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版編者序
寂天《入菩薩行論》的〈第九品〉,也就是達賴喇嘛尊者在本書中說法的依據,在這一品開頭提到:「佛陀教導各種層面的教法,目的均是為了開發智慧。」這個表面上看似簡單的主張,捕捉了佛陀精神核心的深刻洞見。佛陀不像許多和他同時代的修行人,他主張一個人要達到最高的證悟,並非透過身體的苦行或透過複雜的宗教儀式,也不是透過祈禱;而是透過戒律調伏自己的內心。此外,由於把我們束縛在永無止盡、無法覺悟的輪迴狀態的,是源自對於自己真正存在本質的「根本無明」,因此,對於我們的存在本質開發出深刻的瞭解,必然就構成了這門精神學科的核心要素。因此強調智慧的開發。
若說寂天這部《入菩薩行論》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精神與哲學典籍之一,一點也不為過。這部於第八世紀撰寫的將近一千首詩偈的短篇作品,在完成後不久,便成為以菩薩到佛地圓滿覺悟之間漫長旅途 -1- 為主題的經典之作。不同於另外一部也是以詩偈寫成、即聖勇(約第四世紀)的古典大乘佛教作品《攝波羅蜜多論》,寂天的這部論典並非明確地依照眾所皆知的大乘六度的架構建立起來的;雖然有幾品(第5-9品)專門在探討六度中後四度的內容──安忍、精進、靜慮、般若,但前四品(第1-4品)則處理致力於發菩提心的各種層面的問題,而最後一品(第10品)則抒發一連串深刻感人的菩薩迴向。
寂天這部經典之作在第九世紀首次從喀什米爾版本譯成藏文 -2- ,後來,仁千桑波(寶賢)譯師仔細比對中印度版的根本偈,並根據相關注釋做了修訂。第十二世紀時,著名的俄譯師洛登謝惹(具慧般若)又再一次做了嚴謹的修訂。我們首先要感謝西藏噶當派這個傳統的早期那些善知識,包括創始人──印度孟加拉的阿底峽尊者及其首要弟子種敦巴,他們經常於自己的教法中引用寂天這部經典之作裡中肯的詩偈,因此《入菩薩行論》在整個西藏佛教圈裡極為盛行。寂天這部論典和龍樹的《寶鬘論》、無著的《菩薩地》一樣,成為西藏「修心」傳統的「根本典籍」。修心所教授的核心目標,是以致力於開發我們內心「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提心,並且把這個利他原則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為主。往後的八、九百年間,這部短論在所有西藏佛教主要傳承中盛行的情況與影響力大幅增加,更吸引了像薩迦第二祖綏南仄摩(福頂)般偉大的西藏善知識、修心大師溫秋.拓昧桑波(無著賢)、偉大的格魯派作者賈擦傑、噶舉派善知識兼著名的歷史學家巴渦.祖拉稱瓦,以及眾所周知的寧瑪派大師匝.巴楚等針對它撰寫大量的注釋。 這部佛教論典對這一世達賴喇嘛思想的影響是無庸置疑的。他不僅在談論佛教的許多公開演講中大量引用該論典的內容,甚至在面對更廣大的非佛教聽眾時,達賴喇嘛仍舊和他們分享他對寂天《入菩薩行論》的熱愛。事實上,他從寂天這部論典中引用如下詩偈,作為鼓舞他的精神與力量的最大泉源。
只要虛空仍然存在,只要眾生仍然存在,
願我也存在到那個時候,並且盡除世間的苦難。
這部古典印度佛教作品之所以在西藏受到廣大的喜愛,部分原因或許在於它優美的詩韻。大部分時間,作者均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來撰寫,以胸懷大志的菩薩的各種修習要素,作為一連串個人的反省。在字裡行間,在在都傳達出直接有力的觀念,而深刻的程度對於胸懷大志者來說,是很鮮明突出的。
就像許多年輕的西藏僧侶一樣,我有幸在年輕時能背誦這部典籍,也有幸從內心多次朗誦一整部,這種情況經常發生於我寺廟所在的南印度、相當寒冷的夜裡。至今,我還相當回味一九七○年代,當我在寺廟所屬西藏村的玉米田工作時,背誦這部典籍的整個過程所帶來的樂趣。在藏文版本中,這些詩偈是以格律完美的詩節寫成,其表達方式足以媲美任何原本就以藏文寫就的詩作,因此很容易記憶與念誦。
本書所根據寂天的這部經典之作,其中的〈第九品〉是一部相當精細且複雜的哲學論著。寂天以如下這首偈句作為〈第九品〉的開頭: 所有這些修習的要素 -3-,都是佛陀為了智慧而教導的 -4-;因此,那些想要止息痛苦的人,必須產生智慧。
寂天透過這個敘述,強調開發智慧的基本重要性之後,開始有系統地敘述他所認為的佛陀洞悉實相本質的核心。寂天身為一位佛教中觀學派的擁護者,對他而言,實相的究竟本質就是「一切存在成分的自性空」。換句話說,智慧的開發必須是開發對於空性的最深層瞭解。寂天所提出開發智慧的修習,大體上可以分為如下三大段落:(1)說明二諦的本質與特性;(2)對於那些只想從輪迴解脫的人來說,也必須瞭解空性;(3)詳細說明建立空性這個真理的各種論證。
在第一部分,寂天除了對他所瞭解的二諦──勝義諦與世俗諦──本質下定義之外,還特別著重在同為大乘學派的唯識學派見解,並對佛教的「實在論者」與「唯心論者」提出持續性的批評。而第二個部分當中,在全面論證「瞭解空性的智慧對於即使要證得解脫輪迴來說也是必要的」之餘,還對大乘教法的可信度,包含其經典的有效性,提出有系統的確認。他這樣的作法,是追隨某些傑出前輩,例如龍樹、無著及清辨的足跡,他們對於建立大乘道的有效性這個目標,也撰寫了大量的著作。在最後的部分裡,寂天說明了各種形式的論證,例如著名的「緣起正理」,來成立佛陀關於「人無我」與「法無我」教法中所體現的空性真理。在這個過程中,作者對於各種非佛教的印度宗義,例如他們所假設的「阿特曼」或「永恆之我」的理論、數論派(僧佉師)把「原質」視為「實相基礎」的理論、自在天(濕婆)派的「神造萬物」的主張、勝論派(衛世師)的「無方分極微」的理論,以及唯物論者伽爾瓦卡(順世外道)的「偶然生成」的理論等,提出廣泛的批評。關於觀修「法」或「存在成分」的無我性質,則是循著眾所皆知的「四念住」,亦即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內心的對境)念住的既定模式,給予實際的說明。本品是以感動人心的規勸作為結束,也就是在開發瞭解空性智慧的同時,能夠把這個智慧結合到對於一切有情的無窮無盡的大悲心之上。
達賴喇嘛尊者已在許多場合說明過寂天這部論著,包含困難的〈第九品〉,其中有一些已經透過當代語言出版發行。而我們目前這個版本的獨特之處,在於達賴喇嘛此處關於〈第九品〉所提出的解說,是根據兩部有趣的第十九世紀西藏注釋,每一部均代表著一個重要的西藏佛教傳統的觀點。袞桑奔登堪布的注釋,題名為《文殊上師言教》,代表寧瑪傳承的觀點;而彌亞.袞桑綏南的注釋《闡明甚深緣起空性之明燈》,則代表格魯派的觀點。兩位作者均是寧瑪派大師匝.巴楚的重要弟子,匝.巴楚在恢復《入菩薩行論》的研讀與修習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在寧瑪的傳統中。於十九世紀初西藏某些地區開始的「不分教派運動」中,這二位均是活躍的參與者。
達賴喇嘛對於寂天這部著作的重要〈第九品〉提出一偈接著一偈的詳細解釋,光憑這點就足以讓此書成為一部哲學的經典之作,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把個人對於佛道修習的深思熟慮點綴於注釋中。本書是依據在法國所舉行的教學而成,原本作為每一次課程開始的前行解說,此處則編排在達賴喇嘛演說的後半部 -5-。我們把這些深思熟慮從真正的注釋中區隔開來,而置於「修習智慧」這個副標底下,如此一來,讀者便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根本典籍的注釋。達賴喇嘛除了並列排比上述兩部注釋書,並說明他個人對於寂天這部根本典籍的瞭解外,同時還把他投入在這部大乘佛教重要的宗教與哲學著作所累積的豐富經驗,提供給現代讀者。 達賴喇嘛將兩個西藏重要傳統觀點的兩部不同注釋交織在一起的結果就是,把第十九世紀末發生在西藏、具有高度啟發性的辯論帶到極致。這個辯論從具有影響力的寧瑪派思想家局.米龐.南傑嘉措對於〈第九品〉簡短注釋的出版開始,他的作品引起許多著名格魯派作者的大量批評,包括眾所周知的札卡.洛桑奔登,他也是一位不分教派運動的參與者。至於這兩個西藏傳承對於這一品的解讀產生分歧的關鍵細節為何?就留待讀者從達賴喇嘛在本書中提出的清晰說明去判斷。為了把哲學省思帶回到精神修習的基本架構中,達賴喇嘛的大多數教學是以引導觀修〈第九品〉中提出的哲學與精神深思的關鍵內容作為結束。
本書依據達賴喇嘛尊者於一九九三年應法國西藏佛教中心聯盟的邀請在法國拉瓦爾的金剛瑜伽母學院舉行為期一週的演講,這個教法延續了之前在法國鐸爾冬寂天《入菩薩行論》前七品為期一週的演說。由於來自於歐洲不同地區的出席者相當多,因此教法被翻譯為包含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及義大利語等所有主要歐洲語言。這不只是個為期一週的嚴肅佛教教法閉關,也是一個精采的歡樂場合,在這裡同為佛教的修行者彼此聯誼或敘舊,並且分享他們個人的瞭解與經驗。而就像在許多場合上一樣,此處我也很榮幸能把達賴喇嘛的教法翻譯為英語。 由於許多人的協助,尊者的教法的文字記錄才能順利地呈現為目前這本書的模樣。對於他們,我想要表達最深的謝意。
圖登京巴(Thupten Jinpa) 蒙特婁,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