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是大乘佛教實踐精神的體現者,被稱為「大行普賢菩薩」,普賢的大行表述於「十大行願」中,十大行願又稱「十大願王」、「普賢願海」。
普賢菩薩到底叫什麼名字?
普賢菩薩與觀音、文殊、地藏共稱中國佛教四大菩薩,像其他三位菩薩一樣,普賢菩薩也有多個名號,普賢是最常見的稱呼。
普賢菩薩名號的含義
常人取名也要講究一定的意義,佛菩薩的聖名大號更是含義豐富,主要是表徵其功德、地位等。佛教典籍中對普賢名號的含義是如何解釋的呢?
比較有代表性的解釋,一是《華嚴經疏》中所解釋的:「普賢」的「普」是普遍的意思,表示普賢為了普度眾生而隨緣應化、遍及法界(宇宙),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普賢;「普賢」的「賢」是指普賢已得到略等於佛的修行成果,佛經說普賢從久遠以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具備了各種功德,獲得了等妙二覺菩薩的地位。「普賢」的意思就是「普遍賢善」。
「普賢」的聖名也代表了這位大乘大菩薩的功德:普賢的法身遍於一切,所以總攝三世諸佛的法身,又稱普賢法身。《華嚴經》中說普賢身相猶如虛空,即為此意。而普賢具足無邊無量行願的大乘聖者,其應身則普應十方作一切方便,所以,也可說普賢應身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應身,普於一切佛刹中示現,於一切世間中安住、教化,悉能普遍使一切處的眾生吉祥,悉能普遍使一切時的眾生吉祥,悉能普遍使一切眾生的善願吉祥,慈悲威德,智慧願行,為諸佛所共讚歎。
普賢菩薩的坐騎白象有來頭?
我們日常所見到的菩薩像基本上比較接近,要區認出誰是誰,主要靠菩薩造像的手持法物、坐騎、姿態、冠戴等來區別。以一頭六牙大白象為坐騎,可說是普賢菩薩的「招牌」。這頭白象可是不凡呢!
菩薩化身成為白象
地球上的白象跟白虎一樣是由於基因突變而產生的,是相當稀罕的珍品,在古代印度乘坐大白象,有點像當今乘坐空軍一號專機或勞斯萊斯車,是一種尊貴身份的表徵。但在早期佛教中,乘坐白象並不是普賢菩薩的「特權」,而是菩薩都可乘坐的,而且白象往往是菩薩所化。
據《瑞應本起經》、《因果經》、《普曜經》等佛教經典中說,白象代表菩薩本性善柔和有大勢威力;菩薩從兜率天降下來到人世,或乘六牙白象,或自己化身白象而進入母胎。
釋迦牟尼佛還是菩薩時,就是乘六牙白象王進入母親摩耶王后胎中,後來再出生為王子的。此「乘象入胎」是佛教藝術作品中很常見的題材。佛本生故事中,白象是佛陀過去生修菩薩行的經歷:一群被放逐的囚犯在沙漠深處饑渴將死,白象(佛陀的過去生)聽到慘痛聲,於是來對他們說,前面山麓有蓮花湖和剛摔死的大象,你們可吃象肉,並用象腸盛水,走出沙漠。然後,白象趕在囚犯們之前摔死山下。囚犯們到了山腳下,發現死象就是剛才的白象,遵照白象所說,食肉盛水出了沙漠。
好神奇的六牙白象王
《觀普賢經》中說,普賢菩薩乘坐的六牙白象王,原本是大自在天王的長子,後來甘當坐騎,其形相是:白象身長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一由旬為三十、四十或八十華里),比雪還白的鮮白色,長有六根長牙和七條腿,每條腿下長出一朵大蓮花。這頭白象的形貌非常神奇。
例如,象牙和象鼻上就有許多妙處:「於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蓮花,與池正等;其花開敷,如天樹王。一一花上有一玉女,顏色紅輝,有過天女,手中自然化為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樂器以為眷屬。有五百飛鳥、鳧雁、鴛鴦,皆眾寶色,生蓮葉間。」「象鼻有花,其莖譬如赤真珠色,其花金色。……其蓮花台是甄叔迦寶、妙梵摩尼以為花鬘,金剛寶以為花須。見有化佛,坐蓮花台,眾多菩薩坐蓮花須。化佛眉間亦出金光,入象鼻中,從象鼻出入象眼中,從象眼出入象耳中,從象耳出,照象頂上,化作金台。」
這頭白象行走時距離地面七尺,但地上會出現網狀腳印,腳印的網紋中會出現蓮花,蓮花中有同樣的大象,大象舉足落足又生出七千頭象。這些象的鼻子上也有眉放金光的化佛,金光也在象鼻、眼、耳、頭中穿行,並在象背上變成金鞍,鞍上有眾寶合成的蓮花台,臺上坐著普賢菩薩。
自然界中並無長有六牙的白象,只有普賢這樣的大菩薩才有六牙白象這樣神奇的坐騎,正如《摩訶止觀》(隋朝智者著)所說:六牙白象總體上是昭示菩薩的神威聖潔。
六牙白象成為普賢菩薩專駕的意義
六牙白象漸漸成了普賢的專駕,主要因為《法華經》的流行:其中普賢對佛陀承諾,自己要乘六牙白象王,保護世上那些在佛陀滅度後能受持《法華經》者。
白象也是普賢願行廣大殷深、辛勤不倦、篤實行履六度、功德巍巍的象徵,因為「普賢之學得於行,行之謹審靜重莫若象,故好象」。
白象長有六根大長牙也是深有含義的,《普賢觀經》說,白象的六牙寓意佛教所強調的六種修成正果的方法(六度),白象的四足代表四種禪定(四如意)。
唐僧用高科技手段傳播普賢信仰?
《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的玄奘大師。歷史上的這位唐僧不但是佛門龍象,而且在弘法上還是個時尚先鋒,他曾用高科技手段傳播普賢信仰!
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記載,旅居在中印度時見聞一位學問深厚、言行高雅的耶犀那(勝軍)老居士,七十來歲時拋開其他事情,只一心一意於學習佛經,夜以繼日地抄寫佛經,然後置放於五六寸高的香泥小佛塔,積少成多之後,再建大佛塔聚集供養,勝軍居士在三十年間共寫經七億!
玄奘很受勝軍居士的事蹟感動,晚年也要身體力行。但是玄奘回國後,譯經講經、造塔建寺等工作非常繁重,哪裡還有餘力大量抄寫佛經?怎麼辦呢?玄奘注意到了當時的IT(資訊技術)發展前沿——木版雕刻印刷術,這在當時可是高科技的東東,於是大膽採用木版雕刻印刷代替手工以加快進度。據文獻記載,從唐高宗顯慶三年(西元658年)至龍朔三年(西元663年)五年間,玄奘用回鋒紙印刷普賢菩薩像,施贈四方信眾供養,而且印刷像數量很大,每年約二十萬至二十五萬幅,總共達到了上百萬幅!
玄奘精研的是理論性極高的法相唯識學,雖然法相宗也重視《華嚴經》,但玄奘大量印發的菩薩聖像只是普賢,而非觀音、文殊、彌勒等菩薩,這是頗有意思的事情:也許是普賢以實踐佛教教義著稱而想向大眾強調佛教實踐修行的重要?也許是因為玄奘自己發心往生彌勒淨土,而普賢正有這樣的承諾吧?也許是因為隨《法華》、《華嚴》的弘傳而普賢信仰已很有影響了——例如,吉藏大師(西元549—623年)是三論宗的一代宗師,一生中就曾抄寫《法華》二千遍、講解《法華》三百多遍,講解《華嚴》數十遍,並專門設置普賢像進行禮拜,對著坐禪觀修。但不管怎樣,玄奘作為當時世界佛學界泰斗,在朝野僧俗中極受尊崇和有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其印施普賢像對普賢信仰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西遊記》中的唐僧在中國是婦孺皆知,其原型唐朝佛教大師玄奘(西元600—645年) 在國際上也很有名。玄奘大智大勇,對中國佛教和文化有多重貢獻,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玄奘生於儒學家庭,少年出家,遊學國內,穎悟精進,年輕時已成法門龍象。鑑於當時佛教界的一些理論分歧無法解決,玄奘決定到印度取經求法。唐貞觀三年(西元628年),玄奘獨自啟程,取道絲綢之路,經敦煌,穿西域,越雪山,歷經艱難,進入印度。玄奘輾轉參學,包括在當時的印度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學習五年,成為當時佛教造詣最高的大德之一,受到大小乘人的一致尊崇,玄奘有「大乘天」、「解脫天」的榮譽稱號。
貞觀十九年,玄奘帶著六百五十七部梵本經典回到長安,道俗數十萬到郊外迎接。唐太宗親自接見,為玄奘安排譯場翻譯佛經。為了存放經卷,玄奘要求造塔,即今西安大雁塔。 玄奘共譯出顯密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卷,其中《心經》流行最廣,至今為佛教信眾常誦,另著有《大唐西域記》等作品。玄奘的翻譯是羅什之後的新階段,譯文緊扣原文巨細靡遺,而又非常精確,對舊譯中的不當之處,也有糾正。這對中國佛學、文學、翻譯學等都是很大的貢獻。《大唐西域記》是現在研究西域和古印度文化的必讀材料。
玄奘所譯所傳的瑜伽行派一系思想,為法相唯識宗的創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玄奘被認為是法相唯識宗的創始人。
古典小說中的普賢菩薩與白象王
文學藝術往往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情況。例如,從宋代文學家蘇轍的詩《畫文殊普賢》、釋曇華的詩《吉彬老二侄女繡普賢菩薩求贊》所描述的人們造普賢菩薩像的情形,可知宋代已有很多人信仰普賢。而明清時代的古典小說中,已有很好聽的普賢故事,則說明普賢在此時不但已深根於一般百姓,而且影響到了文人階層。這裡選錄幾則故事。
《西遊記》第二十三回的普賢菩薩等測試唐僧師徒的心性
唐僧師徒四人傍晚來到一處山莊投宿。莊主是寡婦,有三個女兒。莊主想讓唐僧四人留下來跟她們配對結親,帶著三個靚麗的女兒到廳上拜見唐僧師徒。唐僧、孫悟空、沙和尚並不動心,只有豬八戒春心萌動很是願意,目不轉睛地盯著看,低聲溫柔地說:「有勞仙子下降。娘,請姐姐們回去吧!」姑娘留下一對紗燈,轉入屏風後去了。婦人問讓誰留下招親,沙和尚和孫悟空就讓八戒去。
八戒跟著婦人往裡一層又一層不知走了多少屋子,一路受了許多絆腳磕撞,才來到內堂,八戒問婦人把誰配給他,婦人交給他一方手帕,讓他頂在頭上遮住臉,再讓三個女兒從前面經過,八戒抓住誰就是誰。八戒趕忙頂上手帕道:「娘!請姐姐們出來吧。」婦人招呼女兒出來,只覺環▲聲響,蘭麝香襲,仙子來往,但豬八戒左搶右抓,怎麼也撈不著一個,東撞柱子西碰板壁,跑得又累又暈,磕跌得鼻青臉腫,最後坐在地上直叫:「娘啊!你女兒乖滑得很,累死我了,我撈不著呀!」
婦人說:「不是她們乖滑,是她們不肯招你。」八戒說:「那乾脆你招了我得了。」婦人就說:「你這沒大沒小的!我女兒心靈手巧,一人結了一件珍珠嵌錦汗衫,哪件你穿上合身,就讓哪個女兒招你。」八戒趕緊拿過珍珠錦衫就穿,還沒來得及繫衣帶,就聽撲通一聲跌倒在地上,珍珠錦衫已變成繩子將八戒捆得結結實實,勒得疼痛不堪。莊主母女也不見了蹤影。
唐僧、悟空、沙僧早晨醒來一看,哪裡有什麼山莊,原來昨夜是睡在松柏樹間。有株古柏上掛了張紙帖兒,上面寫著:
黎山老母不思凡,南海觀音請下山。普賢文殊都是客,化成美女在林間。聖僧有德還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從此靜心須改過,若生怠慢路途難。
原來,昨晚的婦女們是黎山老母、觀音、普賢和文殊變化的,目的是為了試探唐僧師徒。
唐僧、八戒、沙僧其實還沒有被妖精吃掉,悟空於是救出他們,繼續西行去取經。
《封神榜》第八十三回普賢真人收伏靈牙仙
文殊廣法天尊(即文殊菩薩)在准提道人幫助下收伏了虯首仙青毛獅子當坐騎的第二天,老子和元始天尊又親臨陣前向通天教主叫陣。通天教主的兩儀陣內沖出靈牙仙應戰,元始天尊派普賢真人(即普賢菩薩)去接招破陣。
普賢真人對靈牙仙說:「你好不容易才修煉成人形,為啥來多事?打得你現了原形可就後悔也來不及了!」靈牙仙揮劍便刺,普賢真人提劍迎戰。靈牙仙退回兩儀陣,普賢真人緊追入陣。靈牙仙祭動兩儀妙用,施截教玄功發雷聲來困普賢真人,普賢真人從眉間泥丸宮中現出化身,面如紫棗,巨口獠牙,三頭六臂,手執降魔杵,一下就鎮住了靈牙仙,並用長虹索捆住,令黃巾力士提回。
老子叫南極仙翁去現了靈牙仙的原形。仙翁用三寶玉如意打了幾下靈牙仙,靈牙仙只得現出六牙大白象的原形。於是老子把白象賜給普賢真人當了坐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