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於客觀外界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過失敗之後,也就從失敗中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於外界的規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
在醫學上,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同樣需要使自己的診斷和治療合於病情的規律性,如果不合,就會發生診治無效,甚至產生誤治變證,嚴重時可危及病人的生命。可見,人們在臨床過程中不僅要善於總結成功的經驗,也要重視汲取失敗中的教訓,失敗中引出的教訓對人們認識的提高也許更為直接和深刻。要想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失誤,不對臨床中的失誤進行反思,不經過辨誤、救誤知識的反覆學習和訓練,是難以達到的。歷代醫家致力於辨誤、救誤知識的研究,並在自己的實踐中不斷地驗證和運用,足以說明這一點。
我們正是基於上述想法,決定編寫《中醫誤診誤治原因及對策》一書的,試圖通過對古今中醫臨床失誤病例的分析,力求將這種分析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以指導實踐,起到警惕失誤,勇於承認並修正錯誤的作用,力求變失誤為正確,使片面地認識接近全面,促進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水準的提高,造福於病人。
與現代醫學相比,中醫學對臨床失誤的研究雖然歷史悠久,但並未形成規模。這裡面可能有以下兩方面的因素:一是認識上的原因,所謂“報喜不報憂”,喜歡講成功的經驗,不願意談失誤的教訓。二是學術上的原因,包括表述上的困難或缺乏這一學術領域的術語等。例如中醫臨床奠基之作《傷寒雜病論》載有許多辨誤、救誤的方劑與方法,清代醫家徐大椿曾稱之為“救誤之書”、“為庸醫誤治而設”,但由於對救誤法的理論及其重要作用沒有加以闡發,至今仍然停留在“眾方之祖”、“為萬世法”、“特有神功”等抽象的提法上。更由於古人所講的誤汗、誤吐、誤下等造成的變證,在當今臨床已很少見到,所以先民們創立的救誤學說,在現代人的心目中已變得十分淡漠。
但是從目前臨床來看,中醫存在著誤診誤治,也就是說誤診誤治是中醫客觀的一種現象。從另一角度來看,每一個醫生和病人又都不願意看到這種現象的發生。加之歷代醫家在實踐中早已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並積累了不少的辨誤、救誤經驗,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非常現實、亟待解決又可以解決的重要課題──中醫誤診誤治原因及其對策的研究。在南京中醫藥大學各級長官和具有豐富經驗的名老中醫專家們的關懷下,我們提出將本內容作為選修教材的設想,獲得校教材委員會的批准。本書既可作為中醫專業學習、實習期間的輔導教材;也是在職中醫師提高臨床水平的良好參考書籍。
書稿付梓之際,承蒙著名中醫學家孟景春教授、原基礎醫學院院長張民慶教授賜序,並提出寶貴的建議,使本書質量有所提高,深表謝忱。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有些內容推敲不夠,管窺之見難免局限片面,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李 國 鼎
於南京中醫藥大學
凡 例
一、是書專談中醫誤診誤治原因及防範措施。中醫誤診誤治者,診治失宜之謂也,它不同於醫療差錯和事故。論述失誤原因也不是追究醫者的責任,而是汲取教訓或作為一種借鑑,目的是避免或減少這類現象的再發生,提高醫療效果。
二、諸論皆本著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每一論點均附病例,並指明出處,以便於讀者查找,並以寓就正之意。
三、第一章至第五章著重介紹中醫誤診誤治的原因,辨誤救誤學術思想的內容與特點,防止臨床失誤的總措施等。第六章分別介紹內科、婦科、兒科常見病證的辨證論治失誤、辨病施治失誤及減少失誤的具體措施,其中辨病論治失誤包括現代醫學中的病名與診斷要領。
四、所用病例悉選自古今先哲醫著,也有一部分為作者驗案(無出處者)。病例中的藥物劑量均用法定劑量單位“克”表示。
五、附篇選錄了《內經》、《傷寒論》部分經典條文以及後世醫家防誤的經驗與體會;書末還錄用部分古今醫家對誤診誤治研究的看法與箴言,旨在提示中醫辨誤救誤研究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本書旨在舉一反三,所搜集資料雖不十分完備,但讀後均有所啟悟,這是本書寫作的基本要求和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