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如果棋盤是棒球場,那麼在棋盤上下出「手筋」,就如同在棒球比賽中擊出安打,尤其是帶有打點的關鍵性安打,必然會受到全場觀眾熱烈的掌聲。
還記得2001年世界盃棒球賽在台北舉行,中華對日本之戰的關鍵時刻,陳金鋒大棒一揮,擊出了關鍵性的全壘打,全場觀眾為之瘋狂,喝采的聲音隔兩條馬路都聽的到。而在棋盤上下出「手筋」,甚至是決定勝負的妙手,棋士雖然聽不到觀眾的喝彩,但內心的喜悅卻是筆墨難以形容的。
不管全壘打也好、手筋也罷,都不是憑空冒出來的,完全要靠平日的努力,沒有「汗滴禾下土」的辛勞,哪來的「粒粒皆辛苦」豐收呢?
本書的內容就在介紹各種手筋的名稱,瞭解名稱之後,再進一步的說明使用的方法,以此為基礎,我們將來下棋才會有更大得揮灑空間。
圍棋雖起源於中國,但傳至日本之後,經過多年的努力,日本反而超越中國,建立的圍棋的霸權。於是形成了「文化迴流」的現象,日本人慣用的圍棋術語,逐漸取代了我們原有的術語,就像本書的「手筋」一詞,即是源自日本。
數學裡有ABC而不見子丑寅卯,大家也都習以為常。因此我們也不必過分強調固有的名稱術語,而事實上日本現有的圍棋術語也有大部分是原生於中國。就好像農產品,不管是原生種還是外來種,甚或是改良種,消費者只在意口感和美味,並沒有人去在乎他的品種。
雖然如此,我還是下了好大一番功夫,將古今的手筋名稱作一比對,總計三十二種。其實圍棋的術語可不止三十二種,在「圍棋小百科」這一系列中,只要有術語出現,我都儘可能的將古今名稱作一說明比對。希望將來還能有集結成「圍棋大百科」,將所有的圍棋術語鉅細靡遺的一一展現在讀者眼前。
再回到本書的主題----「手筋」。
學習手筋的目的是什麼?我認為這個問題有二個層面,一是提升圍棋的技巧,讓你體會更多下棋的樂趣。二是培養你的思考能力,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
曾經有一個有趣的實驗,設計圍棋的問題請人作答,然後觀察答題者的大腦反應。結果很有趣,棋力平平的答題者,右腦的反應明顯增加,表示主管思考的右腦在動作。我們常說圍棋可以訓練思考,由此可以證明。但是對職業高手而言,右腦幾乎沒有動作,反而是主管記憶的左腦有反應。
其實這並不奇怪,對一般棋友而言,需要思考,需要反覆推敲的題目,職業棋士早已滾瓜爛熟,幾乎眼睛一瞄,答案已經浮現。如果到了職業圍棋大賽中,高手過招,遇到難解的局面,職業棋士埋頭苦思、頻頻長考之時,相信此時加以測量,他的右腦不但有運作,而且應該是激烈的運作。
「只要功夫下的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所有的成名高手,沒有人不下苦工的。甚至他們廢寢忘食已經到了我們常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日本有名的高手依田紀基,有一次到咖啡店從早坐到晚,只點了一杯咖啡,咖啡店的老闆臉都綠了,如果每一個客人都如此,這生意還怎麼做?但依田可不是在惡整咖啡店老闆,他實在是看書看忘了。一邊看棋書,一邊頭腦在思考,不知不覺就過了大半天,連飯都忘記吃了。
台灣旅日的圍棋國手----張栩。在床的旁邊放了一副圍棋,只要一想到圍棋的問題,就立刻坐起來研究,因此日本圍棋界形容張栩是「連作夢都在下棋」的棋士。
就這樣日復一日,經年累月下來,職業高手所累積的功力,那裡是一般業餘棋士所能比較。這也難怪在解題時,業餘棋士苦苦思考,而職業早就一眼看穿。
2002年元旦,在台北圓山飯店,我有幸與大國手吳清源會面,當時我請教吳大師如何提升小朋友的棋力。在當下,筆記本、錄音機我早就準備好了,對大師的滿腹經綸、侃侃而談,我一個字也不想漏掉。
大師的答覆只有簡單四個字:「多做題目。」他想了一想,又做了最後的補充:「練習最重要。」
事後我在三回味的大師的「多做題目」,再比照頂尖高手的勤奮努力,終於明白吳大國手的苦心----圍棋之道無他,唯「勤」之一字而已。
李敬訓2007.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