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何謂「通貨膨脹」?
現今沒有一個主題像「通貨膨脹」(inflation)這樣,受到世人這麼多的討論,而大眾對它的了解卻又是這麼的少。在華府的政治人物談起通貨膨脹,彷彿它是憑空而降的災難,就像是洪水、外國入侵或是瘟疫,是他們無法控制的。而他們承諾會「奮戰」,只要國會或人民能授予他們「武器」或「強力的法律」去做這件工作。
然而,通貨膨脹實際上正是我們政治領導人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所造成的。他們承諾要以右手對抗的,正是他們左手所帶來的後果。
在任何時空環境,通貨膨脹主要都是貨幣及信用供給增加所造成的。事實上,通貨膨脹就是貨幣及信用供給的增加。如果你去查辭典,例如《美國大學辭典》(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你會發現通貨膨脹的第一個定義是:「一國貨幣(currency)不適當地擴張或增加,特別是以發行無法兌換回金銀幣的紙幣形式來增加。」
然而最近幾年,這個名詞已經有了截然不同的意思。也就是《美國大學辭典》裡的第二個定義:「肇因於紙鈔或是銀行信用不適當的擴張,所導致的物價大幅上漲。」但是,因貨幣供給擴張而造成的物價上漲,與貨幣供給的擴張本身,顯然並非同一件事。「通貨膨脹」這個名詞有兩個相當不同的意義,衍生了無止盡的混淆。
「通貨膨脹」這個名詞最初僅用在貨幣的數量上,它的意義就是貨幣數量被「吹脹」(inflated)、「膨風」、「過分擴張」了。堅持這個名詞應該只用在原來的意思,並不是純粹學術上的堅持,而是因為我們若用「通貨膨脹」一詞來表示「物價上漲」,我們對它真實原因及真正對策的注意力就會被轉移開了。
我們來探究一下,在通貨膨脹時會發生什麼情況,以及為何會發生這些情況。當貨幣供給增加,大家會有比較多的「錢」可以用來買東西。如果物品的供給沒有增加,或是沒有貨幣增加得多,那麼物品的價格就會上漲。因為錢變多了,每一塊錢就變得沒有以前那麼有價值了。因此,要買一雙鞋或是一袋麵粉,就必須比以前多花一些錢才能買到。「價格」是一塊錢與一單位物品之間的交換比率(譯注:用白話說,就是一單位物品要花多少錢的意思)。當大家有了更多錢,每一塊錢在大家心目中的價值就會降低了。因此,物品的價格上漲,不是因為它變得比較稀少,而是因為錢變得比較多。
在過去,政府是用縮小硬幣或是對硬幣減料的方式來膨脹貨幣供給。後來他們發現有更便宜而快速的方法,就是鑄模印製紙鈔。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1789年法國的「指券」(French assignats,譯注:1789-1796年法國革命政府以沒收之土地為擔保所發行之紙幣),以及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所流通的貨幣。而今天所用的方法則沒有那麼直接,我們的政府發售債券或其他形式的借條給銀行,然後銀行就在帳面上創造「存款」讓政府可以提領。之後呢,銀行可以將政府的借條賣給聯邦準備銀行,聯邦準備銀行則創造存款信用或是印製聯邦紙鈔,支付給這些銀行。貨幣(錢)就是這樣製造出來的。
美國「貨幣供給」(money supply)的最大一部分,並不是日常交易的流通貨幣,而是用支票提領的銀行存款。因此,大多數經濟學家在計算貨幣供給時,除了在銀行外流通的貨幣之外,還會把活期存款也計算在內(現在也常計入定期存款)。以這種方式計算的貨幣及信用總額,在1939年底為633億美元,1963年底為3,088億美元,這段期間貨幣供給增加了388%,也因而導致同一期間躉售物價(wholesale prices)上漲了138%。
第2章
通貨膨脹的要件
將貨幣數量的增加視為通貨膨脹的唯一罪魁禍首,常常被認為是「過分簡化」。確實如此。我們還必須記住一些通貨膨脹的要件。
例如,「貨幣供給」必須包含日常交易的流通貨幣(現金),以及銀行信用(可提領做為現金者),尤其是在美國境內,大多數的付款都是以支票為之。
還有另一個過分簡化的說法,就是認為每一塊錢的價值,完全依目前流通在外的現金供給量而定。其實,預期未來的現金供給量也有影響。例如,如果大多數人害怕一年後現金的供給量會比現在多很多,那麼金錢的現在價值(以購買力來衡量),就會比這種恐慌不存在時的現在價值來得低。
再來,任何貨幣單位(例如美元)的價值,不光是決定於美元的「數量」,也受到美元「品質」的影響。舉例而言,當一個國家脫離了金本位制度,意味著突然之間,黃金或是提領黃金的權利,實際上就變成一張紙了。這時貨幣單位的價值通常會立刻下跌,即便貨幣供給並沒有任何增加。這是因為人們對黃金比較有信心,多過他們相信政府貨幣管理官員的承諾或是判斷。事實上,任何國家在脫離金本位制度後,幾乎都會馬上更進一步增加銀行信用以及印製紙鈔,我們在紀錄上很難找到任何例外。
簡而言之,貨幣價值的變動,基本上和任何商品價值變動的原因是相同的。一袋麵粉的價值,不只是決定於目前麵粉的總供給量,也取決於預期未來的供給量和麵粉的品質。就和麵粉一樣,一塊錢的價值也是決定於類似這些的考量。貨幣的價值,正如物品的價值,不是單單決定於機械式或物理式的關係,主要還是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心理因素往往是相當複雜的。
在處理通貨膨脹的原因和對策方面,了解真正的複雜情形是一回事,但被不必要或不存在的複雜問題混淆或是誤導又是另一回事。
例如,常常有人說貨幣的價值不只決定於貨幣的數量,也取決於貨幣的「流通速度」(velocity of circulation)。然而「流通速度」增加,並不是貨幣價值進一步下跌的原因;其本身就是害怕貨幣價值將會下跌的一個結果(或換個方式說,是相信物品價格將要上漲所產生的一個結果),就是這樣的信念,使得人們更急切地想要將貨幣換成物品。有些作者對於「流通速度」的強調,正是以含糊的機械式理由取代真實心理因素的另一個例子。
這裡還有另一個形同死胡同的例子:在回應那些指出「通貨膨脹主要是貨幣及信用擴增所造成」的人的時候,常有人會爭辯說,物品價格的上漲常常發生在貨幣供給增加之前。這的確是事實,這也是韓戰爆發後立刻發生的情況。因為害怕戰略物資將會變得稀少,使得那些物資的價格開始飆漲。投機者及製造商開始購買、囤積戰略物資,以獲取利益或是確保庫存量。但是要做這些事,他們必須跟銀行借貸更多錢。物價上漲伴隨著的是銀行借貸及存款同樣顯著的增加。自1950年5月31日到1951年5月31日一年之間,全國的銀行貸款增加了120億美元。如果沒有這些增加的貸款,就不會有因應貸款而增加發行的新錢(到1951年1月底增加了60億美元),而物價也將無法持續上漲。簡而言之,物價要能上漲,必須貨幣供給增加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