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對生命的關懷,是建立在現世成道以證入涅槃的境界,重點在於貪欲永盡,瞋欲永盡,愚痴永盡,以及一切諸煩惱永盡,死後不僅肉體不復存在,連生死的因果也一起滅盡,一切歸於滅寂的狀態,獲得徹底的解脫,達到生命最高理想境界。
佛陀瞻望弟子們的病情,不是基於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而是利用此特殊時空的因緣,直接面對「有身」進行存有的反思與修持,理解到人的生老病死是短暫與無常的生理現象,指出身體是「四大」與「五薀」的假合,隨時都可能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色身的泯滅。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4 項符合
《雜阿含經》的瞻病關懷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佛陀對生命的關懷,是建立在現世成道以證入涅槃的境界,重點在於貪欲永盡,瞋欲永盡,愚痴永盡,以及一切諸煩惱永盡,死後不僅肉體不復存在,連生死的因果也一起滅盡,一切歸於滅寂的狀態,獲得徹底的解脫,達到生命最高理想境界。
佛陀瞻望弟子們的病情,不是基於對疾病與死亡的恐懼,而是利用此特殊時空的因緣,直接面對「有身」進行存有的反思與修持,理解到人的生老病死是短暫與無常的生理現象,指出身體是「四大」與「五薀」的假合,隨時都可能引發各種疾病,甚至是色身的泯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