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物質豐富、資訊充斥、生活步調愈來愈快的時代,您需要修多少人生學分,才足以應付時代變動?到底「心」要如何安住,才能避免焦慮不安呢?
要解決所有問題,得從根源下手,就是要從提昇思想觀念做起。令我們焦慮不安,的主要原因,肇因於對物質世界,對未來無知,甚至對下一秒鐘都無法掌握,所以我們要從了解所處的物質世界,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也就是從「認清現象」開始。
當一個人對物質世界愈來愈了解時,煩惱痛苦就會愈來愈少,就能漸漸脫離現象界的種種束縛。
本書所講的是佛法原理,任何一門學問、學識都要講原理,原理不通,怎麼修都沒有用!台灣學佛人數高達幾百萬人,每天念佛,拜這個、拜那個,但卻效果不彰,問題就出在不了解原理。佛法原理到底是什麼呢?除了「思想觀念的提昇」,還有就是「定力的培養」。所謂「定力」,講的就是專注力,所以佛經告訴我們:「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如果我們打坐、念佛、拜懺,行、住、坐、臥,都能制心一處,雖還不至於解脫,但以世間法角度來講,可說是無往不利了,包括身體不適、病痛等等情況,也都能消融於無形。
《佛乘叩鳴集》系列叢書,目前已出版至第三本。從第一本的突破宿命(因緣果篇)、生活面面觀(生活篇)、鬼神的真相(疑惑篇)、透視生死(臨終關懷篇);到第二本的命運的脈絡(因緣果篇)、成就的不二法門(去習氣修德大篇)、心靈的進化與超越(意識篇)、信什麼?如何信?(信仰篇)、生命的昇華(修持篇);每本都是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說明修行的整個次第,慢慢帶領讀者對於佛法義理的了解,逐步建立起對人生、對修行的整體概念、正確認知。未來將陸續出版,相信大家所面對的種種心理與生理問題,都能在這幾本書裡獲得解答。
作者簡介:
心即法,法即心,一切法皆為此心
若無此心,則無一切法
善性導師為佛乘宗 緣道祖師正式授記之傳法師。1993年赴美弘法、潛修,在歷經十多年的內省以及痛下功夫,終臻世出、世間圓融自在之境界。於1999年應邀返臺宏傳《佛乘大法》。
導師於生活中自然無礙地落實「嚴謹自持,身心清淨」,其提出之六字真言「去習氣、修德大」實為立身處世之圭臬,更為佛子「人成則佛成」之基本道行。
導師於實證中,領受宇宙人生之真相,因而將自身實證之體悟,於書中毫不藏私的明示。其不拘泥名相論說,直解佛法要義,不僅為現代佛教注入源源活水,更令聽聞者見地提昇,轉化生命內涵與層次。
章節試閱
上班族的修行時間有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脫離相的束縛,由相入體呢?
佛乘宗的目標是體相一如、時空統一,但要達到體相一如的聖境界很困難。怎麼樣由相入體呢?在修行過程中要「融相入性」,你所接觸到的每一個對象,都有佛性,都要看作是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境界是無形無相的,所以這時候念頭要轉。
所謂「一念轉,自業轉」,要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是 大自在王佛。包括所有的物質體,甚至是你看不到的紅外線、聽不到的高分貝聲音等非物質體,還有數字0到9,也都看成 大自在王佛。融相入性是個開始,要一步步做得很紮實,日常生活要從這裡下手。
修行一定要打坐嗎?
末法眾生尤其需要。所有的修行法,包括打坐,都是在修「定」。假設不打坐,你拿什麼來修「定」呢?修行人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重要,一定要把握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否則這一生要成就很困難!有百分之八、九十的學員,時間分配不均,即使再忙,每天挪出四小時都有可能,只看你會不會分配而已。
打坐時,如何區別幻境與實相呢?
《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只要你動了意識的都叫「幻相」,在意識心範圍內的都叫幻相;證本心以後的都叫「實相」。幻相不只是在打坐時產生,任何行、住、坐、臥都會產生;但不管什麼時候產生,只要是動了意識,不論是表面意識、潛在意識、深層意識或最深層意識都叫幻相。幻相出來只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就是「打掉」它!
末法時期,念佛是往生淨土的重要法門,請問年長者在這方面應如何下功夫呢?
年長的學員因為年齡大了,所以在打坐、練禪功方面會比較困難,甚至有時候身體不舒服時,要念九字禪、念佛號都還有困難;但總是要勉強自己,最起碼要不停地念佛。因為末法時期,念佛是往生淨土最重要的大法,所以佛乘宗這麼高層次的法,仍然有念佛法門,就是這個道理。
末法時期的眾生,我不客氣的說,要當下開悟、解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起一千多年前唐朝、宋朝的人來說,要困難非常多;所以念佛是個很重要的法門,要多多念佛。我們都曉得,念佛要具備兩個條件,就有機會到任何淨土去。
第一個條件,「不能以少善根福德因緣而往生彼國」,也就是你的福德因緣一定要夠,否則就不可能去淨土,即使是阿彌陀佛淨土、藥師佛淨土、大自在王佛淨土或釋迦牟尼佛淨土等等,都是一樣的。
第二個條件,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淨念相繼,若一日、若三日、若五日、若七日……」這是指你念佛的清淨程度。把妄念集中到最後那一念,這一念也是佛號,其他任何念頭都不能起,而且每天都要周而復始的念,直到臨終,尤其臨終那一刻最重要。
我們提過,臨終時的「四大分離」太痛苦了,那時候你可能沒辦法念佛,你可能忘了念佛,這也就是需要助念的原因。我們成立助念團,只要是講堂的學員提出申請,我們都會協助助念。所謂助念,就是提醒往生者要念佛,不要忘了專注;不能專注的人,是沒辦法到淨土去的。
學佛的人第一要務就是學習「專注」,世間法也是如此,世間法上不能專心的人是不可能成就的!成就愈高的人一定是愈專心的人,雖然在科學上可能還沒有做過這樣的檢驗,但用佛法來檢驗,比科學還來得準確。
我以前跟過幾位長官,他們都很有成就,到我學佛以後才發現,他們的成就都是來自於他們的「專心」。台灣第一位農學博士徐慶鐘先生,以前當過內政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我跟隨他的時候,並不覺得他有多麼了不起,因為他有些常識不如我,起碼中國歷史的部分不如我。但是我學佛以後,回顧那一段時間,我才發現其實他非常的了不起,不是因為學問或農學,而是他非常的「專心」。
他對台灣農業專心到什麼程度呢?有一次他開完會準備回家,卻不記得家裡的電話號碼,結果主辦單位打電話給我,問說:「徐副院長家的電話是幾號?」因為當時我不在台北,就回答說:「你問他便曉得了!」對方竟回答:「副院長不知道啊!」你看,他是可以專心到這個程度的。
所以學佛修行要從這裡下功夫,即使你不是個佛教徒,但是你做每件事都能很專心,那就是禪宗所講的當下。當下,是什麼意思呢?最簡單的意思就是專心。你喝茶的時候就專心喝茶,不要一邊喝茶,一邊左顧右盼,還認為我一心可以二用、三用,那就不是「專心」,所以學佛要從這裡下功夫,念佛更是如此。
佛乘宗的無上禪功和一般氣功有何不同呢?
我們的無上禪功是一門人體生命科學,和一般的氣功不同,動作簡單,每式乍看之下好像不連貫,但內在的生理層次,從「無明」開始排列,那是個排列組合。
所謂的「十二因緣」,簡單來講,就是從「一念無明」到成為「人」;禪功就是讓你往回走,回到一念無明,然後破無明而進入法性,進入生命本質的境界。當然,這要配合心法作導引才能回得去,所以說「靠禪功可以解脫」,就是這個道理。
一個想要解脫的人,不下苦功怎麼行呢?除非是菩薩再來,但即使是菩薩再來,也還有「隔陰之迷」啊。像 釋迦牟尼佛來人間,都還要在雪山修行十二年,你們看 佛陀在雪山所下的十二年功夫,看看 密勒日巴尊者所下的功夫,就曉得所有的成就者,都是下苦功而成就的,沒有例外。
練動禪時,動作慢慢的由動入靜,身體也慢慢的不想動了。請問怎麼判斷是「身定」或「氣定」?如果是「氣定」的話,是不是也一定會「身定」呢?
氣定不一定身定,這是兩回事情。身定比較容易理解,就是你打坐時,這個身體會不想動;或者你拜懺,身體會不想動,拜一段時間以後就會這樣;或者你練動禪一段時間以後,會不想動。甚至有的人在看電視的時候也會不想動,那是另外一種身定,那是更「深」的哦,那個我就不太瞭解了,應該叫做「怠惰定」吧!
身定比較簡單,比如說拜懺、動禪、打坐、念佛,這個身體就會定在某一個動作上,不想走動,不想幹什麼,人也不太會活動,那屬於身定的部分。身定是最簡單的,但不是所有人都會經過身定。不要錯以為別人身定了,那我開始練,應該也可以身定,其實那是一種心理暗示。
身定是可以跳躍、可以直接超越,而進入氣定的。氣定表達的是什麼呢?氣的穩定性。氣有無量層次,且每一個層次都可以進入氣定的範圍,也就是氣的穩定。理論上,大的層次、小的層次不一定,但大的層次他一定會進入一個穩定性,經過一段時間,比如說是一天,或者三天,或是一個禮拜,每個人都不一樣。有些人非常快,有些人就很慢,有些經過一年、兩年、三年都有可能的。穩定下來以後,他再進步,進步到另一個氣的層次。
氣定和身定沒有絕對關係,但是氣定、身定和「心定」都產生關聯。也就是說,你會產生身定和氣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的見地逐漸在提昇或退步,都會產生這個狀況。所以,你身定或氣定,不是一定進步哦,因為氣的品質有很多層次,氣的品質、層次完全決定在見地的高下。所以見地越高,你氣定的層次就越高;見地越低,氣定的層次就越低。身定也是如此,身定的層次也是決定在見地的高低;但並不是說我見地高,我就一定會身定,不是的!
所以為什麼我再三向各位報告,一定要在見地方面多下功夫,因為修行過程裡,沒有一件事情是可以離開見地的。只要你見地夠,見地層次高,那麼你身定的層次就高,你氣定的層次就高,這兩個往上推升,推到最後就是「心定」。
心定到最高的層次,就會進入所謂「心空」的層次。同樣身定也是,身定就會進入所謂「身空」的層次。記得曾為各位畫過一個圖,理論上是這個樣子,但是其實變化無窮。我們也上過身心變化的課,各位應該還有印象,關於身心變化,每個人都不一樣,複雜!非常複雜!不是完全按照這個程序在變化,但理論上是這樣的。為什麼說有些人不一定照這個程序呢?因為每個人歷劫累世的因緣都不一樣,所以這中間的變化很大。
有時候身定裡面就有很多層次。身定再進入身空,身空又有很多層次,可以有三個層次,也可以講它有三十個層次,也可以講有三百個層次,這就是身心變化很難理解的原因。所以這個變化由身定進入身空,端看你的身定到什麼層次,而你進入的身空大約就是那個層次,這兩者有關聯。身空以後會進入氣定,氣定隨著層次提昇再進步,而進入氣空。氣空接下來就進入心定,也是和層次有關。
你也可以從身定一下進入氣空,也可以完全沒有身定、身空,而直接進入心空。禪宗行者就是這樣子,他們沒有前面這些過程;其實也不是沒有這些過程,而是在歷劫累世已經變化過了。所以,在這一世一下子就進入心空,心空以後所有問題就都解決了。記得我們講過「心空及第歸」,這大概就是身心變化的整個過程。
你想瞭解這裡面的層次非常的困難,這就是為什麼從書本上你找不到的原因,因為這裡面每一個人的因緣錯綜複雜,變化太大了。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儘量想辦法提昇自己的見地。
全身氣脈要通暢到什麼樣的程度,才能開始通百竅呢?
通百脈和通百竅沒有絕對關係。通百竅最主要的重點在哪裡?在心法,通百脈也是在心法。隨著悟的層次、悟的深度及悟的廣度不同,你悟的東西,所產生的效果也會不同。
什麼是「悟」呢?悟叫體悟,體悟就是要身體力行才能悟,沒有力行就不會悟。我們看禪宗很多大德好像都沒有身體力行,但他為什麼可以悟呢?那是因為他歷劫累世就曾經身體力行過了;所以,所謂的體悟就牽涉到力行。你沒有去做,怎麼能體悟呢?你永遠都不能體悟啊!我會著急,也就急在這裡,就算說破了嘴,你們不去做,我也沒辦法呀!
我們講的已經非常白話了,就是行為、語言要配合你的意識來決定一切。你的意識領導你的行為、語言;你的意識到哪裡,你的行為、言語也要做到哪裡。在修行過程裡面,你會有一些調整、改變,就是因為你的意識層次到哪裡,你的行為、語言就會跳出來配合。
思想觀念的提昇叫理悟。當你的思想觀念沒有辦法到那裡,怎麼辦呢?行為、語言先來配合,這個叫事修,由事修來帶動,讓你的思想觀念提高。如果你兩個都不做,會變成怎麼樣?那真的是有夠「定」了!你行為不做、語言也不講,然後意識也不提昇,現代人打死不修行的「定力」真是高啊!
所以,你想要通哪個東西呢?你再想破頭都不能通,每天非常用功也不能通。你想要通,行為、語言、意識三方面就都要配合。在座有少數幾位,有通竅的苗頭,私下曾和我印證過;但他們為什麼一直都不能真正通呢?我發現他們這三方面沒有配合到啊,身、語、意都沒有配合也會通,那不是沒有天理了嗎?如果每天都在家裡睡大頭覺也能通,那就不必要修啦!
我講過「吃虧」就是占便宜!想開百竅,就得吃最多虧。講個最簡單的道理,譬如說我吃最多虧,就通了百竅;你都不吃虧,那就是完全不通竅。這是個不變的道理,也是個法則。你們要吃虧時,還會盤算個老半天,咦!這個虧我能不能吃?都還要精打細算!這就是《紅樓夢》講的機關用盡,到底誰吃虧呢?真正吃虧的是那個不肯吃虧的人啊,所以你們要想清楚,要怎麼樣在「吃虧」裡面成就。簡單講,你只有在「吃虧」裡面才能成就,不可能在「占便宜」中成就,天下沒有這種事。
開脈與開竅有何不同呢?
竅是所有氣脈的源頭,重要的竅門大概有三十六個之多,其他中的、小的竅門,全身大概也有幾百個。
當年我在美國下功夫修行,才進入第二個禮拜,全身就不停的開竅。那時候終於瞭解到,我們以前在中醫所看到的銅人像,標示了很多的穴道、氣脈等,當對應自己的開竅時,才恍然大悟那些標記是怎麼來的。那就是很多人在修行時,當他開了氣脈或開了竅,將這些紀錄下來,而且是將好幾人的紀錄蒐集在一起的。
為什麼會這樣講呢?我的記憶力算是不錯的,但是在開竅時,有時一次開兩個,有時候開三個,有時候開十個,有時候一下就開三十幾個、五十幾個不等,根本來不及記;除非有一種尖端科技,可以和我的腦結合,然後把它紀錄下來,否則很難完全正確的記載下來。所以,我才講說這些標記是經過不曉得多少人的實證,尤其是經過這樣的紀錄方式,那些銅人像的標記起碼有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錯誤,這也就在所難免了。
當竅門開的時候,就彷彿百川最後匯歸於大海般,而且當你逐步開竅,開了十二個大竅以後,就會以生理來決定你的心理了,也就是說你的生理會反過來幫助你的心理;換言之,你不需要把三十六個大竅全部打開,只要開了十二個大竅,你的般若智慧就開始展現。
我們學員裡大概有三、五個是天生就已有竅門開的,但是非常怪異,越是這種人,越是不用功!所以,我看現在開竅的人都沒有再來上課了,很奇怪,不曉得為什麼?因緣嘛!反正,學佛有個好處,最後沒有答案的都歸諸於「因緣」,所以我們也就覺得理所當然,彷彿一切就是這個樣子。
即使你把全身的氣脈打通,也未必會開得一個竅;同樣的,你開了一個竅,也未必會把你全身氣脈打通。雖然這彼此之間有相當的關聯性,但這裡要特別說明的是:「氣脈」和生理產生絕對的關係,但只是大部分的關係,不是全部的關係,所以,開氣脈在生理上佔比較重要的位階。而「竅」則和心理有關,是屬於心法與見地的部分,但佛乘宗是生理、心理一起進行的,和禪宗不一樣。
一般而言,禪宗行者在他開悟時,假設他也走我們的路,他當下就開竅了;另外,我們也可以理解到,竅和見地產生的絕對關係。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經驗,當你和一個人講話,講了半天他始終聽不懂、也講不通時,你會說這個人就是「不開竅」!因為他沒得悟,也悟不出什麼東西來,所以講了半天他就是聽不懂,這個就是竅和見地產生絕對關係。假設你在心法方面是比較弱的,你開竅的機會就比較少,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因為,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
再則,因為有歷劫累世因緣的關係,譬如我剛才講說,我們學員裡有三、五個天生就開竅;而開竅的人在某一種心理狀態,已經達到平衡的階段,所以他很容易一打坐就進入狀況,因為每個人開的竅門不一樣,所以他進入狀況的時間長短也不同。有些人只是三、四十分鐘,有些人可能一小時,可能兩小時,可能四小時、八小時,每個人不等。
通常竅門開得越好,越能入定,甚至竅門開到十二個大竅門以上,他就很容易進入「空」;但氣脈開的人要進入「空」就很難,通常只能進入「定」,氣脈開得越好,越容易入定。但是不要以為這絕對沒有關係,只要你越容易入定,假設有一天你有所悟,見地上有所突破,你很快就可以進入空,也同時開竅了。所以,這兩者彼此間雖然沒有絕對關係,但是有連帶關鍵,這裡面的關鍵就在心理因素,也就是心法部分、見地部分、思想觀念部分的提昇,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如此殷切地,期盼大家儘早將見地提昇到菩薩的位階。
所謂見地,不是單只有「意」,見地一定包含身、語、意三者,且缺一不可;缺一就不是見地了。「地」是位階、是層次、是境界,就是正確的思想觀念,亦即包括宇宙觀、生命觀、人生觀,是這三種正確觀念的位階、境界及層次,所以這裡面亦是缺一不可。
其實,人是可以很快提昇到菩薩位階的。假設你在一分鐘、三分鐘、五分鐘進入到那個位階,就不要讓它再掉下來,你的思想觀念能停留在這個位階上,簡單講你就是個菩薩,就這麼簡單。我們看佛教歷史上這麼多古德,為什麼有些人一下就開悟呢?那就是他很快地讓自己的見地一下子就到達那個位階,而且維持在那裡,不再下來,所以就這樣開悟了。
你可以發現學佛修行的美妙之處,和世間法完全兩樣。世間法上,無論你到什麼了位階都會再下來,即使當了總統會下來,當了行政院長也會下來,很有錢也會下來,沒有一樣不會下來的!甚至你是個美人,你是西施,現在西施何在啊?你是楊貴妃,楊貴妃何在啊?所有歷史上偉大的人物,甚至包括現在的,有一天他都會下台。但是,你當了菩薩可以永遠不必下台,同樣的,你當了佛也可永遠不必下台!所以,就看你到底有沒有這個意願,此意願就是願力,也就是在這一生中成就菩薩道業的願力,為了達成此願力,最快的方法,就是趕快把你的見地,把你的身、語、意提昇到那個位階。
在修行過程中,總是會受到好能量和壞能量的影響,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思想觀念決定一切。碰到不好的能量,身體就會感覺不舒服,這是凡夫才會有這種感覺;一個聖境界的人,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佛乘宗法要序」說,菩薩行處住處,皆是淨土。只要證入自性,不管到哪裡都是淨土。所以,你會覺得這能量不好,會感到不舒服,就顯示出你是個凡夫。
那要怎麼轉換呢?融相入性、體相一如的觀念要進去。濁氣也有佛性,既然它也有佛性,怎麼會傷害你,怎麼會對你不好呢?那是因為你的思想觀念錯誤,所以碰到它的時候,就先跟它對立了。人就是這樣,哪有濁氣、不濁氣的呢?那叫差別相、差別心。聖境界看到的都是一合相,都是清淨的,因為他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思想觀念要做大幅度的提昇。
禪宗行者的思想觀念就是一下子跳躍,就解脫了。否則做事扭扭捏捏,修行進兩步、退八步,不知修到何時!所謂下決心,就是斷然把它切斷(斷識流),那個叫大魄力;下大決心,一下就成就了,這才叫做大丈夫。這和一個人長什麼樣子,是男是女、是高是矮沒有任何關係,修行殊勝之處,就在這裡。
在修行過程中,有人可能會用神通或能用,來衡量修行的層次,這樣的評斷恰當嗎?
不管什麼神通、什麼能用,假設是以此來衡量修行的層次,那絕對是錯誤的。因為真正的「智用神通」,眾生是沒有辦法衡量的;眾生能勉強衡量或認知的,只是「識用神通」,而且對識用神通的認知,僅在於神奇、不可思議而已。因此,以此為標準是很大的錯誤。至於你會覺得神奇或者不可思議,實際上那只是你有限的知識經驗所不能理解的。但是,有一樣東西是可以理解的,那就是你的「自性」,所以不要被這些意識作用所瞞騙。
像宮、殿、廟之類的民間信仰,甚至氣功教室、道場,很多人是以神通來作衡量的;接觸這些一段時間以後,他也會發現那是有問題的,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到我們佛堂來的原因。因為他發現一般所謂的識用神通,不管是依通或什麼通,都會帶給你一些副作用及更多的困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佛堂到現在為止,最起碼有三十個所謂有神通的人來修學,他們的目的是什麼呢?只是想去掉以前那些困擾而已。因為不管是靈通或什麼通,反而使他們的生活過得更不理想,煩惱痛苦更多!假設是真正的神通,試問是你們可以認知,可以衡量的嗎?你們也沒有辦法啊。
我曾跟各位提到過 緣道宗師以前的行儀。有一次我們與 宗師一起吃便當, 宗師一邊翹著二郎腿、一邊吃飯,後來兩隻腳還擺在桌子上,我第一次跟祂吃便當是這樣子的。我看了差點昏倒,因為那是我當初還不能理解的聖境界。
我上課時也曾提到過一位易學大師魯實先先生。他雖然不是聖境界,但在某些地方已經突破人的想法了。據說,有一次上課可能上太久,那天他穿著灰色長袍,步出教室,袍子撩起來就對著牆壁尿尿,但是最奇怪的是什麼呢?他的學生無論男女,沒有一個人認為他這樣的做法奇怪或者不對;以我們的認知,應該會認為這樣是不對的。為什麼不對?為什麼牆角不能尿尿,廁所才能尿尿呢?他學生為什麼都不覺得奇怪呢?因為學生對他的崇敬,已經到了認為他做什麼事都是對的,以尊師重道而言,這是不簡單的,因為大部分人都是在自己的認知範圍裡,來認定對方是怎麼樣的。
所以,不管是識用神通也好,非識用神通也好,其實所有認定都是你個人的問題而已,你的因緣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當然世間法上沒有一件是真正正確的,假如真有正確的事,只有一件,那就是成佛。假設你能成佛,你就走對了路;假設你一直沒有成佛,不管你走什麼路,都是偏離實相的。
請問「因、緣、果」的關係,與「法爾如是」有什麼差別呢?
以相而言,我們把「法爾如是」拆開來講,可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講「相」,最差、最低的層次就是「相」,相講的就是因、緣、果;這個層次之所以最低,因為它是假相。有關假相、妄相,《金剛經》不是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嗎?這句就是在講這個假相,假相只是這樣子而已;所以這個也是「法爾如是」,它本來就是這樣子存在的。
第二講「體」,體本來就存在。體,嚴格講你不需要去修的,到了佛的境界是「無修、無學、無證」的。到了最高境界,不需要修、不需要學、不需要證,什麼都不需要,它本來就存在,這就叫「法爾如是」。
第三講「體相一如」,光是這個體或相,嚴格講都不完美、不圓滿,唯有「體相一如」,這個才圓滿。而且「體相一如」要在「時空統一」的條件下存在,這整個就叫「實相」,或者叫「真相」。
眾生所有的煩惱痛苦,都是因為活在假相裡,假相才會有煩惱痛苦;假設你能跳脫到「體」的境界,就沒有這個假相及煩惱痛苦的問題了。到了「體」的境界,也一定可以進入體相一如、時空統一的境界,就證入、進入了真相,進入真相就沒有煩惱痛苦的問題。理論上不會有痛苦了,煩惱可能還會有;但菩薩的煩惱和眾生的煩惱是完全不一樣的。
譬如一個初證初地菩薩的聖者,祂的煩惱不會超過一秒鐘的;煩惱一起來馬上就不見,就像冰被太陽一照就消融掉,所以對祂來講,也沒有煩惱痛苦的問題。只要在真相裡就可以這個樣子,這個真相、實相才是真正所謂的「法爾如是」。
很多人認為學佛就應該吃素,否則就沒有慈悲心,遇到這種情形應該如何回應比較好呢?
若有人堅持要吃素,你可以引用「牛肉麵」公案,若真的不行就「默擯」,不要與人對立。你也可以請問他:「在佛教歷史上,有哪一個人是僅靠吃素而證道的呢?」沒有人是僅靠吃素而證道的,因為「吃素」只是一種慈悲「相」而已。
印度當時吃素吃得非常嚴謹,包括「三奪食」奶、蛋、蜂蜜都不能吃。 世尊當年有沒有喝「羊奶」呢?當年祂化緣,化到什麼就吃什麼,完全沒有分別心,若有分別心,那怎麼能修得起來呢?但是,如果有學員吃素習慣了,你也不用馬上把它打破,否則他可能無法接受。吃素也無所謂,但並不表示吃素就可以證道;證道只有一條路,就是心清淨,別無他法。
上班族的修行時間有限,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脫離相的束縛,由相入體呢?
佛乘宗的目標是體相一如、時空統一,但要達到體相一如的聖境界很困難。怎麼樣由相入體呢?在修行過程中要「融相入性」,你所接觸到的每一個對象,都有佛性,都要看作是佛性、本體。因為佛性、本體境界是無形無相的,所以這時候念頭要轉。
所謂「一念轉,自業轉」,要把每一個眾生都當作是 大自在王佛。包括所有的物質體,甚至是你看不到的紅外線、聽不到的高分貝聲音等非物質體,還有數字0到9,也都看成 大自在王佛。融相入性是個開始,要一步步做得很紮實,...
作者序
【編者的話】
展開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是一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書名為《佛乘叩鳴集》。它是佛乘宗善性導師多年來弘法過程中,面對學員和不同場合社會大眾提出的疑惑,所作的開示紀錄。《禮記》有云:「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今將問答語錄編纂成冊,假其名以問世。
明師無論問者諸根利鈍,均隨所應度,期令眾生遍發歡喜,願行菩提。因此編者自當儘可能保留話語原貌,未敢贅飾,用能彰顯叩鳴之際,觀機示教的善巧方便與歸元無二之宗趣。眾生疑問容或支離,然釋者所答必然指向究竟。讀者於此契入,舉凡行住坐臥、六識所及的生活煩惱瑣事,進至對生命真相、宇宙全貌的認知,將可事半功倍,豁然疏朗。
又內容雖屬問答形式,但因考慮讀者需求各有因緣,故將每一問答配一題號,並作篇章分類以利查索;另在重點語彙名詞處稍加註解,以便解讀酣暢;針對若干不同題號中的相互可參照內涵,亦作出參閱連結提示,俾便讀者舉一反三,心領神會。每冊書後均按筆畫順序臚列關鍵名詞索引,工器雖微,若能按圖索驥亦稱可觀。
佛法博大精微,經典浩瀚,且譯筆多簡約古直,末法眾生常歎難窺堂奧。今善性導師慈悲為念,以最平易近人的淺白話語,開導眾生了知佛法,引導學子進入信、解之門;至若登堂入室、取精用弘,則端賴修習者的行深與證入。故叩鳴實無小大之分,廣釋群疑亦僅開啟聽聞者的「自性」罷了。君不見惠能大師所言:「諸佛妙義,非關文字」,德山舉棒,臨濟一喝,莫非如是。祈與有緣讀者共勉。
【編者的話】
展開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是一系列叢書中的一本,書名為《佛乘叩鳴集》。它是佛乘宗善性導師多年來弘法過程中,面對學員和不同場合社會大眾提出的疑惑,所作的開示紀錄。《禮記》有云:「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今將問答語錄編纂成冊,假其名以問世。
明師無論問者諸根利鈍,均隨所應度,期令眾生遍發歡喜,願行菩提。因此編者自當儘可能保留話語原貌,未敢贅飾,用能彰顯叩鳴之際,觀機示教的善巧方便與歸元無二之宗趣。眾生疑問容或支離,然釋者所答必然指向究竟。讀者於此契入,舉凡行...
目錄
著者簡介
編者的話
思想觀念決定一切(理路篇)
1.佛性/自性 ─ 認識生命的源頭
2.因緣/超越因緣 ─ 跳脫世間法的限制
3.融相入性 ─ 妥協 和協 終臻圓滿
4.業力/業障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5.看破現象 ─ 夢幻泡影 豈當真
6.捨離 ─ 吃虧越多 成就越快
實踐檢驗真理(事修篇)
1.靜禪/打坐 ─ 超越意識的極限
2.九字禪/念佛 ─ 唯獨無念才是真念佛
3.動禪/無上禪功 ─ 鬆慢柔空 得自在
4.禮佛拜懺 ─ 澈底的懺悔 完全的謙卑
跳脫意識作用(感應/相應篇)
1.感應 ─ 相逢 自是有因緣
2.相應 ─ 終於找到 本來的「我」
3.能量 ─ 當「我」越小 能量越大
4.神通 ─ 智用隨緣任運 識用則丟
超越身心靈(身心一如篇)
1.葷素食 ─ 心淨無葷素 一切唯心造
2.善根發相 ─ 種子 遇緣則發
3.身心變化 ─ 多變的人生 不變的本體
4.氣脈 ─ 痛則不通 通則不痛
5.法震/魔考 ─ 心魔 都是自找的
索引
著者簡介
編者的話
思想觀念決定一切(理路篇)
1.佛性/自性 ─ 認識生命的源頭
2.因緣/超越因緣 ─ 跳脫世間法的限制
3.融相入性 ─ 妥協 和協 終臻圓滿
4.業力/業障 ─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5.看破現象 ─ 夢幻泡影 豈當真
6.捨離 ─ 吃虧越多 成就越快
實踐檢驗真理(事修篇)
1.靜禪/打坐 ─ 超越意識的極限
2.九字禪/念佛 ─ 唯獨無念才是真念佛
3.動禪/無上禪功 ─ 鬆慢柔空 得自在
4.禮佛拜懺 ─ 澈底的懺悔 完全的謙卑
跳脫意識作用(感應/相應篇)
1.感應 ─ 相逢 自是有因緣
2.相應 ─ 終於找到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