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玉
聊聊有關玉的古老傳說。玉,在民間有多種說法,(1)玉的形成。自古人們認為玉是仙女的淚、仙女所撒出的花?這些傳說,勝過科學解讀,玄之又玄,浪漫而美麗。(2)納福增壽。說什麼古玉吸取了天地日月精華之氣,若將古玉配戴在身,不只可以避邪,還可以帶來好運,甚至還說把玉磨成粉來服用,可以養生保命、益壽延年,事實上,這類迷信傳說在坊間已流傳了好幾千年,我們除了經常聽到外,多數的中國人也都信以為真。(3)判斷玉器真偽的方法。有人說:「將頭髮綁在玉器上用火來燒,燒不斷的就是玉」,還有說:「能割劃玻璃的就是玉」;其實這些話,聽聽就好,因為綁在玻璃杯上密合的頭髮,也同樣燒不斷,那是因為物體散熱的原故,所以不能將燒不斷頭髮的材質都稱為玉,至於割劃玻璃之事,那也是因為玉的硬度高過玻璃,割劃時,不但輕而易舉,而且自身不會受損,但總不能把所有能割劃玻璃的礦石都稱為玉吧!
關於上述的種種傳說,並深信玉有治病療效或避邪功能,都正好反映出我們對於玉似乎接觸太少,卻又聽得太多。科學告訴我們,地球上的所有礦石,其中包括軟玉都具備著靜電,也就是磁場,當中國人遇上有磁場的玉,不僅有說不完的故事,同時也提供了賣家跟藏家許多關於〝避邪〞的賣點與遐思,甚至於有些買家,對於沒有故事來歷的玉器,還絕不買進呢?
總之,每個人對於玉的講法,似乎都很主觀的在詮釋和下結論,您說呢?
為 何 要 學 玉
當您學會了一套鑑定知識,並且具有判斷能力之後,他日遇到美玉,就能篤定購入,有人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您準備好了嗎?您是否開始享受尋寶的樂趣呢?反之,若是學藝不精,不懂得辨識竅門,購玉時總是舉棋不定、沒法抉擇,也許哪天一件曠世絕寶玉器,從您眼前掠過,而您卻不知把握,那豈不可惜,因此筆者奉勸您,與其怨天尤人,悔不當初因不懂而沒能購得,倒不如事先把功課做好,免得走寶而遺憾。老實說,在我們玩玉的過程中,經常患得患失,有時為了一件玉器沒買到而遺憾終身,但往往也為了買錯一件玉器而終身遺憾,這也說明了為什麼要學玉,將玉學好備而不用,就像您練習開車一樣,有駕照並不一定就得開車,但沒駕照請萬萬不要開車,免得出狀況。
鑑 定 的 方 式
舊玉的鑑定,向來就有「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之說,其實這跟古玩界買家千辛萬苦所得到的鑑定心得,以及賣家靠眼力吃飯來撿漏獲利的特殊背景有關,講白了,就是鑑定哪能教人?加上早期藏家對於玉器的認知和考據,因資訊短缺,所以言傳內容,多為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的知識,以致在適用範圍上帶有局限性,其次,辨識方法的傳承也有所保留,所以在表達方式上帶有片面性。以上種種學習障礙,導致初學者從不懂到入門再到內行,都得經歷多次的失敗和教訓,也就是買錯,直到有一天,當玩家悟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鑑定竅門時,才能豁然開朗並修得正果;不過話說回來,鑑定這條路,並非人人都能悟道,除非找對方向,要不然〝玩家一輩子也成不了行家〞。
質 地
和闐玉,分有一般和闐玉和脂玉兩種質地,其中脂玉不但跟凝脂的豬、羊油一樣油潤,而且顏色和一般和闐玉也相同,有白脂玉、青脂玉、青白脂玉,以及墨脂玉,當中白脂玉由於和白色的羊油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羊脂白玉」,至於其他顏色的脂玉,仍舊稱為脂玉,總不能說有羊脂青玉吧!附帶一提的是,羊脂白玉除了在白度上要有所要求外,還要微帶粉紅色,其實也有帶粉黃或粉青,但粉紅為一般所共識,只可惜〝白裡透紅〞的感覺,筆者無法拍出,只能請各位自行想像了。
筆者曾請教過許多玩玉的前輩,聽聽他們對於羊脂白玉的說法,結果答案雖然莫衷一是,但每一個人對於羊脂白玉的描述卻是一致的,都強調質地不僅要具備頂級的油潤度和白度,還必須合乎溫潤堅密、瑩透純淨、如同凝脂、潔白無瑕等四項要求,才能算是;至於有些藏家錯把一般白玉號稱為羊脂白玉,那是因為藏家未曾見識過真正的羊脂白玉,也或許藏家手中有極少數的正統和闐白玉,而卻擁有較多的代用白玉,相較之下,錯把一般和闐白玉當成珍貴又稀少的羊脂白玉了。
雕工(拉)
「拉」是「拉絲」的簡稱,古代又稱「透花」,專指以弓弦鏤空玉器的方法,它跟木工裡的「線鋸」製作,完全如出一轍,而且同樣只適用於片狀玉料,因此我們常在花片、玉牌、玉珮、鎖片、帶板中,看到拉絲的做工。
什麼是拉絲?為了解答,筆者就從有拉絲工的舊玉來說明,並探討其製作過程。話說拉絲所使用的工具稱作「搜弓」,玉匠操作時,首先在去料位置上鑽一小孔,接著解開搜弓的一端,將鋼絲或牛筋穿過鑽孔再綁回,然後固定玉片,最後在弓弦上加解玉砂泥,一來一回拉動(類似拉胡琴),將不要部位去除,以便完成透空拉絲。檢視時,玩家可將鏤刻玉器對著光源,運用逆光反射來觀察,這時在拉絲的切割壁上,就可清楚地看到歪七扭八的線痕。至於為何會有這種現象,那是因為拉絲是以弓絲就玉片來施工,所以穩定性原本就不佳,再加上施力不協調(弓絲與玉壁產生阻力),因而造成拉絲弓弦的左右搖晃,導致切割壁留有不規律又歪斜的弧線痕。
沁色(提油)
關於提油。(1)定義。屬於染色的一種製作,有人謔稱為「油炸粿」。(2)做法。是將玉器放置在不可燃的油中,然後以微火慢慢熬煮,俟油沸騰後熄火降溫,等油冷卻後又開始起火升溫,如此反覆多次,即可完成提油。(3)識別。玉表除了濕黏油膩的油光外,油漬還會沉積在裂縫處或溝槽裡,而留下烏黑線條,至於為何產生這種現象,那是因為打磨時凹處沒被拋磨到,以致粗糙而容易附著油漬。
一般來說,以提油方式所做出的沁色,有「水銀沁」、「釘金沁」和「牛毛沁」三種。
首先談水銀沁。水銀在地底是否能造成沁色,筆者不得而知,但可確定的是,玉市裡,老闆所販賣的水銀沁玉器,不是提油做的黑色塊,要不然就是火燎過的黑漆古玉皮,因為筆者從油光和火燎白點就可輕易判別出。
放大鏡在看些什麼
筆者提醒初學者,使用放大鏡時,還須注意:(1)限時。因為使用前,您已經有了新舊打磨現象的認知,答案清楚又明確,所以每一次檢視只能三秒鐘,可重複檢視。(2)別亂想。倘若檢視時,放大鏡停留過久,那往往會因買貴、買錯或是沒有目標之下,腦中就會浮現出應該、可能、就是、或許、大概的想法,而擾亂鑑識。(3)別亂看。說什麼看反光、看白度、看油潤、看顏色等答案,這好像文不對題,偏離觀察方向。有個笑話:「在市場,一位婦人問賣水果的老板,有沒有甜。老板說:不只有田,有地,還有房子…」。(4)購買。由於鑑定工作在於認知,而不在於放大鏡的好壞或倍數的多寡,因此筆者建議您,採用十倍放大鏡來檢視玉器的細部,最為理想,經驗告訴我們,放大鏡倍數越大,亂想越加大。
玉器的保養(錦盒)
保護玉器最好的方法,就是將寶貝放在錦盒裡,不但好收藏,而且也不怕碰撞,當要使用或欣賞時,才將玉器從錦盒取出,此外,也有些商家會將取出的玉器,另外放置一淺盤內,好讓客戶欣賞。不過,玩家請切記!取玉時一次只能拿一件,絕不能因貪圖方便,或者是認為玉很硬就不會破損,而手握多件,其實那是很冒險的事,事實上,玉器若因人為疏忽,而造成的缺邊缺角,往往會比大面積的破損,來得更加令人心痛,所以為了避免遺憾,還是請您嚴格遵守一次一件、一盤一玉的原則來賞玉,才是上策。
結(心語)
※曾在一本書中,看到這句話,「..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玩玉,真的要做功課。
※要懂鑑定,須先懂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鑑定理念,當理論跟實際相輔相成時,懂玉,其實並不難。
※挑選和闐玉的條件,Q比油還重要,油是必然,Q是決然。
※玉器的鑑定,初級除了玉種外,不外乎檢視製造痕跡和使用痕跡兩種,中級加入皮殼、光澤、沁和時代風格,最高級的鑑定是什麼都不做,答案就由〝玉〞來告訴您了。
※所謂「開門」,是指一件玉器必須完全合乎四十二項的鑑定要求,而且缺一不可。
※玉有五德,人要玉緣;人在尋玉,玉在找人。玉,在人手中,不知玉是過客?還是人屬於玉的過客?
※隨意。隨『玉』。隨心所『玉』。隨『玉』而安。
以上內容擷取自《發現舊玉》梁世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