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平凡累積的不平凡
劉忠河(朝代畫廊負責人)
盧坤祺(坤仔)這位與我相識相交五十餘年的老友,生性有他獨特的品味與堅持,無論郵票、書卡、徽章……生活物件之類的收集,其時間無不源遠流長,而且內容無不井然有序,令人覺得他應該從事博物館工作才是正道。
對於火柴盒收藏這檔事兒,早在五十多年前,我們就讀台中市立一中初一,彼此剛認識時,即看到他時常把玩著各型各色、大小不一的火柴盒,並對大夥兒訴說這些火柴盒如何如何。當時,說真的也不覺得有何偉大,有什麼特別,只不過是一堆捨不得使用的火柴盒嘛!
時光荏苒,我們歷經高中、大學、當兵、就業、結婚、生子……一晃數十年過去,老友們竟然還是看到他不離不棄地珍惜著、寶貝著那些數量越加豐富的火柴盒。此時,大夥兒開始慢慢佩服起他來了,甚至七嘴八舌建議他該如何來處理這些火柴盒。坤仔廣納群議,他先後接受雜誌、月刊、報紙、電視的採訪報導,並於多次盛大場合展出火柴盒實體,聯結認識不少火柴盒收藏同好。
接著斥資近二十萬元,為這些「不值錢」收藏,量身打造一座透明立體活動展示櫃(火柴盒之家),以利接二連三慕名而來的親朋、同學方便觀賞他的收藏。
不料事情越鬧越大。漸漸地,老盧開始想到這項火柴盒收藏工程,已不是眼前玩玩即可罷休。對於這些畢生點滴累積的寶貝收藏,將來要何去何從?要如何妥善安置?要如何永續傳承?這些問題慢慢縈繞於坤仔心中。夫人早有她自己心愛的「芭比娃娃」收藏數百個要照顧,兒子亦有他自己日益豐富的「遊戲卡」、「卡通卡」收藏要梳理,可說各有所好,不便相煩。於是為火柴盒成立一個開放參觀的私人收藏館,亦或捐獻給具保存能力的文物機構,都是曾經再三思考的方向。
然而,收藏畢竟是收藏,這些火柴盒的內容典故,來龍去脈,只有收藏者老盧才有能力去分辨訴說,否則,就算是陳列於收藏館、文物館,觀眾也只能看看熱鬧,不明白其中奧妙。在這情勢之下,左思右想,唯有付梓出書一途!
出版一本有關老盧的收藏,有關台灣的火柴故事專書,是我給這位「癡情老友」的期許與建議,他幾經思考,決心動工。我常在想,也常在講,後輩子孫對於先人最為緬懷,最感驕傲的地方,應不是留下多少錢財給他們,而是我們給子孫後代留下歷史不可磨滅的功德與事蹟。而著作出版一本有意義的書籍,或許談不上何等偉大,但它畢竟是一項不可磨滅的事蹟,也是社會寶貴的資源。孔子說,益者有三友,但願鼓吹老同學出版一本好書,為後代留下永恆見證,會讓自己因此也能擠入益友的行列,這應該算是我們五十多年交情的因緣吧!?
從這本老盧歡喜收藏,辛苦編寫的《一支番仔火 點亮台灣一甲子》一書,我們可以更了解到火柴的種種面貌,火柴的歷史角色,火柴的緣起緣滅。我們亦可以體會到一位痴心收藏者,終於完成總結的美麗心願。我們更可以深刻感受到,平凡的累積竟然可以是如此不平凡!
作者序
一支番仔火 點亮台灣一甲子
這本書不是台灣的火柴百科全書,也不是火柴的史書或教科書,而是用真誠和熱血拼湊出的火柴「生命之書」。
火柴的發明,開啟人類新的文明,也和人類的生活產生深刻的情緣。台灣本土傳統自產的火柴,始自光復,爾後伴隨著台灣從百廢待興,到創造台灣的奇蹟。它曾經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日常用品,除了生火、點香、點菸,甚至充當牙籤,三百六十行也都以它做為贈禮。其產量與業者在一九七○年代中期達到最高峰,火柴廠約近七十家。直至二○○九年,台灣最後一家火柴廠熄火,歷經一甲子餘。火柴雖非稱得上吉光片羽,但它在早年台灣人的心裡,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功臣,小小火柴棒,燃燒了自己,也點亮當時台灣人的歲月,卻少有人重視它,做完整的闡述。
反觀對岸中國,火柴達人共同成立協會、俱樂部,甚至設立「火柴博物館」,質與量都令人嘆為觀止而望塵莫及。中國對火柴、火花(火柴盒的標籤圖案)完整詳述的書籍,目前也有十餘本。在戰前火柴標籤(火花)的收集,還屬於世界四大平面收藏之一呢!(註)
早年有個廣告歌詞:「……到處都看得到,雖然是個小東西,在你我生活裡都少不了它……」這不就也是火柴的最佳寫照。筆者身為火柴公司員工的後代及收集者,對火柴產業的式微,感觸甚多!台灣的火柴也曾輝煌過,這段輝煌紀錄如何讓下一代知曉,是我的期許,也是我努力的目標。
本書在說明上只以台灣的火柴為藍本,編輯上也儘量以圖片、數量來編排,火柴的取樣是以台灣光復後至二○一○年在台灣市面呈現過的火柴,數量達五千餘個,希望下一代能藉由本書更了解火柴,並喜歡火柴。在未來的世代,希望火柴能以另一種有創意的風貌呈現,讓火柴的藝術情感伴隨著現代人的生活,綿延、流長永久。
註:世界四大平面收藏:郵票、火花、菸標、酒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