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與語言的復振,是繼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社會言論自由的風氣漸開,台灣教育界回歸本土文化認同與追尋,所興起的學術潮流。
由於洪醒夫行雲流水的筆觸,深刻而感人的文采,作者深受感動,從而促使作者走向研究台灣文學與語言之路。
作者簡介
陳錦玉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是首部研究洪醒夫文學的學位論文。
此後專注於台灣文學、語言、電影相關領域。
目前任教於南榮技術學院。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台灣文學與語言論集的圖書 |
台灣文學與語言論集 作者:陳錦玉 出版社:蘭臺網路 出版日期:2008-07-0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232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單色印刷 / 初版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台灣文學與語言的復振,是繼1987年解嚴之後,台灣社會言論自由的風氣漸開,台灣教育界回歸本土文化認同與追尋,所興起的學術潮流。
由於洪醒夫行雲流水的筆觸,深刻而感人的文采,作者深受感動,從而促使作者走向研究台灣文學與語言之路。
作者簡介
陳錦玉
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紮根泥土的青年作家─洪醒夫及其文學研究》,是首部研究洪醒夫文學的學位論文。
此後專注於台灣文學、語言、電影相關領域。
目前任教於南榮技術學院。
洪醒夫的小說世界 1
洪醒夫小說跨越時空存在的藝術價值 25
細讀《舞鶴淡水》的詩意與頹廢 51
劉吶鷗「新感覺派」的藝術追尋 77
殖民地傷痕文學的浮雕 119
從〈蓓蕾〉花開,到深耕《落土蕃薯》 155
王育德台語羅馬字?態度ham思考台語書寫標準化議題 191
衝破殖民烏影、迎接台灣主體文化e日光 221
「臺灣還沒有人得過諾貝爾文學獎,我們臺灣就靠妳了。」當年高中同學的狂妄戲語至今仍輕扣心頭。年近四十才出版個人第一本專書,卻非文學創作,而是學術論著,二者性質迥異,於我內心不能說沒有些許遺憾。
然而,正因為文學創作需要藝術天賦,所以文學作品才彌足珍貴,尤其那些觸動人心,可以流傳世代的文學作品,更是一國文化無價的寶藏。臺灣文學與語言的研究,由於政治歷史的遷變,忽視這些數百年的文化寶藏,近十多年來臺灣國內學術環境才開始積極投入文獻整理與研究工作,無論是發自一份良知責任,或僅僅附和時代趨勢,綜觀研究成果,至今在台灣古典漢文學、台灣本土語言文學、台灣殖民時期文學、
台灣各民族文學、海外台灣人文學……等,已經稍具規模了,這的確是台灣文化重建的時機。
筆者自高中以前的求學生涯都在彰化縣員林鎮,樸實的小鎮與保守的年代,使平凡家庭出身的我擁有純真的年少,喜愛閱讀清新善良的文學作品,學生時代的作品彷彿不食人間煙火,卻深受師長朋友的誇讚。然而,當筆者在大學、研究所時代,接觸了台灣文學之後,平靜的心靈竟如波瀾壯闊般激盪不已,台灣怎麼會有這樣的悲情歲月?而這些作家與我生活在同一個國家,甚至庇鄰鄉鎮,幾百年前台灣人的祖先即以如此認真的心,為我們開荒拓史、刻劃時代軌跡,我們怎能不認識他們呢?
緣於這份民族家國的情感,筆者投入台灣文學研究行列,首先完成的碩士論文是彰化縣二林作家洪醒夫的文學,洪醒夫筆下的人物及彰化農村風貌,對我而言是那麼親切而熟悉,但他們的悲苦經歷為何我從未注意過?念此愧疚不已,決意敝開心眼。此後,我大量閱讀台灣作家作品,經驗真實人生,冀望體悟台灣需要怎樣的文學方能立足世界?雖然筆者熱切研讀台灣文學,但動筆撰寫學術論文的野心不足,乃因筆者最
大心願仍志在創作。因此筆者每一篇論文的完成,背後都有一段機緣。
本書收集個人研究所畢業後的學術論文,因經費問題,只選錄八篇論文。兩篇探索洪醒夫的小說世界及其文學藝術價值。至於舞鶴的小說,我幾乎全都閱讀過,唯《舞鶴淡水》因為淡水牽連著我的大學回憶,因而特別有感受。而劉吶鷗的研究,是因為他在日治時代就讀的鹽水國小,與筆者任教的南榮技術學院只相隔約一百公尺。此外,舞鶴及劉吶鷗的研究,也代表筆者研究領域不限於寫實主義文學。至於廖清秀及黃娟的文學研究,乃因應真理大學牛津文學會議主題而寫。另外兩篇有關王育德的台灣羅馬字研究,及台灣多語言教育方案的研究,亦因筆者在
2000年加入台語羅馬字協會,認識一些台語學界的朋友,受邀發表的論文。
如此一篇自序,表達個人隱藏心底的文學期望,讀者閱讀本書將發現,各篇論述文字不同於一般單調知性的論文寫法。筆者在撰寫學術論文之時,希望不僅在學術殿堂被討論,更希望非文學研究者也喜愛閱讀,進而跨入每一位作家的世界,所以我不願使用未帶感情的純理論文字。最後感謝蘭臺出版社願意在全球經濟衰頹、出版事業蕭條的此刻,為本書付梓出版,希望本書的誕生,能為台灣文學增添一份力量!
錦玉誌於台南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