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遇見心目中的觀世音
最近常常在想,如果觀音菩薩出現在我面前,我會認得嗎?
我們都看過各類不同的觀音畫像或雕塑,或坐或站、或男或女,各有度化眾生的法器或姿態,在我曾看過的其中,就以一尊宋代的木雕觀音最讓我心動。還記得那是高中時代歷史博物館的展覽,在整個館中有許多遭到外國掠劫者斷手斷腳的文物,這尊比人高大些許而還算完整的展品就座落在單獨的小廳堂裡。我一看到他就著迷得一直端詳,瞧他輕鬆地倚靠石椅,右手放在彎拱的右膝上,左手帶著蓮花手印而自然垂放,儼然一副我阿公那種台灣農夫飯後喫茶的常見模樣,然而卻增添不少優雅和高貴、自在和智慧,令人神往。這是我初次遇見的觀世音。
若是以故事來說,最教我驚奇的則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的由來。經文說,遠在無量劫以前(那是多麼長久哩?),觀音菩薩曾在鼓音王如來尊前發願,要在度盡眾生之後方願成佛,否則身裂千萬。於是菩薩謹守誓言,盡心度眾,而讓無量的眾生脫離輪迴。然而有一天,菩薩忽然想到,為何我如此努力,但無以計數的眾生卻依然身陷輪迴而無法出離?在菩提心退轉的當下,觀音菩薩的誓言因此破戒,身體也在剎那間碎為千萬。此時觀音的上師阿彌陀佛瞬息顯現,將觀音的身體碎片一一復合為十一個頭、一千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隻眼,阿彌陀佛並以自己的頭首做為觀音的頂嚴,囑咐道:「眾生與佛只謂染淨,實無有眾生可渡!」(引述自噶瑪噶居寺《紐涅閉關講義》)。觀音菩薩於是依著此身、六字大明咒之語、大慈悲之意,繼續為度眾生而精進。
讀著這個故事時,心裡大受震撼,原來,菩薩也會失去信心啊!而菩薩之所以偉大,其實並非因為他完美無缺──何況凡人心中所謂的完美也是相對的,那麼,我平常對佛菩薩的定義,可能需要修正;而佛菩薩的化身無邊,為何我見不到,也是因為我定義錯誤而無法認出囉?
近來,迷上了格薩爾王的故事,這位西藏傳唱千古的傳奇英雄,據說是蓮師的化身,而所有會唱《格薩爾王傳奇》的說唱藝人,或是大病初癒的文盲忽然就會唱起澎湃的詩偈,或是連睡數天之後的村夫醒來便能講出長串的內容等等,都是天啟神授的鄉野人物。女兒第一次聽到他的名號,就說她好歡喜,所以我買了傳記來看,當作床邊故事講給她聽。這才知道,原來格薩爾王的誕生,是觀音菩薩看見當時的西藏妖魔四起、百姓受苦,因此祈求阿彌陀佛,受到指示而前去邀請蓮師協助,蓮師便指派天神之子下凡救助。故事裡,格薩爾王出生即如三歲,十二歲便賽馬登王、取得美女珠牡為王妃,接著四處降魔、辛苦征戰,解苦救難、受人愛戴。有趣的是,這位受到觀音和蓮師應許且加持的人物,很喜歡跟人開玩笑,常常搗蛋,而他那位白度母化身的王妃,有時候為了把他留在身邊,也會故意灌他迷湯,讓他忘了要離開去打仗。孩子聽到這種情節時,都會哈哈大笑,而我這個講故事的人則想著,這兩位菩薩的化身,還真可愛!
那麼,化身是什麼?怎樣才能被稱為菩薩的化身?這個疑問直到年初聽了宗薩欽哲仁波切講授《究竟一乘寶性論》之後,終於得到了解答。當仁波切說到眾生皆有佛性時,他提到,能讓眾生發起厭倦輪迴苦樂而想出離的真正悲傷(genuine sadness)者,無論是人、是物,即使是一片落葉,都可稱之為佛菩薩的一種化身。眾生所看見的化身是依心境而顯,當你在某個狀態而受到啟發,生起了對輪迴虛妄的較深體悟,那麼你依心境所見到的啟發者,或有層次上的不同,但對你而言,則都是佛菩薩化身的顯現。
於是,化身無量但我凡眼未見的道理,就好懂多了;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裡所寫的這段願文,對我來說也有了新的意義:「願為醫者與療藥,願為病者來護理……若於飢荒之時期,願吾變為飲食物。願吾成為無盡寶,滿足窮苦艱困者,願我成其所需物,緊鄰窮困者身邊。」以前,只認為這是一種令人感動的發願,並無全然的信服:怎麼可能人會變成藥物、食物、生活必需品呢!經過仁波切的說明才想到,原來菩薩的大願,真是超乎想像;菩薩的化身,更是難以言諭。
那麼,或許十七年前留學美國的那時,曾和菩薩的化身相遇。還記得某次的雨後,住處山坡上的澗流順緣而下,淙淙的水聲配著清涼的空氣,心中驀然響起一曲,便坐在省吃減用以美金一百元購得的四十年老鋼琴前,彈出了《心經》的旋律,同時也淚如雨下,感到生命之脆弱、經文之深慧。這一曲不敢自留,謹附在部落格中,與您分享。
那麼,或許高中時候,在我把零用錢都拿去聽一場古典音樂會,翹課沒上補習班而上錯公車卻已沒錢時,那位拿了一百元讓我坐計程車回家的中年男子,可能是菩薩的化身。而在我對人生失去希望的那個晚上,暗巷中的那一對情侶,可能也是菩薩的化身──當他們輕輕問我:「你還好嗎?」,那時便把我從鬼門關前救了回來。當然,學校裡嚴厲管教我們的老師,也可能是菩薩的化身,因為在必要的時候,忿怒也是慈悲的一種顯現。而某位煮飯洗衣、清掃教讀樣樣都行的媽媽,在佛光山的宗教藝術展覽中,便被孩子畫成一尊拿著鍋碗瓢鏟、書筆帚畚的「我心目中的千手觀音」。也許,菩薩眼中的我們,就像父母眼中的孩子一般,犯錯是必然的,原諒是必要的。
有個秘密,也是個大笑話,說來給您輕鬆一下。
那天,女兒問我:「媽,你學佛才一個多月就被叫去當翻譯,你一定本來就很厲害喔!像我這麼小,那要學到什麼時候才能當菩薩?」於是我告訴她:「菩薩不是用『當』的啦,媽媽也還在菩薩學園的幼幼班,會看會講又不算厲害,真正的慈悲有時候是看不到的囉!」她似懂非懂,我也想到將近十九年前第一次請教師父的情景。那是四月底的一個週六晚上,我帶著好奇來到了台南左鎮的噶瑪噶居寺,在那之前我是個古典樂癡兼憤世嫉俗者,不信基督也不信佛。當師父開示結束而開放個人問題時,我問道:「我一直覺得心情起伏不定,怎麼辦?」師父看看我,笑著說:「知道《心經》吧!多唸唸囉!」我點點頭,心想:「還好我聽過《心經》!」可是,天曉得我心裡想的是哪一部《心經》──金迷或許已經猜到,對啦,就是《玉女心經》!!!
真是不可思議,這種人竟然會被指定為佛法翻譯,所以我常常笑自己說,因為當年欺騙師父說我知道,因此師父要我讀遍書籍、聽遍開示,作為教訓。也還好,佛說眾生皆有佛性──而且這佛性並非相對於魔性的無常存在,因此像我這種冥頑不靈、修學不精、妄語不停的難馴服者,才有自我解救的機會。說實在,我很難接受那種我們原本都是罪人而必須接受救贖的說法,因為,我自己做錯為何要拖累別人?若果如此,我又如何能知道自己曾犯了什麼錯?因此,我很高興能聽到宗薩欽哲仁波切說,每當我們受到啟發,即使只生起一絲對輪迴的出離、一絲對解脫的渴求,這就表示我們的佛性在無明的烏雲後,透出了更多的光芒;解脫是污垢被清除了,而非原本有什麼東西被變成了佛性。我認為,也因如此,自觀為「自性與其無二無別的觀音」本尊,才不會落入從字面解釋「我現在就是觀音」的粗淺想法。
十一年前在美國,有幸接觸到觀音齋戒法門「紐涅」閉關,並翻譯由梭巴仁波切執筆的觀音法本,更在加州見到了和藹可親的仁波切。值遇善法與上師,並幾次參與「紐涅」閉關,深感這個法門的清淨力量。這次有緣參與本書的翻譯和校閱,又聽到主要的譯者於翻譯期間自己在家中也進行多次「紐涅」閉關,覺得這本書真是不可多得的善緣。既然,我們心目中的觀世音依境而顯,正在讀著這篇文章的您,也可以看看自己周遭的人、事、物,或許您會有新的發現喔!
在此,且讓我以密勒日巴尊者所言,作為本書的祈願和迴向:「聽好,具足信心的善女子,你擁有現今的財富,而此生之後的未來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你準備好足夠的資糧了嗎?如果你尚未準備充分,那就修持布施。」
願布施佛法,慈愛與眾生結善,
願布施時間,耐心為眾生解惑,
願布施空間,容忍予眾生轉圜,
願布施勇氣,平等令眾生無懼,
願布施感恩,誠懇謝眾生所為。
楊書婷〈Serena〉敬書于戊子年初春
本書若有錯誤或未盡善之處,尚祈指正: tw.myblog.yahoo.com/serenalotus-blog/profile
達賴喇嘛 法王序
今日人類所面臨的問題,需要以對其他眾生懷著一種正面心態和慈悲心來面對。我堅信,藉著開展一種普世的責任感,便能解決我們大部分的問題,而這種普世的責任感,是想為其他眾生做事卻不帶自私自利的動機,且是出於一種慈悲的感受。此外,用來敘述這種情操的藏文字眼,意涵著大膽無畏的果決──不僅掛念其他眾生,想為他們貢獻心力,還實際上將這些美好心願付諸行動。
以喚醒慈悲這方面來說,各種不同的宗教都扮演著特殊的角色,它們都明瞭慈悲的重要性,並有提高且增強慈悲與和諧的潛力。便是在這種相同的潛力基礎上,這些宗教才能彼此瞭解並一起合作。另一方面,我相信,諸如慈悲與寬恕這樣的特質,是人類的根本特質,並非專屬宗教才有的。身為一個佛教徒,我相信,宗教根植於人類的真正天性而逐漸演進,它強化並增進我們與生俱來的正面特質。因而,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慈悲,而非宗教。身為有情眾生,大家彼此互相依賴,我們並非孤立存在。所以,如偉大的印度哲人寂天菩薩(Shantideva)所鼓勵大家的,我們應當急切地互相幫助,就如同用我們的手將腳上的一根棘刺拔出來那般急切。
一切諸佛的慈悲化現為觀世音菩薩(Chenrezig)的形象,他也被稱為「觀音」(Kuan Yin)、「?音」(Kannon)(譯註:日文稱法)和「觀自在」(Avalokiteshvara)(譯註:梵文,發音為「阿瓦婁克得須瓦惹」)。我以每日為基礎,進行觀世音菩薩的禪坐修持,如此一來,慈悲便能引領我的生活。儘管如此,單單祈求觀世音菩薩讓我們的心變得慈悲是不夠的,我們必須修習諸如《菩提道次第》(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藏文稱Lam-rim)、說明轉化心念(Thought Transformation),或稱「修心訓練」(Mind Training;藏文稱Lo-jong)的典籍,和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Guide to the Bodhisattva’s Way of Life)(藏文稱Bodhicharyavatara)等這類珍貴書籍中所介紹的分析性或省思性禪修方法。這些禪修方法在幫助我開展任何我所可能具有的慈悲感時,一向具有特別的效果。
我毫不懷疑,如果我們耕耘這些分析性禪修,並集中心力結合觀世音菩薩的相應法來開展菩提心,也就是為所有眾生的利益而發願成佛的願心,它將能有效減低我們的自我中心,並向其他眾生開放我們的心扉,因為我們對其他眾生、也對自己生起了慈悲。我有信心,這本積極轉化心念的禪修手冊中所呈現的雙重方法,亦即藉由省思性禪修,以及藉由觀想觀世音菩薩和持誦他的咒語這兩種方法,具有效果特別顯著的潛力。
從我認識她許多年來,比丘尼圖丹.卻准便時常以她實事求是、頭腦清晰、切合實際的靈修方法,令我佩服不已。就如同木匠和石匠在開始進行任何建造工作之前,要先準備好工具,並備妥必要的建造材料一樣,在這本書中,她集結了自己培養慈悲心的體驗中所得到的教示、啟發和忠告;其他,便是讓有興趣的讀者將它們付諸實現。我獻出我的祈禱,願所有真心誠意試圖要實踐它們的人,為了其他眾生的利益,也為了自己的利益,都能順利成功。
二○○五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