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彌迦書簡介 |
在盛世中看見危機的先知
「當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時候,摩利沙人彌迦得耶和華的默示,論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彌一1)彌迦先知工作期間,歷經三位南朝猶大國的王,約坦作王的時期約從主前739至735年,而希西家作王約從主前715年到686年,因此先知工作時期,一般認為約是主前735年到主前700年之間。那時北朝以色列國約在主前722年被亞述帝國所滅,對也處在強國威脅的南朝猶大國而言,帶來很大的衝擊,當然也是一種契機。以這幾位猶大王而言,約坦尚能保持對神的敬畏,只因父親烏西雅王曾被神管教的事,不敢入神的殿(代下二七2),而亞哈斯王完全離棄耶和華,在神多次的管教下,依然不知悔改。當希西家作王時,能不受其父親的影響,反效法祖先大衛所行的,積極帶領百姓敬畏神。在王宮中,有以賽亞先知的鼓勵;在民間,又有彌迦先知蒙召,盡其心力,宣告神所啟示的信息。這均要印證:在選民中,有神所差遣的真先知;也要顯明神對他們的愛,依然不減,希望他們有悔改和堅持純正信仰的一天。
| 先知的特性 |
彌迦先知,名意為:「誰像耶和華?」,他沒有讓父母親失望:能不受大環境罪惡的影響與誘惑,堅持信仰,成為神忠心的僕人。而摩利沙,是在耶路撒冷西南約35公里的鄉村。這位出身鄉土的先知,從其所傳揚的信息中,我們可探討他的一些特性:
一、敏銳的屬靈眼光:「禍哉,那些在床上圖謀罪孽、造作奸惡的!天一發亮,因手有能力就行出來了。他們貪圖田地就佔據,貪圖房屋便奪取;他們欺壓人,霸佔房屋和產業。」(彌二1-2)以當時的猶大國國勢,雖面對周遭強敵的威脅,因著神的保守,生活還算安定、富足。在這盛世之中,許多有權勢的人,自以為是熱心、是蒙神喜悅的好人,所以神將如此的福氣、地位賜給他們,也認為災難不會臨到,就自誇說:「雅各家啊,豈可說耶和華的心不忍耐麼?這些事是祂所行的麼?我耶和華的言語,豈不是與行動正直的人有益麼?」(彌二7)而更放心的追逐財富與放縱情慾,完全看不清自己的虛偽與惡行,也不思想神是公義、聖潔的,絕不會被罪惡與虛假的敬拜所矇蔽。他們不知善用神的恩典,體貼、幫助社會上較弱勢的百姓,反被財富薰心,想盡各種不義的方式,強取豪奪。彌迦先知不畏強權,指責說:「然而,近來我的民興起如仇敵,從那些安然經過不願打仗之人身上剝去外衣。」(彌二8)更大聲疾呼:「主耶和華從祂的聖殿要見證你們的不是。」(彌一2)可見先知看出當時百姓信仰的危機,希望藉著神的啟示,引領他們看清楚自己的不足。神的工人,若能不斷的與神親近,才能保有敏銳的觀察力,為神的選民儆醒,看清靈性的需求,幫助選民在信仰上真正的成長。
二、堅持敬虔的信念:在苦難中,提出勸勉,指出如何重新得到神恩典的行動,或許較易使神的選民反省接受。但在盛世中,指出眾人的自欺、放肆,往往會使人嗤之以鼻,甚至引來有權勢之人的怨恨,但先知堅持敬虔的理念。一方面,指明當時的錯誤觀念:「首領為賄賂行審判;祭司為雇價施訓誨;先知為銀錢行占卜。他們卻倚賴耶和華,說:耶和華不是在我們中間麼?災禍必不臨到我們。」(彌三11)也許同流合污,一定可以使彌迦先知得到許多的好處,但他卻不貪、也不願與這些人為伍;一方面,先知雖然看見自己的工作,必招惹許多無情的攻擊,也看見百姓不容易接受其勸勉,甚至一些假先知以兇惡的手段,威脅他說:「你們不可說預言;不可向這些人說預言,不住地羞辱我們。」(彌二6)。但先知一樣不灰心,堅決表明心志說:「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我的仇敵啊,不要向我誇耀。」(彌七7-8)這成為今日為神工作者,極美好的榜樣。
三、勇敢、率直的個性:能存敬虔的心志,有敏銳的觀察力,可以看清虛偽,但當面對艱難的環境,或生命一受到威脅,有時就會使人想明哲保身,立即閉口不言,不敢再堅持宣揚神的警告。但彌迦先知卻不畏威脅,直言說:「雅各的首領,以色列家的官長啊,你們要聽!你們惡善好惡,從人身上剝皮,從人骨頭上剔肉,吃我民的肉,剝他們的皮。到了遭災的時候,這些人必哀求耶和華,祂卻不應允他們。那時祂必照他們所行的惡事向他們掩面。」(彌三1-4)以宣告神嚴厲審判的原則。先知如此的勇敢、率直,絕不是單憑個人的喜好、理念和血氣,自以為當為弱勢者發聲而已,而是因順服神的啟示,堅定信靠神的心志,所表明屬靈的勇氣。今我們既領受神的揀選,承擔把主的福音傳遍天下的責任,一方面,當如保羅的勉勵:「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後四2);一方面,能效法古聖徒:「我們雖然在血氣中行事,卻不憑著血氣爭戰。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林後十3-5)表現屬靈的坦率與剛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