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力,是成功力,也是競爭力
(商業週刊833期報導:數學力是隱藏的核心競爭力)
◆ 傑出的創業家、高階經理人,都對數字極為敏感,善用數字分析判斷。
◆ 變成富翁的人,沒有一個是數學力差的,個個都精打細算。
◆ 數學能力是重要的新職場技能,更是致富關鍵。
《茶水間的數學》暢銷日本三十年經典巨著, 2006、2007更新版依舊闖入日本各排行榜!
暨南大學資管系教授李家同、台灣聯大校長 曾志朗、王品集團董事長 戴勝益 推薦
小學學歷的數學大師笹部貞市郎將告訴大家,如何從了解數學的來龍去脈,啟發你的思考活力。
◆ 投資房地產一定要懂幾何,想多分遺產一定要懂分數,做生意一定要熟用乘法。
◆ 分數、對數、代數、π……哪些數學你一輩子都用的到,一定要會。
◆ 把數學和思考融為一體,就會變聰明,不信你看印度人。
◆ 零、十進位、十二進位、六十進位的發明,為什麼是不同生活方式造成的?
◆ 為什麼說︰誰的數學厲害、誰的國力就比人強?
◆ 不靠西方人教,中國人和日本人的數學有多行?
◆ 為什麼了解數學史會啟發你的思考活力?
學校這樣教數學就好了!─畢業就把數學還給老師了嗎?或者,你唸書的時候就問過︰「數學有用嗎?」。不管是圓周率、金字塔、丟番圖、婆羅門之塔、九九乘法……每個數學公式、定理,背後都有一則動人的故事,讓人茅塞頓開立即變聰明!
熟用這些數學觀念,讓你一生富足!─別再逃避,數學真的無所不在,所以懂數字敏感的人真的好處多,不信嗎?請先回答兩個問題:
1. 分遺產─懂數學不吃虧
一個農夫養有17頭羊,他過世前交代遺言給三個兒子,大兒子分1/2,二兒子分1/3,小兒子分1/9,說完後就斷氣了。你知道該怎麼分配嗎?
2. 絕地求生─懂數學還能保命
15名基督教徒和15名土耳其人同乘一艘船航海,遇到暴風就要沉船時,船長宣布為了減輕重量,要將一半的人丟入海裡,以保住剩下的15人。所以30人圍成一圈,從第1人算起,每算至第9個人就要丟入海裡,這麼一來,15人陸續被丟入海裡之後,剩下的15人居然都是基督教徒。如果是你,如何判斷該站在哪個位置才能保命?
數學跟財富、生存無關嗎?現在就充實自己的數學常識,解決身邊的生活難題!
作者簡介:
笹部貞市郎(Sasabe Teiichiro)
1887年(明治20年):出生於岡山縣
1901年:岡山縣川上郡 普通高等小學畢業
1904年:普通小學教師檢定考合格
1905年:任職岡山縣吹屋普通小學代課教師
1914年(大正3年):中等學校數學科教師檢定考合格
1915年:任職岡山縣立高梁中學教師
1929年(昭和4年):遷移到東京,歷任神奈川縣立湘南中學、東京府立第六中學等學校教師
1940年:成立高等學校考試預備校「武藏學院」
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襲愈發激烈化而疏散到岡山
1946年:在岡山縣川上郡手莊村(今高梁市)設立「手莊學院」
1948年:再度前往東京 成立「聖文出版社」
1954年:學習雜誌「數學測驗」創刊
1956年:著述出版「幾何學辭典」此後陸續著述出版數學參考書、辭典等書
1974年:逝世(享年87歲)
主要的著作:《代數基礎500題》《幾何基礎500題》《代數學要義》(以上三本著作由培風館出版)《幾何學辭典》《代數學辭典》《微積分學辭典》《三角法辭典》《解析幾何學辭典》《定理公式證明辭典》《解析I基礎500題》《解析II基礎500題》《幾何基礎500題》(以上著作由聖文社出版)著作等身,不勝列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能增強數學力的書,對個人而言,數學力就是競爭力,對國家來說,數學力就是國力。
─李家同/暨南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過去的偉大學學家是怎麼創造出他們的理論?數學是怎麼產生的?現在在學校學習的數學是怎麼出現的?這是解決數學最基礎疑問的一本書。
─曾志朗/台灣聯大校長
◆無論什麼科系畢業,經營管理者一定要有解讀數字的能力。數學能力是職場晉升時不可輕忽的核心能力之一。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名人推薦:◆這是一本能增強數學力的書,對個人而言,數學力就是競爭力,對國家來說,數學力就是國力。
─李家同/暨南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過去的偉大學學家是怎麼創造出他們的理論?數學是怎麼產生的?現在在學校學習的數學是怎麼出現的?這是解決數學最基礎疑問的一本書。
─曾志朗/台灣聯大校長
◆無論什麼科系畢業,經營管理者一定要有解讀數字的能力。數學能力是職場晉升時不可輕忽的核心能力之一。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章節試閱
沒數學,日子怎麼過?
今日的文明社會,再怎麼愚笨無知的人,也都知道100、1000的計數單位。這全拜幾千、幾萬年以來,人類祖先費盡苦心研究數字之賜,才找出許多計數的方式及寫法。不過在現代仍有一些未開化的民族對於數字毫無概念。
在二次大戰前,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在深山的原住民部落裡設有日本人的村辦公室。有事需要請村民到辦公室時,最大的問題是不知該如何向村民約定幾月幾日前來辦理,因為村民根本不知道是哪一天。例如向村民說3天後或是4天後來辦公室,村民不知道3、4怎麼算。
於是村辦公室的人想了一個方法。村辦公室的聯絡人先到需要聯絡的村民家裡,將庭院的一棵大樹在大約視線高度的地方把樹皮削平,然後在上面畫上四條線。他們教導村民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擦掉一條直線,第二天日落時分再擦掉第二條線,第三天再擦掉第三條線,到最後剩下一條線的那一天也就是該到村辦公室報到的日期。
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軍隊的士兵曾命令某個印尼村落的酋長從事整備工作,這位酋長的手下約有50人,但是酋長並不知道到底手下實際有多少人,也完全不會計數的方式。話雖如此,酋長卻能在沒點名的狀況下知道每天早上出去工作的人數,與傍晚從工作現場回來的人數一致,到底這位酋長是如何管控人數呢?原來每天早上酋長會先在一個地方集合手下,發給每人一個拳頭大小的石頭,出發前往工作場所時,將石頭投入酋長面前的一個箱子裡,換句話說這個方式與出勤簽到簿有同樣的功用。晚上收工回來時,每個人再從酋長那邊領取一個石頭以及當天的工作酬勞,隔天重複同樣的方式。日本士兵看見酋長以這樣的方式來管理手下的出勤狀況,終於解開了心中的疑惑。
古代的記數法——1.4 = 64
南洋有一個部族在計算物品時,10個以內的東西以指頭計算,稍微多一點的數目則以硬如核桃的樹果來計數,每10個樹果用一根椰子梗表示,每10根椰子梗就以更大的椰子梗或其他樹木來表示100。先前也提過其他未開化的部落也用類似的計數法,所以這種方法不是南洋人才會,只是有的憑藉手指進行10進位的計算,或藉手指與腳趾進行20進位計算,或以單隻手的手指運用5進位計算等等,大抵任何時代、任何地方的人類,計數的依據大致上都相同。
至於12支為1打、12打為1籮,這種以12為單位的計數方式似乎也是自古以來就存在了。巴比倫人主要使用60進位法,60的因數有2、3、4、5、6、10、12、15、20、30,在運用時十分方便,因此他們廣泛使用60進位的計算方式,進一步使這個地區的民族很早就發展出整數及分數的概念,孕育出有系統的數學。
當然那時候還沒有像現代一樣方便的阿拉伯數字可用,一切數目都以特殊符號表記,計算 12、22、32、…、n2 時,12=1、22=4、…、72=49都還可以,82不是以64表示,而是表記為1.4(意指60 + 4), 92= 81則表記為,102=100則表記為1.40,112=121表記為2.1。
這很顯然是運用60進位法的證據,據說這是在巴比倫某地所挖掘出的泥板上發現的。
零打哪兒來的?
印度人除了創造阿拉伯數字,還用0表示空位,並藉由10進位表記一切大數目的方法,據說就是在紀元5∼6世紀的時候。
印度人將0稱為sunya,表示空白的意思,這種記數法後來被阿拉伯人所採用,將sunya譯為sifr,這個字在阿拉伯文裡也是空的意思。
之後在13世紀初,拉丁文將0稱做Zephirum,自此之後0在各國有了不同的名稱,又過了大約100年之後,0又成為義大利文中的Zero,於是各國才統一稱為Zero。
嘆為觀止的印度人
發明數字0、1、2、3、…的印度人,有優秀的數字頭腦,很早就知道今日所謂的無限大的概念,而且也研究極限理論、各種級數、質數等等。例如:佛教經典中的百千萬劫的「劫」字,有許多解釋,其中一種解釋為「有一塊60里見方的磐石,天上的天女每一千年到這塊磐石上跳舞一次,用衣袖撫摸這塊石頭。袖子很薄很輕,直撫摸到石頭都平了,沒有了,才算一小劫。」可見一劫有多久,而百千萬劫更是超乎想像的時間長度,時間無窮的例子能表現得這麼淋漓盡致,真是嘆為觀止。
另外,印度人還有一種形容空間無垠的方法,那就是有一位如來佛背後發出三千個光圈,照耀三千個世界,而每一個光圈裡都有一個如來佛,也各自發出三千個光圈照耀宇宙,之後每個光圈又有一個如來佛,又各自發出三千個光圈,用這種方法說明宇宙的廣大無邊。像這樣創造無限大空間與無限長時間的印度人,對於表達這類的數字,當然會特別深感興趣而進行研究、思考。
尼羅河氾濫催生了幾何學
考古學者研究發現,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埃及和巴比倫,便已發展出高度的文明,有宏偉的宮殿、美麗的寺院、各種型態的陵墓、規劃整齊的廣大耕地等等,不難想像當時在埃及、巴比倫地區,是多麼精通幾何學。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在其著作《歷史》一書中,描寫到:「埃及每次尼羅河氾濫都會破壞耕地界線,因此經常需要測量土地,幾何學自然會成為發達的學科。」
幾何學的英文是geometry,geo在希臘文中是土地的意思,metry則是測量之意,因此合起來就是測量土地、「測地術」的意思。而漢字「幾何」一詞,最早是出現在中國徐光啟的著作中,幾何的中文發音和英文的「jio」、德文的「geo」發音相近,而且幾何的意思為多少,與物品的測量有關。
埃及人及巴比倫人都只是基於生活上的需要或靈機一動,才零零星星地發現數學或圖形,後來希臘人將這些零星片段的知識整合成一門有系統的學問,建立了今日幾何學的基礎。其中有名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柏拉圖(Plato)、歐多克索斯(Eudoxus)、亞理斯多德(Aristotle)等大數學家輩出,前後經歷三百多年的時間,發展出了十分精粹的幾何學。最後,由幾何學權威歐幾里德(Euclid)有系統地編纂了《幾何原本》一書,奠定了後世幾何學的基礎。
阿拉伯:數學強、國家就強
埃及、希臘的輝煌文化由於西元638年的戰禍,亞歷山卓城被攻陷,從此陷入黑暗期,直到16世紀中葉文藝復興時代前,數學的研究都處於毫無進展的狀態。但是,當時的阿拉伯商人頻繁地與埃及和希臘商人往來貿易,將文物傳至歐洲各國,同時也與印度往來,將當地物資輸入歐洲各國,因此阿拉伯數學受到印度數學相當大的影響,而且阿拉伯人將埃及、希臘的古老幾何學翻譯成阿拉伯文,致力於傳播至各地,因此留下不少獨創的研究。
在印度發展出與埃及和希臘數學全然不同的獨特數學,其中有以對角線垂直相交的內接四邊形定理聞名的婆羅摩笈多(Brahmagupta, B.C.598∼660左右),他是知名的數學家及天文學家,著有《印度天文學系統》一書,還有婆什迦拉(Bhaskara, B.C.1114左右),是將算術、代數學有系統地組織起來的名數學家。
阿拉伯本身也出現多位數學家,巧妙地把從亞歷山卓城學得的幾何學、三角學運用在測量上,簡化計算程序。阿爾巴塔尼就是其代表人物,還有1038年客死於開羅的海桑(Al-Hazen),他是以關於圓的弦及弧的海桑定理聞名,是《光學》的作者。
在阿拉伯、印度,代數、算術等關於量的計算的研究十分盛行,更勝於幾何學的相關研究,與此相關的著書也不在少數,其中被稱為阿拉伯數學始祖,9世紀的數學家阿爾•花拉子米的《代數書》(Hisab al-jabr wal-muqabala)是最重要的著作,備受後世推崇。阿爾•花拉子米的數學與現今的代數學相似,將該作品從阿拉伯文譯為拉丁文後,就成為代數(Algebra)的語源了。
還有現在所用的數字1、2、3稱為阿拉伯數字,但這其實原本是從印度傳來的數字,印度數學全都經由阿拉伯人之手流傳至歐洲各國,由印度文翻譯成阿拉伯文的數學普及歐洲各國,導致數字名稱變成阿拉伯數字,而非印度數字了。
黑暗時代:數學差、成就更差
數學由上古的巴比倫人、埃及人或印度人創造,而紀元前7世紀後,主要由希臘人發展,誕生了許多有名的大學者,但後來到了中世紀,進入歐洲的黑暗時期(一般認為是從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4世紀文藝復興時代之前),曾盛極一時的數學也完全荒廢,停滯不前,更慘的是,研究數學的人都被當成占卜師或騙子,受到極大的迫害。
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查世丁尼大帝於529年公佈查世丁尼法典,條文當中有條標題為:「取締騙子及數學家」,內容規定「占卜師或運用數學之術者,必須處以最嚴厲之處罰」。
同樣地,在費歐多西亞大帝的的法典中也規定:「禁止任何人求教占卜師或數學家」,由此可以想像當時的人對科學抱持多麼昏庸的看法。
這個時代是羅馬教宗全盛時期,教宗認為:「人類是神創造的,唯有神是宇宙的造物主,是至高無上的,但科學家卻胡亂捏造理論,是違背神意,迷惑人心的不法之徒,罪不可赦。」因此容不下科學,而且此股迫害科學的風潮延續了很久。
在這種背景之下,著名的大學者伽利略(1564∼1642)(發現鐘擺等時性、自由落體法則)等人也受到基督教徒強烈的迫害,其中一位名為卡其尼的主謀公布一封聲明書說:「伽利略是擅立異說,違逆神意的不法之徒,必須即刻燒死。」若是古代未開化的蠻荒時代尚可理解,但這事件卻發生在17世紀,實在令人驚訝。
此外,波蘭的大天文學家哥白尼(1473∼1543)批評自古以來的「地球中心體系說」,完成《天體運行論》,主張「太陽繞著地球運行的說法完全是錯誤的,實際是上地球繞著太陽運行」,因此,當時一直以阿基米德的天動說為絕對真理的人們,對此說法強烈抨擊,認為他危言聳聽、迷惑民心,因此依照神的旨意,應當立即處以極刑。後來哥白尼在異端審問所被拷問,強迫他發誓今後絕對不再主張地動說後,終於獲得暫時的釋放,但據說哥白尼在步出法庭時,仰望天空自言自語道:「地球仍舊是繞著太陽轉」。
當時許多優秀的科學家,陸續被頑固愚昧的基督教徒拷問或是燒死,而且延續了很久。中世紀長期踐踏科學的萌芽、迫害科學家的結果,當然使數學家以及所有學者都消失無蹤,歐洲社會陷入極度衰退的情況,於是後代史學家把歐洲這段時期稱為黑暗時期。
然而另一方面,在中亞的各民族中,陸續出現致力研究古代文化的人,在科學復興方面,留下偉大功績。尤其是7世紀至9世紀左右的阿拉伯民族,他們展開大規模的征戰,陸續征服古文明先進的國家,而他們深感不僅戰爭,還有航海、工業、商業方面,都需要科學知識,所以很流行研究被征服民族的古文化,因此希臘數學以及數學家的事蹟,大多被譯成阿拉伯文。
阿拉伯民族的作為,對現今我們在瞭解古代數學的樣貌上有很大的幫助。後來進入文藝復興時代,長期不見天日的科學突然遇上這種盛況,終於得以為今日的發展奠定根基。
沒數學,日子怎麼過?今日的文明社會,再怎麼愚笨無知的人,也都知道100、1000的計數單位。這全拜幾千、幾萬年以來,人類祖先費盡苦心研究數字之賜,才找出許多計數的方式及寫法。不過在現代仍有一些未開化的民族對於數字毫無概念。在二次大戰前,日本統治台灣時期,在深山的原住民部落裡設有日本人的村辦公室。有事需要請村民到辦公室時,最大的問題是不知該如何向村民約定幾月幾日前來辦理,因為村民根本不知道是哪一天。例如向村民說3天後或是4天後來辦公室,村民不知道3、4怎麼算。於是村辦公室的人想了一個方法。村辦公室的聯絡人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