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大家都知道「仁」是孔子的中心思想,曾子卻說是「忠、恕」,為什麼?
宋人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為什麼?
孔子被學生稱「聖」,但是孔子謂「聖」是能「博施濟眾」,孔子被稱為「聖」的依據是甚麼?
年輕時讀《論語》不求甚解,但對於許多「說法」總是有些疑惑?卻沒有去探求答案。其後,看到相關的《論語》解說,總是覺得沒有說明白,直到九九年春節後突發奇想,採取「歸納法」整理《論語》,才發現其真義,在此願與大家分享。有關歸納法,簡單的說,就是將《論語》中同一字或詞的解說彙整起來,再將所有的解說分析出其意義,也是以《論語》來解釋《論語》的方法。如「仁」的說明彙集有「人、愛人、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克己復禮、能行恭寬信敏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等,再歸納成個人「心理、行為、從政」等三個層面予以說明。
本書期望在讀《論語》前,先建立一個整體的概念,以整體觀念來讀《論語》,才能較為正確的瞭解《論語》,如《論語》所謂仁,可以區分為「個人之仁」及「從政之仁」,都是由「仁心」施展到「仁政」;《論語》中所謂「道」就是行仁之道,即如何謀取百姓福利的仁政。在編排方面以孔子理念為先,次為實踐的順序來編排。本書共分為四篇,第一篇理念,彙集《論語》孔子的理念,第二篇從政,述說孔子從政的理念,第三篇典範,彙集孔子日常生活作為典範的行徑,第四篇天命,彙集孔子的天命觀。每篇前有第一章概說,都用一個圖表來說明本篇的重要意義,如第一篇以三個同心圓來區分仁心、仁德、仁政,期望能讓讀者簡單的抓住本篇的意義。
各篇的重點,第一篇理念分為五章,第二章歸納出「仁」及其相關的仁者、不仁、不仁者;第三章歸納出「仁之德」是忠、恕、孝及恭寬信敏惠等;第四章歸納出「知、勇、賢、德」及孔子所謂「不得而見及未見者」;第五章歸納出「學與禮」,學禮貫穿仁等品德及個人至國家之間。第二篇從政分為第二章從政,歸納孔子對於從政或為政之理念;第三章歸納「君子、士」,瞭解君子是行仁的關鍵人物。第三篇典範,以孔子為中心,第二章歸納出「志學、從政、貧富」等價值觀;第三章以反省、觀察、所惡等歸納出省察觀;第四章由食衣住行、待人等歸納出日常生活。第四篇天命,第二章首先歸納出《論語》中對於天命的天命觀,第三章「孔子之天命」,其次是各方對於孔子的評語,另第四章是歸納出「孔子評人」。由各篇各章之中可以見到,《論語》講究實踐、施行的行仁之道,處處以百姓福祉為依歸。
《論語》中孔子許多理念,在當今都在實踐之中。如孔子回答冉有,「庶」之後要「富之」,再其次是「教之」。大陸人口十三億已是「庶矣」,鄧小平的開放政策,採取了「富之」的策略,而如今應該是要「教之」了。又孔子謂「聞有國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均」,國家施政就是要避免「貧富不均、資源不均」的弊病,也正是大陸當局積極努力的方向。所以大陸雖號稱共產國家,所施行的政策,都是實踐孔子施政「民安」的理念。
本書將《論語》以字、單句為單位的分解、彙整、再歸納,相信可以使孔子思想更讓人容易明白,瞭解《論語》的理念,也就知道儒家的思想源頭,才會知道儒家一系列的發展過程,如孔子講求的是仁之「安」,孟子的善之「四端」、陽明學說的「致良知」等,就是儒家「心性」發展的過程。
最後,本書書名採用「蠡測」,乃鑒於編者學淺,當然有所疏漏、不周之處,敬請諒解,但仍期望內容有助於讀者瞭解孔子學說。
張元星於南投中興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