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文明化之後,原先廣大無垠的情欲邊界線會可能大為受壓縮限,所有任情、縱欲、暴力的行徑在一些文明價值束縛下,讓人們會引以為恥,而國家的律法和社會禮儀更會形成這類行動的他律來源。可是上述文明也有崩解的時刻,當這刻來臨之時,情欲邊界線自然就往外擴充了。
明清時代是中國情欲邊界線獲致擴充的一大機會。本書學者中,或藉由藝文創造、哲學思辨、政治/社會事件等等的行動文本,或藉由口供和口述書寫文本,重探二十世, 紀之前反禮教文明的這頁歷史。民國初年又一次的文明崩解現象,舊有論述是以現代對立於傳統之說法來理解。儘管這種說法早已深入人心,但本書則告訴讀者說,自來被劃歸為傳統的明清社會早有過反禮教的現代文明。這種提法等於是在改寫歷史,將予使讀者耳目為之一新。
本書是各科人文社會學者共聚一堂會診傳統中國反文明現象的新穎之作,不僅題材創新,而且研究手法前衛,足以顛覆過去的霸權論述。因此,「情欲明清」之題辭,可以望文生義地直解為對明清兩代情與欲天地之重窺究竟,亦可擺脫特定時空與專有名詞的領會,把它當作大家在全球性近現代浪潮的顛峰或者尾際,對普世性的世情與人欲問題,各就嫻熟,提出的一些討論。
作者簡介
余安邦
台灣屏東人,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主修社會及人格心理學;主要研究興趣:文化心理學、歷史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華人成就觀念與成就動機、情緒與文化、自我與認同、本土心理療法。最近主編專書包括《創傷、照顧及療癒》(台北:桂冠,2003)、《情、欲與文化》(台北:中研院民族所,2003)。
熊秉真
美國布朗大學歷史學博士,哈佛大學理學碩士。曾任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密西根大學、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等校教授,現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與「明清研究會」召集人。致力中國歷史上兒童生活與家庭、兩性問題研究經年,發表相關中西論文數十篇。成書者包括《幼幼:傳統中國的襁褓之道》(台北:聯經,1995)、《安恙:近世中國兒童的疾病與健康》(台北:聯經,1999)、《童年憶往》(台北:麥田,2000)、A Tender Voyage: Children and Childhood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forthcoming)等等,另編有《禮教與情慾:前近代中國文化中的後?現代性》(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讓證據說話:中國篇》(台北:麥田,2001)、《讓證據說話:對話篇》(台北:麥田,2002)、《睹物思人》(台北:麥田,2003)、《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