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衛、醫療健康相關系所、公衛師國家考試,一定要必備的一本書!
各大學公衛相關系所有關健康社會行為學領域的學者們齊力著作。
│當代公共衛生學叢書│
臺灣於2020年完成公共衛生師立法,每年舉行國家考試,科目包含:衛生法規及倫理、生物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行政與管理、環境與職業衛生、與健康社會行為學。本叢書由各領域專家共同撰寫,不管是當成授課教材或學生自習,都是最佳選擇。
│健康社會行為學│
《健康社會行為學》涵蓋本領域重要的核心能力及觀念。先從影響健康的決定因子談起,由個人層面推展至社會層面,建立行為改變理論與相關模式的基本知識。其次,介紹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介入方案之規劃、策略與評價,讓學生在瞭解健康社會行為學之內涵後,還能與健康促進實務做結合。
作者簡介:
陳為堅 國立臺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李玉春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跨專業長期照顧與管理碩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陳保中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郭鐘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陳富莉 現任天主教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術特聘教授
王英偉 慈濟大學醫學系教授
吳文琪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副教授
胡淑貞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科暨研究所教授
張奕涵 美國加州公共衛生部健康社區中心物質與成癮預防部門研究員
張書森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張麗春 長庚科技大學護理系教授;長庚大學護理系合聘教授;基隆長庚醫院眼科副研究員教授
張齡尹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莊媖智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連盈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郭鐘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特聘教授
陳怡樺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陳富莉 天主教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學術特聘教授
陳端容 國立臺灣大學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教授
陸玓玲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
喬 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授
黃暖晴 國立成功大學健康城市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廖容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聶西平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助理教授
魏米秀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章節試閱
第1章 健康與健康行為的心理基礎
學習目標
一、解釋影響健康的心理行為因素
二、從多層次觀點來理解與健康及行為有關的主要心理因素與概念
三、說明如何應用心理因素與理論來瞭解及改變健康行為
引 言
小張在很年輕時就開始吸菸,一開始是國中學長請客,之後就自己買菸。巷裡的店家對未成年人買菸也沒什麼管制,學校的同學們有些也開始吸菸,平時在校園後面那塊空地就是大家吸菸聊天的地方。小張和同學朋友互相敬菸,順便聊上兩句,感覺很自在輕鬆。每當想到家中父母為錢爭吵的事,吸根菸也感覺好像會好一些。學校畢業後他到工地上班,看到同事都邊吸菸邊工作,就會有吸上一根的衝動。尤其遇到同事送上一根菸時,他很難拒絕,覺得拒絕會失禮於人。再加上有工作收入可以買菸了,小張開始持續吸菸,每天一到兩包。小張的收入不穩定,會因為家中日常開銷和小孩補習費擔心;在吸上一口菸後,不到十秒鐘這些煩躁感就消除不少,讓他覺得很難不吸菸。小張偶然看到國民健康署的廣告,說是吸菸會引發癌症,而且二手菸、三手菸會影響家裡小朋友的健康。同時政府開始管制可以吸菸的地點:室內都不能吸菸了,公園也不能吸菸了。最近菸價又調漲,小張開始有戒菸的念頭。同時,他長年吸菸的哥哥,突然在健康檢查時發現有肺癌,他很擔心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於是決定戒菸。剛戒的前幾天,每天都有煩躁感,覺得渾身不舒服,吃了戒菸藥和使用尼古丁貼片後有比較舒服。總算維持幾天不吸菸之後,他對戒菸也越來越有信心,覺得自己這次應該可以戒菸成功吧。
吸菸不但是臺灣,也是全球造成疾病與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上面這則故事顯示吸菸行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成長歷程、人際互動、社會壓力、經濟因素、環境因素,乃至政府限菸政策與菸價等。您有觀察到了哪些呢?本章將說明影響健康的心理行為因素,引導讀者從多層次的觀點,看待個人健康行為如吸菸是如何受到不同層次因素的影響與交互作用。最後,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可以應用這樣的理解與洞察,援引心理行為的概念、理論與模型,在個人、社會與環境不同層次設計引導行為改變的介入,使得群體轉向健康的生活型態。例如,減少吸菸的人或增加戒菸的人,而達到有效促進健康(例如年輕人因此從不吸菸)、預防疾病的發生(例如不吸菸或戒菸後預防了心血管疾病),甚至改善疾病的預後(例如有心臟病的吸菸者在戒菸後減少了心臟病復發的機會)。
第一節 影響健康的心理行為因素
本節解釋影響健康的心理行為因素,先從健康的定義出發瞭解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其次,說明為何心理行為因素是導致疾病的重要原因。最後,介紹健康的多層次決定因素,以及在這個層次架構中,心理行為因素的定位,與其和不同層次之決定因素的關聯性。
一、 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從健康的定義出發
世界衛生組織在1946 年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是身體、精神/心理與社會之完全健康狀態」(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1] 。根據這項定義,健康不只是生理現象而已,它必然包含精神/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健康,也就是說健康的定義中已包含精神/心理與社會的面向。
近年來,精神或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逐漸受到重視,世界衛生組織曾呼籲:「沒有精神/心理健康,就沒有健康可言」(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2] 。換句話說,精神/心理健康被視為整體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正向思考、情緒與健康〉(第5 章)一章將介紹世界衛生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也將介紹「幸福感」(well-being)這個相關概念。
[…]
第1章 健康與健康行為的心理基礎
學習目標
一、解釋影響健康的心理行為因素
二、從多層次觀點來理解與健康及行為有關的主要心理因素與概念
三、說明如何應用心理因素與理論來瞭解及改變健康行為
引 言
小張在很年輕時就開始吸菸,一開始是國中學長請客,之後就自己買菸。巷裡的店家對未成年人買菸也沒什麼管制,學校的同學們有些也開始吸菸,平時在校園後面那塊空地就是大家吸菸聊天的地方。小張和同學朋友互相敬菸,順便聊上兩句,感覺很自在輕鬆。每當想到家中父母為錢爭吵的事,吸根菸也感覺好像會好一些。學校畢業後他到...
作者序
自公共衛生師法通過之後,公共衛生師已成為促進群眾健康的重要專業人員,而健康社會行為學是公共衛生師養成歷程中重要且必要的專業學科之一。健康行為是影響民眾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從健康社會行為學層面去思考影響健康的決定因子,則是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視角來檢視如何促進健康與健康行為,進而提供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策略的指引。本書旨在介紹健康社會行為學之基本概念和理論,探討影響健康行為的個人與社會多層次決定因子、同時應用於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實務的實踐策略。
本書邀請來自各大學公衛相關系所有關健康社會行為學領域的學者們負責重要章節的撰寫,章節內容主要介紹健康行為科學和健康社會學研究中常用的理論與方法,深入剖析健康行為在不同社會環境和結構中的變化;並應用這些理論和方法來形塑健康行為。本書共包含四大篇、二十二章。其中,第一篇是健康的個人決定因子,共六章;第二篇是健康的社會決定因子,共六章;第三篇為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的概念、原理與研究,共五章;第四篇則為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介入方案之規劃、策略與評價內容,共五章。各章內容精闢翔實。
本書旨在提供讀者瞭解健康社會行為學的基本概念、理論與方法,希望藉此書籍能培養準公衛師們擁有深度理解健康行為的宏觀視野。無論背景是公共衛生、醫學、護理、公共衛生或醫學院等相關學科的專業人士、或是對健康社會行為學感興趣的大學生、研究生,本書都可提供有價值的資訊和啟示。
最後,感謝所有為本書作出貢獻的作者和編輯。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大家提供有用的應考資訊和厚植在健康社會行為科學方面的素養,以利未來公共衛生職涯的研究和應用。
主編:郭鐘隆、陳富莉 謹誌
自公共衛生師法通過之後,公共衛生師已成為促進群眾健康的重要專業人員,而健康社會行為學是公共衛生師養成歷程中重要且必要的專業學科之一。健康行為是影響民眾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從健康社會行為學層面去思考影響健康的決定因子,則是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視角來檢視如何促進健康與健康行為,進而提供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策略的指引。本書旨在介紹健康社會行為學之基本概念和理論,探討影響健康行為的個人與社會多層次決定因子、同時應用於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實務的實踐策略。
本書邀請來自各大學公衛相關系所有關健康社會行為學領域的學...
目錄
第一篇 健康的個人決定因子
第1章 健康與健康行為的心理基礎 │張書森、喬芷
第2章 健康與疾病的生物心理基礎 │張書森、張奕涵
第3章 壓力、因應與調適 │連盈如
第4章 醫療諮詢、醫病溝通、實踐醫囑 │王英偉
第5章 正向思考、情緒與健康 │陳怡樺
第6章 健康識能 │王英偉、魏米秀
第二篇 健康的社會決定因子
第7章 衛生政策、文化因素與社會結構對健康信念與行為的影響 │吳文琪、陸玓玲
第8章 社區與家庭對健康信念與行為的影響 │張齡尹、陳端容、陸玓玲
第9章 組織與組織行為對健康信念與行為的影響 │陳端容、陳富莉
第10章 社會支持與社會網絡 │陳端容
第11章 社會階層與健康不平等 │喬芷、莊媖智、吳文琪
第12章 健康傳播與媒體影響 │陳富莉、聶西平
第三篇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概念、原理與研究
第13章 衛生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定義、角色與職責 │胡淑貞、郭鐘隆
第14章 健康促進的理念、發展與宣言 │胡淑貞、黃暖晴
第15章 健康生活型態與生活品質 │陸玓玲
第16章 健康行為改變的理論與模式 │張齡尹、吳文琪、陸玓玲
第17章 社會行為科學研究之應用 │陸玓玲
第四篇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介入方案之規劃、策略與評價
第18章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介入方案的規劃 │張麗春、郭鐘隆、廖容瑜
第19章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介入方案的策略 │郭鐘隆、廖容瑜、張麗春
第20章 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介入方案的評價 │廖容瑜、張麗春、郭鐘隆
第21章 以場域為導向之健康促進 │王英偉
第22章 社會關懷、健康倡議、社會行銷 │陳富莉、聶西平
名詞索引
第一篇 健康的個人決定因子
第1章 健康與健康行為的心理基礎 │張書森、喬芷
第2章 健康與疾病的生物心理基礎 │張書森、張奕涵
第3章 壓力、因應與調適 │連盈如
第4章 醫療諮詢、醫病溝通、實踐醫囑 │王英偉
第5章 正向思考、情緒與健康 │陳怡樺
第6章 健康識能 │王英偉、魏米秀
第二篇 健康的社會決定因子
第7章 衛生政策、文化因素與社會結構對健康信念與行為的影響 │吳文琪、陸玓玲
第8章 社區與家庭對健康信念與行為的影響 │張齡尹、陳端容、陸玓玲
第9章 組織與組織行為對健康信念與行為的影響 │陳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