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是政治學裡極重要的課題,但國家與貧窮之間的關係,在政治學專著裡卻很少被探討。本書為這項領域的開路之作,作者深入考察中國大陸在湘西與廣西的貧窮政策,比對其中國家、貧村與少數民族相互看待的觀點,突破政治學對貧窮課題的瓶頸。
本書內容精采,從政治的角度,深入貧窮地區切身的問題,在學術視野上有其獨到而具啟發性的意義,對於政治研究的開拓,價值非凡,很值得相關領域者深入閱讀。
本書立題特殊,眼光獨到,是很值得推薦的著作。序文「貧窮與能動性」,尤其精彩,值得一讀再讀。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6 項符合
貧窮的政治學:湘西與廣西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的圖書 |
圖書選購 |
型式 | 價格 | 供應商 | 所屬目錄 | $ 225 |
五南文化廣場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238 |
博客來 |
政治 |
$ 238 |
iRead灰熊愛讀書 |
高等教育 |
$ 238 |
三民網路書店 |
社會人文 |
$ 238 |
蝦皮商城 |
Reference book |
$ 250 |
金石堂 |
中國政治 |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貧窮,是政治學裡極重要的課題,但國家與貧窮之間的關係,在政治學專著裡卻很少被探討。本書為這項領域的開路之作,作者深入考察中國大陸在湘西與廣西的貧窮政策,比對其中國家、貧村與少數民族相互看待的觀點,突破政治學對貧窮課題的瓶頸。
本書內容精采,從政治的角度,深入貧窮地區切身的問題,在學術視野上有其獨到而具啟發性的意義,對於政治研究的開拓,價值非凡,很值得相關領域者深入閱讀。
本書立題特殊,眼光獨到,是很值得推薦的著作。序文「貧窮與能動性」,尤其精彩,值得一讀再讀。
1.關於「貧窮」的政治學:湖南省永順縣扶貧考察的省思
2.扶貧奔小康的制約因素:湘西自治州扶貧工作幹部訪談紀要
3.水泥與糞便:開展湘西小溪鄉「生態扶貧」論述的能動機緣
4.學習理性:湘西貧農對扶貧政策的回應
5.作為知識主體的貧困村民:廣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市考察報告
6.結論:建構和諧社會不只是財富問題
附錄1 訪談資料
◎研究前對苗族、土家族基本態度的調查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小溪鄉∕小溪村
◎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
附錄2 永順一中與鳳凰高中英語聽力提升計畫
◎協助山區民族學生通過高考之英語聽、說測驗能力(計畫)
◎計畫捐款通知
序
貧窮與能動性
政治學雖然沒有直接處理貧窮的問題,但是在政治學的研究議程上,貧窮卻是一個無所不在的課題。不同的政治理論如自由主義、馬克斯主義、制度主義、儒家思想、社會主義,對貧窮的定義與分析亦不同,所以改善貧窮現象的策略就不同。
本書根據在湘西與廣西考察扶貧工作時的訪談資料,讀出了隱含各種立場的貧窮論述,貧窮所指涉的內涵,包括收入、溫飽、生產條件、效益動機與生態環境。雖然可以抽象地定義貧窮,但實踐中卻很難客觀地界定貧窮,使得縣政府、扶貧隊、村幹部與村民都得以參與詮釋貧窮。其中生態扶貧的提法將落後與先進,匱乏與豐富等相對的概念統合在一起,最具有在論述上產生突破效果的潛能,使得貧窮這個原本由國家機器所建構的論述,具有了不可壟斷的意義空間。
湘西生態扶貧論述給村民提供了某種發展主體能動意識的機緣。生態是一種具有在地性的論述,在地村民站在生態的基礎上,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能有所自信地形成一套看法,具備不同於國家的視角,對國家政策提出不同看法,說明生態意識不是國家幹部能夠片面封鎖的一套動員工具,而是備受競爭的一個觀念場域。
國家在生態論述中發展出來的遷村政策,反而是與生態論述不全一致的產物。固然在表面上,為了保護生態而遷徙,似乎是對生態的尊重,但深層裡卻因為牴觸了村民對自己在生態中的定位,造成村民主體意識中所萌生的某種抗拒力量。恰巧由於遷村的執行遲緩,意外凸出村民的生態保護與國家的生態保護重點不同,畢竟村民不會相信自己世代居住的原始森林,將因為自己繼續生活在此而遭破壞。
而為了脫貧,他們之中便有人積極擴建,以吸納更多的遊客,忤逆了封山政策,也就將鄉民的主體性反襯出來。生態扶貧的概念讓他們超越貧困村的自我理解,則他們的抗爭就不是單純的反抗國家政策,因為他的主體性不全來自國家,而更奠基在他們熟悉的、融入的、且國家已經認可的他們世代生活的環境上。
本書考察的地點是湘西永順縣、鳳凰縣與廣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市,以扶貧幹部的思路內容作為分析重點,歸納他們因為參與扶貧工作後,對自身認識曾產生了什麼樣的演化,在他們論述貧困的過程中,如何保留了原本對貧困的某些想法,如何又融合了某些來自貧困村民的角度,甚至開發出與貧困概念不直接相關的其他情感。
當前扶貧的研究預設了某種由外而內與由上而下的角度,故總是從國家政策指標來評價貧困村,或從外來資金技術角度來要求貧困村,因此忽略掉,各級扶貧幹部並不是單方向片面地在改造貧困地區而已,相反地,在與貧困村民、其他扶貧幹部及來自貧困區之外的上級、專家、媒體的互動中,扶貧幹部不斷自我修正,開發了一些不為人知的知識途徑,容許原本沒有論述能力的貧困村民,取得某種參與的機緣,自覺或不自覺地透過社會關係網的建立與情感交流,把自己對於扶貧的情緒,經由扶貧幹部的體會後,翻譯成與流行扶貧論述不全然一致的發言角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