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本生硬的教科書,也不是一本無聊的理論書,而是一本與研究生溝通的書。它希望你了解研究生的意義是甚麼,它也嘗試輔導你修課時程的安排與回答論文寫作上會碰到的問題。
它更提到了你要怎麼選論文題目?怎麼做文獻分析?如何提升研究層次?
簡言之,這本書希望做為你在研究生生涯中最好的朋友,幫助你順利地取得學位。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有 2 項符合
傳播研究101:從基礎到進階幫助你有意義地獲得碩士學位的圖書 |
圖書館借閱 |
國家圖書館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 電子書服務平台 | MetaCat 跨館整合查詢 |
臺北市立圖書館 | 新北市立圖書館 | 基隆市公共圖書館 | 桃園市立圖書館 | 新竹縣公共圖書館 |
苗栗縣立圖書館 | 臺中市立圖書館 | 彰化縣公共圖書館 | 南投縣文化局 | 雲林縣公共圖書館 |
嘉義縣圖書館 | 臺南市立圖書館 | 高雄市立圖書館 | 屏東縣公共圖書館 | 宜蘭縣公共圖書館 |
花蓮縣文化局 | 臺東縣文化處 |
|
這不是一本生硬的教科書,也不是一本無聊的理論書,而是一本與研究生溝通的書。它希望你了解研究生的意義是甚麼,它也嘗試輔導你修課時程的安排與回答論文寫作上會碰到的問題。
它更提到了你要怎麼選論文題目?怎麼做文獻分析?如何提升研究層次?
簡言之,這本書希望做為你在研究生生涯中最好的朋友,幫助你順利地取得學位。
第一章 研究所與研究生的意義 1
第二章 論文題目的選定 27
第三章 文獻的找尋 51
第四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73
第五章 傳播理論的學習 107
第六章 研究層次的提升 139
第七章 「向文化轉」的傳播研究 169
第八章 論文寫作 211
第九章 其它重要事項 239
附錄一:自我檢查表 263
附錄二:文章修改範例 267
附錄三:Communication Abstracts 271
附錄四:Em Griffin整理的傳播理論對照表 275
參考文獻 285
後記:你的生活目的是什麼? 287
前言
寫這本書的幾個原因
著名的趨勢專家大前研一在二零零六年來台灣演講的時候,他提到如果你要掌握自己的前途,最好問問:五年後的你在做什麼?五年是一個不長不短的時間,如果好逸惡勞,五年一下就過了;如果認真打拼,五年可以成就一番事業。對於國內的研究生,大前研一的建議更是中肯不過。一方面研究所增加帶來的研究生人數暴增與學生素質普遍降低,造就了一群又一群號稱擁有高學歷卻沒有一技之長的碩士畢業生。另一方面這群學生正處在就學與就業的關鍵時刻上,他們平均年齡二十二至二十五歲,畢業時大約二十五至三十歲左右,如果沒有好好在研究所階段就規劃好未來五年要做什麼,這種尷尬的年紀馬上就會被更年輕更有實力的人所取代。到那時這個碩士學位不但不是優勢,反而成為生涯規劃的負擔。這幾年常看到碩士去應徵管理員或清潔隊員的新聞,雖然大環境景氣不好是因素,但碩士的供過於求以及素質低落是不爭的事實。
然而,多數研究生無法看見正在面臨的殘酷世界。他們大多數直接從大學畢業就「順理成章」地考入研究所就讀,就像他們過去十幾年來畢業就是要再去找另一間學校升學一樣自然。他們不知道研究所是絕大多數人求學的最後階段,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要來唸研究所、甚至研究所的意義是什麼也搞不大清楚。所以當碩士學位的價值隨著畢業人數增加而減低的同時,學生主觀上的學習能力也大幅地下降。然而,我們能繼續近乎放任國內的研究生素質低落嗎?我們是不是要為這些十至十五年之內,會成為國家中堅份子的研究生們,尤其是基本研究態度與研究能力的培養上,做些補救?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第一個目的。
近幾年碩士生不用寫論文漸漸成為討論的話題,甚至在國外已成為一種趨勢。但是,或許這種方式適用於某些可以靠修習加倍學分的科系。這些科系不是偏向實務、就是以做實驗為主的。他們比較不需要獨立思考空間,也比較不會碰到獨立作業的狀況,而是需要經驗的累積。然而,對於社會學科,獨立作業的能力與獨立思考的訓練絕對是作為一個好的社會觀察家的必要過程。論文作為畢業要求的一部分,不但是維持了碩士學位的傳統高等教育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訓練這個獨立思考、獨立作業的能力。國內社會學科碩士論文水準,也因學生人數增加,比起十年前的標準,普遍地降低許多。國內學生還有一個毛病是,學習技術上的東西很快,但卻常常花了很大力氣也搞不大懂理論是甚麼。我常覺得現階段的碩士論文有很嚴重的泛形式化的問題,也就是教授說了什麼、或分析技術上的要求都能達到,但在研究的本質上卻明顯地缺少了一股「做研究」的熱情。使得論文變成是為了畢業拿學位,而非為求知而做的研究。所以,企圖提升社會學科學生對研究的認知與碩士論文的標準,是我寫這本書的第二個目的。
另外,各學校對研究方法的課程已經有一定要求,但這個要求多半停留在研究步驟的介紹。而且,通用的教科書也偏重於量化與質化的介紹,甚至有的研究所雖有研究方法課,實質上卻是統計課。雖然要在一個學期內教完質化與量化的研究方法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然而,研究生對於研究步驟、方法的選擇、問題的成型等等在論文寫作時會碰到的實際問題,多是一邊摸索一邊從錯中學習,並且在還沒搞懂情形之下就「把論文寫完了」,也莫名其妙地畢業了。碰到許多研究生畢業後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研究,或是畢業之後才了解整個寫作過程是怎麼一回事,這實在是一大諷刺。我從當研究生開始,到現在從事教職剛好十年,對於什麼是研究,什麼是研究生的困難,經歷了摸索階段,搞懂階段到現在教研究生做研究。我想該把這些歷程、研究生會面對的麻煩、會抄的捷徑、以及自認為聰明但在教授面前非常可笑的「步數」都一一寫下來作為研究生參考,以節省這些摸索的浪費,而將精力放在真正的研究上面。
本書為一入門書,目的不在取代現有研究方法書,而是補充這些書都會遺忘的部份。從實際教學經驗學到的是,研究生最不會的不在於資料收集與分析,而在題目的找尋與文獻的收集與歸納。既然現有研究方法書已經照顧到了前者,這本書的重點就放在後者。這個問題為何會發生在台灣學生身上其實不難了解。台灣學生普遍都能很快地學習一套做東西的方法,卻很少人能有激情的創意與研究的熱忱。國內有關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的書不可謂不多,但是絕大多數是翻譯本。除了翻譯者的功力使得其閱讀性不佳之外,所舉的實例與國內環境也有些差距。當少部分國內學者自己寫的書籍嘗試著去避免重蹈翻譯書的錯誤時,學生的反應相當的好。例如台大城鄉所教授畢恆達的「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已經成為研究生人手一冊的必讀書籍。這本書的受歡迎也反映了一本專門寫給台灣研究生的論文指導書是必須的。國內研究生需要一本「對著他們說話」的論文寫作書,這本書不但要能指出他們常犯的毛病,也要能給予最有效的建議。因此,我想藉由教導學生論文寫作這幾年來的經驗,來滿足這個需求。這是我寫這本書的第三個目的。
為什麼針對的是傳播相關系所的學生?
敏感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這本書的訴求對象是傳播相關學系的學生。這當然是因為我目前服務於傳播學研究所,這幾年與學生的論文指導經驗讓我在傳播學的碩士論文中學到了不少。因為這本書中所舉的例子多半來自傳播學所的學生,本於專業我希望傳播相關學所的研究生能從這本書得到最大的啟發。當然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為社會學所、政治學所、歷史學所甚至哲學研究所的學生有所幫助。這種近似自誇的期許來自於我的背景,我畢業於政治學系,拿的是傳播博士學位,但最有興趣的是哲學與社會學。我的讀書歷程告訴我,社會學科有很多觀念事實上是歸於一尊的。我深信許多老師也會同意的是,社會學科的分際在某個層面來說不是那麼重要,因為對人、對社會的關心是一樣的,很多理論也是互相運用與流通的。傳播研究一直都沒有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無論是來自傳統的社會學、大眾傳播學、新聞學、或比較新潮的哲學與文學批評,每個老師所承襲的派別亦不同,專長也不一樣,學生跟到誰就學誰的那套,或者更慘的是按照自己的猜想去做研究,沒有完整的訓練。書店架上沒有一本專為傳播研究寫的入門書,所以學生論文裡所謂的研究方法多半是東拼西湊而來,這本書希望能做為他們的導航。
另外本書中所舉的例子,可能也和讀者預期中的「傳播」有些差距。我一直很好奇的是,為什麼國內的傳播教育似乎只重視大眾傳播而忽略其他類型的傳播行為,例如人際傳播與組織傳播。這樣的教學方向會讓學生誤認為傳播指的就是電視、報紙和廣告而已,而忘記了「人不可能不傳播」這句話。讀者會發現本書中的例子都很生活化,甚至平凡到你不會認為它是一種傳播現象。我很想藉由本書以及往後的作品推廣這種「傳播是一種研究觀點,而非一種行業」的看法。我並沒有想要一統江湖,把所有傳播研究都包含在這本小書中的遠大理想。我提出的只是就我所受的訓練、想法與這幾年的教學經驗,希望能為傳播相關系所的研究生,在為如何寫論文苦惱的日子中,提供一些讓他們寬心的點子。
本書章節分配與閱讀建議
這本書叫做「傳播研究101」有二層意義:「101」在國外的大學,是給大一新生作為最基礎的入門課,本書也想為國內的研究生奠下基礎。而「101」在國內指的也是那座第一高樓,希望學生能藉由本書成為出類拔萃的研究者。本書章節按照進入研究所到完成論文寫作的先後分配。
第一章「研究所與研究生的意義」。這章提到碩士學位與碩士論文的意義,能使你能對為什麼要唸研究所有更多了解。這章放在我的部落格上有一段時間了,期間也有幾位不知名的讀者留言,表示他們在這章裡了解了為什麼要來唸研究所,更有人表示看完後有了莫名的感動。希望讀者也會有同感。
第二章「論文題目的訂定」。這章的目的在於使讀者,尤其是傳播相關學所的讀者,能夠了解傳播研究是無遠弗屆的,你可以盡情地去發揮想像力,去擴展傳播研究的空間。
第三章「文獻與文獻回顧」。什麼是文獻以及怎麼做文獻回顧可以說是研究生最大的困擾。本章將解釋什麼是文獻、怎麼做文獻回顧、文獻與學術倫理的關係並指出學生常犯的毛病。
第四章「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本章不會深入討論研究方法的技術,而是將重點放在不同研究方法所根據的不同世界觀做說明。因為不同的世界觀,才對世界有不同的解釋方式,也才能夠引發出不同的研究方法。這章不只討論質化與量化的差異,最重要的是去了解你自己是怎樣的人?有怎樣的世界觀與哲學想法?以及適合怎樣的研究方法?
第五章「傳播理論的學習」。傳播理論有多少種?你學的是哪一種?還是依賴著那幾本二十多年前出版的教科書作為你學習傳播理論的來源嗎?希望這章能打開你的心胸。
第六章「研究層次的提昇」。什麼是研究?什麼是碩士階段應該作的研究?這章可以提供你一條清晰的道路。
第七章「向文化轉的傳播研究」。傳播指的不只是電視、報紙、廣播,它更包含了意義的形成、維持與轉變。我認為國內的傳播研究一直缺乏這方面的拓荒者,以至於把傳播所能作的研究範圍自限於小小的一塊。這章希望能打破一些僵局。
第八章「論文寫作」。本章探討各種論文寫作的毛病,以及寫作時該注意的事項。諸如錯別字、論文章節如何分配等等「小事」。如果不要讓你辛苦的研究看起來像是小學作文,請別輕忽這些小事。
第九章「其它重要事項」。這裡談論一些看似無關緊要,卻直接影響到你是否能順利畢業的關鍵。例如要找怎樣的老師作指導教授、論文企劃書要注意哪些事項等等。
讀者可以先一口氣看完全書,然後隨著你學業的進度,分別對照書中的章節去看看你是否正在面臨類似的問題?是否你正犯著同樣的錯誤?在寫完論文之後,你也可以再把全書瀏覽複習一遍,看看書中所說的是否是你的經驗與心聲?或者你有更多想法與我交流,以便本書再版時改進。
本書的完成首先要謝謝我的家人,尤其是必須常常忍受我脾氣的母親和親愛的太太。也要謝謝這幾年的學生,與他們的論文討論提供了本書中許多精彩的例子。也感謝學富于雪祥先生接受我的毛遂自薦,以及蔡福根先生的聯繫。在此將這本書獻給我的父親,祝他身體健康。也獻給年底將出生的老大,我等了你很久喔。
王祖龍
民國九十六年四月於宜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