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玉石文化,在中國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玉器更為華人所熟悉與喜愛,人們除了將它陳列擺設外,大多用於配戴和把玩,怡然自樂;至於〝玩玉〞這種嗜好,可稱得上是最佳的精神糧食,它不只包含有求知、尋覓、玩賞和典藏的心靈滿足,更為美好的視覺與觸覺享受,所以只要是接觸過玉器的愛好者,大多都能心領神會那份賞心悅目的喜悅,甚至於有些玩家因過分投入,進而終日沉迷,玩物喪志。
老實說,玩古董的人,收藏意識普遍偏於主觀,往往敝帚自珍,其實這種現象其來有自,因為玩家對於真偽古董的買進,大多都自認是難得的寶物,加上花了大筆金錢購得,所以心態上總認為自己的收藏品才是最好,而且一定都是真的,然而事實上,真品或仿品是會講話的,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您是否有能力來辨識呢?還是如同有些玩家,由於沒有識別能力,只得將買來的玉器請教他人,〝您看這件玉是不是真的?〞諸如此類的話來尋找答案,因此初步玩玉的愛好者,必須認清一件事,那就是在不懂或未深入了解玉器的真偽之前,應先具有「鑑定」的觀念,並將這門功課學好再說。
談到玉器的鑑定,儘管深奧難懂,可是它畢竟是玩玉成功與否的關鍵,其次,很多愛玉者,最終不再碰玉,原因都在於〝玉〞的說法,莫衷一是,因此鑑定這門學問,對玩家而言,更是非懂不可。不過,說時容易做時難,舉例來說,筆者初學期間,求知若渴,雖然閱讀過多本關於鑑定玉器的書籍,並且四處請教他人,但所得到的答案卻是眾說紛紜,不只讓人無所適從,更是令人不敢貿然買玉,正所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當時,筆者由於求助無門,又苦於缺少一套有效的識別方法,用來作為判斷時的參考依據,因此只得自行摸索,從玉器的比對中,不斷地去尋找真相,也就是在玉表找出可供鑑定識別的「規律性」痕跡,然後確立認知並累積心得,最後歸納出一套牢不可破的鑑定方法來貫徹落實。另外,玩家研究玉器,如果不能洞悉「鑑定」這一點,那麼想在玉器文化的領域裡有所精進,或是在玉市裡尋寶,那可說是緣木求魚,原因就在於仿品太多,購入時若不稍加注意,馬上就會買進〝失真〞的玉器,而產生懊悔。
有鑒於此,筆者將民國八十六年九月間,受邀在新竹清華大學講座〝如何鑑定玉器〞的文稿加以彙整,重新規劃學習架構,並以〝有圖為證〞的方式來編輯,好讓讀者易於比照參考,同時也完成自己多年來想出書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