長安崇福寺譯出,共二品、四十卷,內容包括了新、舊二譯《華嚴經‧入法界品》的部分(此稱〈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品〉)及新、舊二譯所缺的〈普賢行願品〉部分(此處有關《華嚴經》卷品之說,乃按家師海雲法師所提出的「《華嚴經》九十九卷說,十會、四十品論」而分,以十大願王的〈普賢行願品〉獨立一品,自成一會為第十會。詳請參見海雲法師所著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思想重勘覓玄記要」叢書第三冊《普賢行願品──華嚴經總結》)。
《四十華嚴》原經題全稱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若依《華嚴經》「九十九卷」說,此經名實是兩品經名,即〈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品〉與〈普賢行願品〉。此三譯本,以唐譯八十卷本的文義最為流暢通達,品目也較為完備,因此流傳較廣。至於《四十華嚴》,雖然經文內容只有二品,但因此二品的內容較新、舊二譯本的內容更為詳細豐富,所以流通也很廣。
就《四十華嚴》的經文結構來說,它分有本、末二會:本會講的是「本體論」,闡明佛之境界;末會講的是「方法論」,揭示成佛之道。一到三卷的部分,是屬於本會的內容,其經文大意是:佛在逝多林給孤獨園與文殊普賢等五百大菩薩、大聲聞與無量世主會。佛知諸菩薩一切大眾心之所念,以大悲入師子頻申三昧,一切世間普皆嚴淨,十方世界無量菩薩來集,各現神變供養境界,普賢菩薩為大眾演說師子頻申三昧十種法句,諸菩薩蒙佛三昧光明照故,一一皆得無數大悲法門,利樂十方一切眾生。本會的經文主要是在闡述生命的實際狀態,以佛之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及器世間的殊勝圓滿成就,來揭示真實生命的境界與狀態。
末會的內容,主要包含了兩個部分:四到三十九卷是第一個部分,而這部分即是膾炙人口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文殊菩薩辭佛出逝多林後在福城東際說法,善財來見發心求法,問諸菩薩所行之道,文殊菩薩告訴善財:「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緣,由樂親近善知識故,一切智疾得成滿」,指示其求訪善知識。善財由是輾轉南行,先後參訪了吉祥雲比丘、海雲比丘……乃至普賢菩薩等五十三位善知識,最後終得證入法身、成就了淨妙佛土。
「五十三參」的義涵,是指在成佛的道路上,學子們當抱持著全方位、全向度的學習態度。在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裡,諸多學子大都走向了學知識的路,對於真理已經意識形態化了。然,在真理的實踐上,凡是能夠趨向解脫的法就是佛法。從善財所參訪的善知識裡可以看到,善知識不只侷限於佛教之內,當中除了有比丘、比丘尼外,也有長者、童子與童女,有居士與優婆夷、有國王、菩薩與天神,亦有外道與婆羅門,五十三參中每一參中的善知識,都各有其實踐解脫的法門。
末會的第二部分,是指第四十卷〈普賢行願品〉,其內容是大眾甚為熟悉的普賢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普皆迴向、十者恆順眾生。海雲法師稱此十大願王:乃直入形而上本體界的關鍵行法,為諸經中之最,僅此一品即可稱之為「經中之王、萬王之王」,亦是整部《華嚴經》的總結。
《四十華嚴》雖然只二品經文,然卷數多達四十卷,份量不可小覷。是故,欲將經文全部疏理講演一番,不但要有足夠的時間,尚須各種因緣條件具足方有可能。以高雄為例,早年和上在高雄開演的那次,已經算是因緣最具足的,連續十餘年每月隨機地講,但也只講到善財童子第三十參而已;可見時間、因緣具足之不易。由於各地講經的因緣不一,有的地方只能講玄談,有的地方只能講本會,有的講五十三參,有的則講十大願王。
因緣湊泊,和上2006年開始於北京著名古剎廣化寺,以「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題,展開《四十華嚴》系列講座,在新古典的視野下,引領與會大眾共同參與華嚴普賢乘的法界實踐工程,同享華嚴生命的美好與芬芳。空庭書苑為饗廣大讀者,讓更多大眾能夠早日與華嚴大法結緣,將陸續整理、出版此一精彩開示。首先修飭成書者名為《四十華嚴玄談》──玄談指講經文內容之前,先就佛教義理或經文的相關必要觀念、思想理論作前行的舖陳,對於初機學人來說,可以說是極佳的入門書。後面五十三參的故事精采非常,隨後亦將陸續出版,至誠的邀請讀者們隨和上的講解,一同親炙善財童子精采的參訪旅程!
能秀 合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