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嚐嚐說書人的唾沫 在為讀者破解《今古奇觀》的「奇」處之前,請容我先直觀地陳述:這是一本「好吃」的古籍,搜羅了口感滋味不等的四十卷故事套餐,其中有些咬起來很脆,有些嚐著倍感酸澀,不過到了掩卷的時刻,總是會有一種飢餓大大解除的滿足之感。
是的,需要故事的人多少有點飢餓:情感飢餓、官能飢餓、知識飢餓……,甚或因資源被掠奪、政治壓迫下所產生的生存飢餓。而薄薄一本明朝話本小說《今古奇觀》竟具有餵飽以上各種嗷嗷待哺閱聽人的能耐,真可謂奇事一樁!
這得歸功於神秘的古代編輯「抱甕老人」。他大膽突破時間的橫軸和地域、階層的限制,以多視角的觀點多元取材,讓這本著作顯得格局遼闊,表達大眾的情感深刻入微。由此,當讀者開卷「吃」故事的時候,享用到的將是連篇驚奇:有時是呈現歷史名物風流的日式懷石料理,像是側寫詩仙李白才氣的〈李謫仙醉草嚇蠻書〉;有時是口裡流蜜、腹中燃燒的紅酒起士法式套餐,如可比擬文藝童話愛情片的〈賣油郎獨占花魁〉;有時是酸澀麻辣、強力批判政人們惡行惡狀的泰國菜,〈看財奴刁買冤家主〉就是一例。當然,更不乏寫滿古怪奇聞妙事、情節可怖,或是俏皮、溫馨感人等種種,如豬血湯配滷肉飯一般,可大快朵頤的夜市小吃式的故事。
但《今古奇觀》之所以為「奇」,絕不僅止於書中充滿能使人饜足的美味故事「香氣」而已,令人好奇的是,到底是什麼樣的時代造就如此多飢餓的閱聽人?什麼因素形成這樣能滿足平民大眾口味的敘事形式?為此,我們在本書中特別安排了追蹤企劃,試圖剖析《今古奇觀》背後所承載的明代氛圍,以及「說書」這個影響後世藝術的大眾文化現象。
明朝是外國商人、傳教士開始在港口進出,帶來新知與珍奇物品,國家的船舶並排在海面上,等待鄭和大旗揮下,起航,宣揚泱泱國威的大航海時代。此時資本主義剛剛在中國萌芽,政商加緊密切的互動,社會不公、貧富不均的現象也更加嚴重。這些社會的變動都反映在《今古奇觀》的故事中,譬如商人地位提升,知識份子反被貶低,故事中讀書人形象不若前朝文學那樣好,爹爹寧願將女兒嫁作商人婦,也不願嫁給書生等橋段。
以文體而言,《今古奇觀》是一本「話本小說」,「話本」是說書活動的草稿,說穿了簡直不過是說書人的唾沫罷了,但這正是它在文學與說唱藝術上最出奇制勝之處。「說書」是明朝市井間流行的通俗大眾娛樂,是一種最簡約素樸卻趣味無窮的表演藝術型態,通常由一個堪稱「故事販賣機」的民間藝人(可能是落魄文人隱士)手持響板或鑼鈸、笏之類的物品,吟一首「開場詩」,講一個相關的小故事引起動機,成群觀眾就圍過來折服在他的口才之下了。當時演出的盛況雖隨著時光消逝無蹤,但說書人的語氣與魅力已凝結在口語化書寫的話本小說中。
時代往前狂奔,如今,「今古奇觀」中的「今」已成古,「古」又往後推了數百年。但即使存在著荒謬與不合時宜,故事中的人性鬥爭卻是不變、值得反覆探討省思的。因此我們將之從歷史漫漫的塵埃中拾起,呈給當代飢餓的讀者。
「教你看懂」中國文學名著系列,希望能為讀者開啟一條通往中國文學之路的捷徑,以淺顯的文字、活潑的導引、有趣的注釋與生動的補充說明,跳脫枯燥乏味的學究式說理,重新編撰的,可以輕鬆閱讀的作品。能看懂古人的文字,就能領略他們的思想脈絡,了解當時社會文化的狀態,找出可以學習借鏡的智慧精華。因為了解、欣賞,才能借鑑學習;因為借鑑學習,才能延伸應用;因為應用,才能承先啟後,激發創作的種籽。
文學的魅力不應該受限於時代、語言、國界的束縛,而文體的表達方式,也不應該只能有一種詮釋方法。就像我們想讀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可以藉由翻譯來讀懂它的道理一樣,中國許多優美的經典文學創作,也不應該受限於文言文的隔閡,而讓現代的讀者望之生畏。中國文學作品的浩瀚精采,博大精深,如果能找到更多元的入門通道,那麼成千上萬的精采創作,將會是人人都喜歡閱讀的最佳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