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代連串的政治災厄,破滅了鄒族人對新時代的理想與美夢。
八八災難的奔騰大水,又傷害刻畫著祖先足跡與記憶的土地。
然而,伐依絲未曾忘記幽默與感謝。
「幸好,樂野部落的土壤,從來不受政治力的影響,不論栽種何種作物,都兀自長得風華茂盛,滋味深遠。當年的農業講習所雖然已渺無蹤影,但土地仍有記憶,本土的、外來的、實驗的、創新的,都在季節的更迭下,融入了我們的生活之中。」
她的書寫,彌補了那個時代部落底層歷史的空白。──監察院副院長 孫大川
我完全能感受她「鄒族女人的心」那樣深沉的痛,模糊了文字默默陪著書中的她心痛落淚。──作家 里慕伊‧阿紀
伐依絲以小女孩童稚之眼,回憶童年與林野坡谷為伍、嘗遍新奇事物的歡快自在,也描繪著族人不理解的政治紛擾,無端將鄒族人捲入太平洋戰爭與白色恐怖,換來無數家庭破碎的時代悲劇。
「國家」何其遙遠,平地都城裡的爭鬥來到阿里山,都成了不明所以的政令與罪行。單純的族人從歡笑、疑惑、恐懼而至噤聲,都是對「國家」與政治的質疑,而緊繃時局下的幽默與笑容,則包含著生命的堅韌與智慧。
時光轉入現代,伐依絲的眼光依舊溫柔。從八八風災至生活瑣事,無處不可見她對土地、萬物、族人、弱勢群體的關懷與愛惜。面對時代與文化的變化更改,伐依絲有孤寂失落,也有坦然釋懷。時代推著鄒族人不得不向前迎接,「但是,流著的鄒的血是一樣的熱,鄒的心也是一樣的堅毅。」她的每一次回望,都是對鄒深切的眷戀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