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培養清淨的動機
這本書從頭至尾,在我身為老師這方面,已盡所能地培養一個利益讀者的清淨動機。同樣地,在你們那方面,以善心和良好的動機來接受這些教法也很重要。
對佛教修行者,和把證得圓滿覺悟作為究竟心靈志向的讀者來說,維持自己成為一個好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這個目標也很重要。透過這個目標,可以確保在這裡的努力是有利益的,而且將有助於累積功德,並在周遭開發正面的能量。當你們準備閱讀這個教法時,首先應該皈依三寶,並再次確認所發起的是利眾生願成佛的利他心。沒有皈依三寶,你的修習不會成為一位佛教行者的修習;如果沒有發起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利他願望,那麼你的行為不會成為一位大乘佛教行者。
無疑地,有些讀者並不是佛教的修行者,但是對於佛教教法依然有濃厚的興趣;有些讀者或許是來自於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背景,而且大概對於佛教在轉變精神層次的某些技巧與方法感到興趣。對於不是佛教修行者的讀者們而言,當你準備好去閱讀這些教法時,也可以培養一個良好的心態與動機。假如你發現某些技巧及方法可以採用,並融合到自己的精神生活中,請不要客氣。反過來,如果無法找到任何如此有益的方法,你當然可以完全把這本書擺在一旁。
至於我本身,只是一位單純的佛教僧侶,深深景仰並獻身於佛陀教法,特別是大悲心與瞭解實相甚深本質的教法。我對於自己能夠充分闡述佛陀豐富的精神教法,並沒有任何自豪之處;然而我的確盡最大的能力,去肩負起歷史加諸在我身上的重責大任,儘可能地把個人對於佛教教法的理解分享給許多人。
很多人閱讀這些教法是為了尋求轉變內心的方法,並以此作為主要目標。在老師方面,可能的話,他對於自己所要教導的主題擁有完全的認識,是最令人嚮往的。就我來說,雖不能宣稱自己對於這裡所要處理的主題擁有充分、完全的認識,但是我們正在研讀的這部論著絕大多數是關於空性的教義,而我對於空性哲學的確有很深的敬意,而且不論什麼時候,只要有機會,我便會盡一切所能地試著去深思。基於這個微不足道的經驗──我可以宣稱至少有一些經驗──我有一個感覺就是,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哲學,而且瞭解空性的確有效果。此外,我覺得自己在情感上和空性觀念是連繫在一起的。這是我可以宣稱自己有資格教導這部典籍之處。
理智與信仰
對於所有讀者而言,不論你是否已經對佛教培養一個深刻的興趣,並且開始踏上精神之道去探索佛陀的豐富教法,或只是正要開始,重要的是,不要單單被信仰所蒙蔽,也就是只根據信仰就相信每一件事。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你會有喪失批判能力的危險。更確切地說,信仰或虔敬的對象,必須是經由個人瞭解所發現、透過批判的深思熟慮而推導出來的。假如批判思考的結果,是培養出一種深刻確信的感覺,那你的信仰可以發展。基於論理所培養的自信與信仰,當然將會是非常堅定與可靠的。如果沒有運用理智,你對於佛陀教法的信仰,將只是一個沒有依自己的瞭解為基礎、毫無理性的信仰而已。
去探究並擴大自己對於佛陀教法的瞭解,是很重要的。第二世紀的印度祖師龍樹說,對於精神發展而言,信心和理智兩者都是關鍵要素,這兩者中,信仰是基礎。然而他很清楚地說,要讓信心有足夠的力量,驅使我們在精神方面有所進展,我們需要理智,也就是一個可以讓我們辨認正道並培養深刻洞見的能力。但是瞭解不應只停留在知識與理智的層面,應該結合你的內心與心靈,這樣才會對行為產生直接的衝擊,否則你對佛教的研究將純粹只是理智上的,對你的態度、行為或生活方式將沒有絲毫影響。
根本典籍
西藏佛教中,根本典籍,例如經典與密續,是由佛陀親口宣說的最初教言 -1-。此外,還有《丹珠爾》-2-,也就是權威的印度學者們撰寫的大量論典總集。另外,還有來自西藏佛教所有四個傳統的許多大師們所寫的、數以千計的注釋作品。關於目前這個教法,我所使用的根本典籍,是第八世紀偉大的印度祖師寂天撰寫的《入菩薩行論》〈第九品、智慧〉。
我從一位偉大的禪修者與精神導師——已故的昆努仁波切登津簡參那裡接受這部典籍的傳承。昆努仁波切依據寂天這部典籍而對於發菩提心的修習有其獨到之處。他是從著名的匝.巴楚仁波切那裡得到這個傳承。
我將會使用兩部重要的參考書作為注釋寂天這部典籍的基礎。第一部是袞悲堪布撰寫的,反映了寧瑪派,也就是舊譯學派所用的術語。另外一部是由彌亞.袞綏所撰寫,他雖然是巴楚仁波切的學生,但本身卻是格魯派的追隨者,因此他使用格魯派這個傳統的術語。當我在說明根本典籍的時候,也會特別指出這兩位專家在解釋寂天的〈第九品〉的歧異之處。讓我們來看看是如何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