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1 項符合
精微成形技術之前瞻應用市場及發展趨勢分析的圖書 |
精微成形技術之前瞻應用市場及發展趨勢分析 作者:陳仲宜 出版社:經濟部ITIS專案辦公室 出版日期:2007-12-01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精微成形技術為新興微小元件製造領域的明日之星
目前先進製造技術的發展呈現兩大趨勢,一是高整合性的智慧化製造系統;另一項則是追求傳統製造技術的微細加工極限。在微細加工方面發展的主要途徑有兩條,其一是採用微機電系統(MEMS)技術,亦或是採用精微製造(Micromanufacturing)技術。其中精微成形技術(Precision Micro-Forming Technology),因具有微型化產業所要求的大批量、高效率、高精度、高密集、短週期、低成本、無污染、淨成形等固有特點,可達到工業上快速量產與成本降低方面的要求,是精微製造工程中相當重要的技術,因此日益受到重視。常見的精微成形技術有精微塑性成形、精微模造成形及微堆疊等。目前在精微領域進行加工的物品,主要以使用於3C、光電、精密機械的部品及精密光學元件為主,透過高精度的模具與成形技術的配合,便可大量複製微細的形狀。
多元化微型產品應用趨勢加速精微成形技術的發展
由於資訊、光電等3C產品將朝輕薄短小發展,可攜式微型化裝置是必然趨勢,而微小化元件因能輔助汽車、精密機械、醫療及生活科學等領域的運作更為精確,因此未來微元件的需求將大幅增加。精微成形技術之前瞻應用類別可分成五大類,第一類屬精密機械元件,包括微齒輪、微馬達、微軸承等;第二類屬微流體元件,如:微閥件、微幫浦、微型噴孔片及生醫用微流體等;第三類屬光學元件,包括微透鏡、微光柵等;第四類屬電子/光電元件,如硬碟微讀寫頭、微光纖連接器套管、微麥克風及微型相機鏡頭等;第五類屬感測元件,如加速度計、陀螺儀及傾斜計等。在微型產品之應用,目前雖仍以微機電技術為主,但精微成形技術因具備微型化產業所要求之大批量、高效率、精密化、低成本等優勢,且在微型化產品已有諸多前瞻應用。未來隨著微型化產品不斷地增加,在安全性、重量、和成本考量下,將加速精微成形技術的發展。
2009年全球精微成形技術前瞻應用關連市場再度擴大
NEXUS預測自2004年起,全球棈微成形技術前瞻應用關連市場將以每年平均成長率16%向上擴展,預計2007年將可達199億美元,2009年可望達到251億美元。2009年微讀寫頭仍為全球精微成形技術第一大前瞻應用關連產品,佔比達51%;但微顯示器則將以10%市佔率,取代微噴墨印頭成為全球第二大應用產品;第三大產品則是市佔率為9.5%的微噴墨印頭。
在應用領域方面,NEXUS Task Force調查指出2009年除微讀寫頭及微噴墨印頭持續熱賣外,受惠於微顯示器的擴大應用,使得IT週邊設備仍為全球精微成形技術前瞻應用第一大關連領域,約佔整體關連市場54%。而微讀寫頭、微顯示器及微麥克風在消費性電子應用快速成長,使得消費性電子以22%取代汽車成為全球第二大關連領域。第三大則為汽車應用領域佔8%,主要四項應用產品分別為壓力感測器、陀螺儀、加速度計及流量感測器。
支援性體系的建立為我國發展精微成形技術之首要目標
台灣現有的成形廠商已具有一定程度的高度精微模具技術水準,因此,成形廠商應設法與精微成形應用端廠商建立專屬性之合作模式,以降低其彼此間技術能力需求與供給的不對稱情況,填補產業環境缺乏垂直整合的缺口。另外,藉由此種合作模式亦可同時滿足台灣精微成形應用端廠商對於市場環境面上的需求。而且由於此種合作模式具有專屬性的特性,更可降低來自於其他國外精微成形廠商的國際環境之威脅。
欲發展具國際地位之精微成形技術需產官學研通力合作
在政府方面,應持續挹注研發經費,同時鼓勵跨單位整合型研發專案,此外,亦應適時出面協助企業進入不易切入的高風險領域,藉此亦能提昇我國對新技術市場的掌握度。
在業者方面,除隨時注意市場脈動,並選擇利基產品切入外,更應積極強化自身的核心技術能量,以及充分瞭解並利用政府、研發法人及學界之各種資源,同時可尋求上下游技術相互配合,以及跨行業別的異業合作結盟,達到利用精微製造技術強化企業體質的目的。
至於學研單位方面,需著重在精微製造技術基礎知識之培養,同時進行跨學科領域相互支援整合,亦應加強與海外學術研究單位交流觀摩;此外,更應隨時掌握國際間最新精微製造技術脈動,另外並邀請海外專家或研發人才中短期的進駐或諮詢,期使我國能在該領域與國際接軌。另外持續計畫性培訓精微製造領域人才,使精微製造技術專業技術人才取得方面能不虞匱乏,得以在我國不斷往下札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