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本書作者半藤一利以四十年為一周期,把一八六五年至今的日本近代史分為近代國家完成期、滅亡期、再興期、復滅期四期,亦即明治維新時的一八六五年到日俄戰爭的一九○五年,共四十年,是日本近代國家的完成期;一九○五年到二戰無條件投降的一九四五年,也是四十年,是日本趨向滅亡的時期;二戰後,日本被盟軍占領,到舊金山和約再獨立,到一九八五年,是再復興時期,而後經濟逐漸泡沫化,日本有可能再走向滅亡。
半藤的此一看法,不論同意與否,已指出日本近代史的發展指向。事實上,日俄戰後,日本內部至少有兩個走向,一是帝國主義路線,另一則如吉野作造所指稱,是大正民主主義的源頭。大正民主主義雖然出現了政黨政治,但因政黨的腐敗導致左右陣營的攻擊,政黨政治曇花一現,即走入軍國法西斯主義,走向十五年戰爭。
日本走向軍國法西斯主義,在憲政上有其根本的原因。明治憲法一方面使天皇成為憲法的例外存在,一方面讓內閣與統帥權分離,而掌握內閣與統帥權的則是憲法上例外存在的天皇。而天皇在張作霖事件後模仿英國成為立憲君主,儘可能不發言,以閣議的決定為是。而內閣又不能掌控統帥權,統帥權名義上由天皇掌控,事實上是由輔佐天皇指揮作戰的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所掌控。這種制度上的缺陷與天皇擬立憲式的無為,是日本軍國主義化最重要的因素。
制度之外,經濟與問題,也是促成日本軍國法西斯化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獲得空前繁榮,旋即陷入景氣惡性循環的局面。一九二七年,台灣銀行的經營問題促發往後金融危機,這是是昭和史一開始就面臨的大問題,也是一次戰後經濟不景氣的寫照;經濟不景氣造成農民生活的窮困,而農村經常是軍人的出身地,因此引發右翼份子對政黨與資本主義的不滿;同樣,左翼的反資本主義也因緣而起。
一九二八年發生日軍炸死張作霖疑案,昭和天皇大怒,田中義一因而辭職。從此,天皇對軍政大都採取不干預態度。軍方正可藉統帥權的不可侵犯性而擺脫內閣的干預一枝獨秀,甚至轉而控制了內閣。
犬養毅首相被暗殺後,政黨政治結束,回歸軍人組閣的局面。這時,政黨雖存在,已無多少影響力。軍部發動滿州事變,又進一步創出了所謂「王道樂土」的「滿州國」,引起國際的杯葛,國際聯盟因而進行調查,日本為此退出國際聯盟,成為國際上「有榮光的孤兒」。日本在國際上逐漸孤兒化,在國內逐漸法西斯化,後來會和同是法西斯國家的德、義成為同盟三國,也是有跡可尋的。
在日本逐漸法西斯化的同時,日本軍部也分為皇道派與統制派。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六日,皇道派意圖發動政變,「清君側」。皇道派因此沒落,獲佐級(校級)軍官支持的統制派,一統軍部,積極對外擴張,翌年七月七日,發動蘆溝橋事變。滿洲事變以來,日中間斷續的戰爭到此已演變為連續性的戰爭。
一九三○年代,日本國內一方面進行思想整肅,一方面由軍部和革新官僚積極推動「國防國家」的建設。認為國防應與國民生活為一,進行全体主義式的統制,同時在原則上主張產業合理化。產業合理化是以國民經濟為經濟單位,為期國民經濟繁榮,內部應互相協調,接受國家中樞機構的指導。總之,產業合理化是指由上而下的經濟統制,與國防國家的全体主義性格互相呼應。甚至在國防國家的理則下,產業應統合於國防。
國防國家体制完成於一九三八年總動員法及電力國管案的成立。在這些法案展開由上而下的統制下,個人只能在國家的胎盤中生存,僅為「奉公滅私」而存在,凡是違反國家∕政府意願的事物,都以違反國策的名義加以禁止。國防國家理念擴大於外,即成東亞新秩序。
在國防國家、國家總動員下,將日本國民由上而下加以統制,是當時日本政府的重要課題。一九四○年六月組成大政翼贊會,各政黨爭先恐後解散政黨,積極加入,形成一國一黨的新体制,全力翼贊天皇。但是,改革的意蘊並不深,最終以所謂「公事結社」,成為內務官僚和警察主導的行政輔助機構。大政翼贊會逐漸成為國民統制的核心存在。
另一方面,日本也把殖民地朝鮮和台灣納入總動員体制中,積極推動皇民化政策。在朝鮮,推行「內鮮一体」制;強制朝鮮人講日語,「創氏改名」,並意圖創出說日語的「神兵」,更於一九四四年四月在朝鮮實施徵兵制。在台灣,於大政翼贊會成立後半年,一九四一年四月,成立皇民奉公會,其組織與台灣總督府的行政機構完全一致,連行政末端的保甲都組成奉公班。皇民奉公會底下有大日本婦女會、台灣青少年團、產業奉公會等,全力推動奉公運動。跟朝鮮一樣,推行日語普及教育;一九四四年一月,公佈皇民鍊成所規則,將未受教育的青年男女十七萬餘人送進三五二所鍊成所,接受皇民化教育。
一九四○年二月,修正台灣戶口規則,實施「改姓名」政策,到一九四一年底,約有一成的台灣人改了姓名。一九四五年,台灣也開始實施徵兵制。
雖然連殖民地的人民也被動員起來,日本的太平洋戰局依然趨於不利,到一九四五年,敗象已出現。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美軍在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八月八日曾與之簽訂不戰條約的蘇聯對日宣戰,八月九日美軍在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次日起,日本召開了幾次御前會議,由天皇「聖斷」於十四日接受盟軍的波茨坦宣言,無條件投降,次日向日本國民宣布戰爭結束。日本從此為盟軍所占領,直到一九五一年舊金和山和約簽訂,日本才重獲自由,成為完整主權的獨立國家。
半藤一利的《昭和史》對二.二六事件、大平洋戰爭與終戰的御前會議,敘述得非常清楚,而且有趣,非常值得一觀。
李永熾
後記
一切都始於編輯山本明子女士執拗的說服:
「由於在學校裡幾乎學不到,如果可以為我們這些連昭和史的『史』都不知道的世代,做一個啟蒙性的授課,我想對日本的將來是非常有益的。」
「日本聲音保存」的三位幹部,突然加入這項授課。理由是:無論如何,先行錄音,將來再製做成誰都能聽的CD。在四人採取ABCD包圍陣式之下,我不得不為因昭和史講座而開辦的私塾喋喋不休一番。老實說,下課之後到居酒屋一面小酌,一面大放厥詞,非常有趣,所以那也是我接受的原因之一。
雖然有時候會加入一些特別聽講生,但學生四人之中有三人生於戰後,他們馬上就提出質問:「君側之奸?那是什麼?」、「侵犯統帥權?沒聽說過。」因此授課只能慢慢進行,一次一個半小時(有時超過兩小時),一個月一次(後半則兩到三次),從二○○三年四月開始,到十二月授課完畢,平安地結束了私塾。起初想一直講到戰後日本經濟泡沫化為止,後來覺得至少應該講到日本帝國結束的昭和二十六年(一九五一)九月《舊金山合約》簽字為止,結果疲勞的講師自己先舉白旗投降,結束了授課。
為了不想讓學生感到厭倦而戰戰兢兢地,在課堂上有時採用說書人的口吻,有時則是用落語滑稽故事的調調。無論如何,原本極為不周密的喋喋不休,沒想到竟然變成這樣堂堂的一本書。若非山本女士的全面改寫,就不會有像這樣可以閱讀的文章了,真是托福!即使再多的感謝,也感謝不完啊!現在,我衷心祈禱有許多年輕人閱讀本書,作為對這份努力奮鬥的回報。
夏目漱石在《吾輩是貓》寫道:「在所有的大事件之前,必然發生小事件。只敘述大事件,而忽略小事件,這是自古以來歷史學家經常陷入的弊病。」的確,大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下面隱藏著若干的小事件。實際上,事情並不會突然發生,往往是幾個有連鎖關係的主要因素,經過一段時間慢慢地成形,然後結合在一起迸出一個大事件。另外,在某個時間點上,人們所做的小決斷,也會把歷史扯往不合理的方向去。因此,如果不談這些,就不用談歷史了。然而困難之處,也就在這個地方。
歷史是多麼巨大且富多樣性,我仔細想想,即使加上這些,就會是有趣的故事嗎?人類的英智和愚昧、勇氣與卑劣、善意及野心,全都被寫進歷史,而所謂歷史,它思考的是什麼呢?總而言之,是關於人的學問。
因為是以到目前為止我所有的著作做為底稿,所以在拙著中所舉出的所有參考文獻,都可以算做參考文獻。因數量龐大之故,雖想一一列舉,卻舉也舉不完。可是這樣一來,對於從現在開始學習的讀者,勢必造成不便,因此,只以個人的日記和手記為重點,列出一小部分參考文獻。至於大部分沒有列出來的,還請作者和出版社原諒。
二○○三年十二月、除夕夜
半藤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