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兩岸經濟學術交流是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社科院)的重點工作之一,旨在促進兩岸智庫良好的學術往來關係。為加強雙方的學術交流,兩院依學術合作交流協議,於2011年9月26-27日在金門大學召開學術研討會。考量2011年至2015年正值中國大陸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簡稱『十二五規劃』)時期,中國大陸經濟地位顯著提升,且正由「世界工廠」向「世界市場」轉型,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開始由「量變」轉為「質變」,瞭解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對中國大陸經濟與社會之影響有重大意義,故學術研討會的議題設定為「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兩岸經濟交流」。另外,中華經濟研究院於2012年5月9-10日假台北神旺大飯店,舉辦「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路徑、策略與挑戰」之學術研討會,邀請多位中外學者對於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進行為期一天半的學術討論,亦取得相當豐碩的成果。
歷經了30多年的經濟改革後,中國大陸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外匯存底國、第二大經濟體,其在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大陸之經濟成長依然亮眼,雖然近年來由於全球金融海嘯造成經濟成長速度略為下降,但仍高於世界平均水準。另外,台灣自2008年6月海協、海基兩會第一次江陳會起,至今已舉行了八次江陳會,在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岸交流正快速的進行,亦簽署包括「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及「海峽兩岸海關合作協議」等多項協議,而在2010年兩岸更簽署了攸關兩岸經貿自由化與正常化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兩岸經貿往來愈來愈密切,兩岸關係亦前所未有的和緩。
在此良好的氛圍下,可以帶動兩岸透過比較利益,進行優勢互補,資源分配更加具有效率,降低不必要的風險與障礙,亦可以兩岸之相互投資創造新契機,共同開拓全球市場商機。
會議成果
為呈現2011年「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與兩岸經濟交流」與2012年「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路徑、策略與挑戰」之成果,中華經濟研究院與中國社科院雙方以兩場會議論文為基礎,經嚴謹之學術評審過程選錄成冊。本專書聚焦於以下三項討論議題:「『十二五規劃』下,中國大陸發展情勢」、「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策略演變」與「兩岸產業交流合作之發展與前景」。各主題之重要論文簡介如下:
主題一:『十二五規劃』下,中國大陸發展情勢與兩岸合作
本主題主要在分析探討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之相關內容對中國大陸未來發展情勢與兩岸合作之意涵。2011-2015年正值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期間,其中又涵蓋了新舊領導人之交替,是中國大陸經濟是否得以成功轉型的重要時期,亦是台灣面對中國大陸新領導人,是否可以延續或進一步推展兩岸合作的重要時刻,故本主題是非常重要的。在本主題中分別收錄了有關產業與人才、能源相關議題文章共計5篇,包括田君美「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的農業策略佈局」、李國祥「十二五中國大陸發展現代農業與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望」、劉孟俊「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兩岸產業合作與台商供應鏈當地化」、高文書「中國大陸引進境外人才成就、問題和十二五對策研究」與朴光姬「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對亞太地區能源關係的影響」。
主題二:中國大陸經濟、社會發展策略演變
1978年中國大陸經濟改革開放已來,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過程中,逐步摸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時至今日,中國大陸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策略被多數人認為是一項成功的發展策略,因此本主題將深入剖析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與社會發展策略之演變過程與現況。在本主題中收錄了7篇文章,分別是張榮豐「鄧、江時期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策略之演變」、吳明澤「鄧江與胡錦濤時期中國經濟發展之比較」、陳光金「中國大陸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發展若干問題的討論」、朱玲「強化中國大陸社會保障體系的公平性與可持續性」、溫芳宜「中國大陸所得分配變化之研究」、楊志勇「中國大陸地方債問題」與鄭漢亮「中國直接金融市場改革與發展」。
主題三:兩岸產業交流合作之發展與前景
兩岸在簽署ECFA後,經濟與社會交流快速的增加,兩岸同文同種,亦有不同的比較利益,持續的合作交流、優勢互補,將可以為兩岸人民帶來更大的幸福,故本主題以兩岸經濟交流為主軸,討論兩岸在產業、外貿合作之可能性與未來發展。本主題共收錄5篇文章,包括郭朝先「海峽兩岸產業關聯分析」、劉柏定「ECFA對於兩岸產業研發合作之影響~台灣對海外投資企業之觀點」、林昱君「近期大陸企業海外併購對其績效改善之影響-以商務服務業為例」與林家慶「中國外貿體制改革與台商營運決策:以出口退稅及加工貿易為例」。
本書收錄之兩院研究人員論文,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經過匿名評審程序,由院外學者或學家以匿名方式評閱通過後方准予出版,期望本書的出版對於瞭解中國大陸經濟與社會發展能有所助益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