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是整個佛法的精華,而《心經》又是所有般若波羅蜜多的精華,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很多佛教徒日常念誦《心經》,如果在念誦的時候不明白它的意思,那就只有念誦的功德,而沒有其他的價值,如此則多多少少有些遺憾;倘若能在念誦的同時,也能懂得它的內在義涵,則會更加別具意義。
前言分六:1.版本的差別;2.何謂『般若波羅蜜多』;3.般若的分類;4. 般若波羅蜜多為什麼那麼重要;5.證悟般若波羅蜜多的方法;6.佛經的分類。
正論分三:
1.緣起,在很多佛經前面,都是這樣的程序,這就像會議記錄一樣,誰說的、什麼時候說的、在什麼地點、聽眾有哪些,都記載得一絲不苟。
2.正文,這個部分側重詮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們把所有的物質都分解到心的本性如來藏,這已經是路的盡頭,再往下就沒有可走的路了,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雖然通過觀察,知道萬事萬物都不存在,但它卻還是會在我們的眼前出現;“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即色空雙運,在色法或者現象之外,不存在空性;除了空性以外,也沒有其他的色法或者現象。空性就是現象,現象就是空性。
3.末義,這一部分是屬於“開許教”的範圍,這部分也是唐玄奘譯本中所沒有的,佛陀為了後人便於理解,而開許後來的結集者增加的部分。
結語:《心經》有不同層次的解釋,本書根據大家的需要與熟知的範圍,將部分內容與現代物理相結合進行了字面的講解,同時也順帶講一點《心經》的修法。
作者簡介:
慈誠羅珠
一九六二年出生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一九六九年在當地小學學習漢語文,一九八四年於藏區之佛法重鎮——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出家。並依止當代最偉大的心靈導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潛心深入經藏,刻苦學習。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精通顯宗五部大論及密宗之續部,獲得堪布學位。
二十年來於學院中擔任教學重任,培育出為數眾多的僧才。九十年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臺灣等地弘法。近年來,更深入各藏區宣導戒殺放生、護生救生、素食、環保的理念,同時講授基礎佛學正見,深化信教群眾對佛法的認知。同時,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又積極於藏區建立圖書館,創辦學校,邀請五省藏區專家學者,歷時五年,編纂漢藏英新詞辭典,負責主編工作。目前已出版《漢藏英常用新詞語圖解詞典》和《漢藏英常用新詞語詞典》。
近十多年,更深入研究西方科學、哲學、……,期以更貼近現代人的方式弘揚佛教文化。
於馬不停蹄的弘法之餘,仍勤寫不輟,目前出版品中,藏文著作有:北京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堪布慈誠羅珠全集》四大本;中文著作計有:《輪迴的故事》(臺灣橡樹林出版)、《解開藏傳佛教的神奇密碼》、《佛教——迷信or智信?!》、《揭開藏傳佛教的神秘面紗》、《不可不知的真相——四法印》、《當心經遇上量子物理》(臺灣喇榮文化事業出版社出版)、《慧燈之光》系列叢書。
章節試閱
色即是空
1、總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雖然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背,有些人常把它掛在嘴上,也有人把它作為座右銘。除了佛學以外,甚至有些物理學的書籍、哲學的論著當中,也時常會引用這句話。當然,他們不是在解釋這句話,而是將其作為一種類似比喻的佐證而已。儘管這句話已經被傳頌得家喻戶曉,但真正了解這四句話的人卻如鳳毛麟角,更遑論證悟其義。
這段話的藏漢版本,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內容上,都是非常精確、非常貼近的。它的意思是,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沒有什麼色法,除了色法以外也沒有什麼空性。
《心經》當中最關鍵的核心就是這個,下面我稍微詳細地介紹這段文字的內容。
這段話被稱為 “四合空性”。這四句話中的每一句話,表示一種空性。“合”字,也就是組合、結合、合併的意思。“四合空性”,就表示四種空性組合起來,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空性,這就是“四合空性觀”。
2、何謂色蘊
要理解上述四句話,首先應當知道什麼是“色”,這是很重要的。但由於篇幅有限,此處只能簡單地作個介紹。如果想知道其中的細節,就要去看小乘的《俱舍論》,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
這兩部論典的主要內容,是講物質、精神,以及除了物質精神以外客觀存在的——我們無法看見、不能觸及的東西。兩部論典以十分精確的描述,將這些內容分析得非常透徹,對所有的物質、精神等等,都做了很詳細的分類。作為學佛的人,就是應該從《大乘阿毗達摩經》,或《大乘阿毗達摩集論》開始學。我們不能單憑一句空性,就妄想一蹴而就地解決所有問題。雖然一切萬法都離不開空性,但從凡夫的角度,或者從名言諦來說,每個物質都有自己的本質和特點,所以還是要學習這方面的知識。
簡而言之,“色即是空”裡面的“色”字,會在《俱舍論》中的兩個地方出現:第一個,是出現在五蘊的分類當中;第二個,是出現在十二處或十八界的分類當中。而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則是對所有事物的分類方法。兩個地方的“色”字所代表的涵義,是有所區別的。
比如說,十二處或十八界當中所說的“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物質形狀及顏色等等。這裡所說的眼睛,既包括人的肉眼,也包括天人的天眼等等。此處“色”字所指的範圍就比較狹窄,其他像耳朵聽到的聲音,鼻子聞到的氣味,舌頭嘗到的味道,身體接觸的感覺等等,都不包含於該範疇之內。
五蘊當中所說的“色”,則有十幾種分類:
首先,是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的有些概念與現代醫學所講的差不多。比如說,現代醫學認為,我們的眼睛裡面有瞳孔、晶狀體、視網膜等等之類的特殊組織結構;耳朵也是由外耳的鼓膜、中耳的錐骨、鐙骨和鑽骨以及內耳的神經纖維等等所組成,這些在佛教裡面就被稱為眼根、耳根等等。佛教也認為,因為眼睛裡有了這些特殊的組織結構,所以才能看到各種東西,而身體的其他部分,比如手、腳等等卻沒有這些組織,所以就不能看到這些現象。其他耳、鼻、舌、身等感官,也可依此類推。
其次,是五根所感受的對境。如眼睛所看到的紅、黃等顏色,長、方等形狀;耳朵所聽到的悅耳、嘈雜的聲音;鼻子所聞到的香、臭等氣味;舌頭所嘗到的甜、苦等味道;身體所感受的粗糙、柔軟的物體等等,以上五境,與前面所說的五根,就形成了五對色法,佛教稱之為“十色”。
另外,大乘佛教認為,有一種非常細微的色法,是只有我們的意識才能感覺到,其他任何器官都無法領略的,但它也屬於物質。這個概念,與現代物理學所說的“場”比較接近。
所謂的“場”,也可以是“能量”、“波”等等,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眼、耳、鼻、舌、身所不能直接感受的東西。雖然通過儀器可以測量,但即使通過電子顯微鏡,也看不到它的顏色、形狀等等,因而也屬於《大乘阿毗達摩》裡面所講的看不見的色法。
還有一種色法,是通過修行所看到的現象。比如說,通過長期修不淨觀、白骨觀,最後就能直接將所有人的身體看成骷髏等等。在那個時候,人的骨頭真的是看得到的啊!這不是心裡觀想的,而是眼睛真真切切地看到的;另外還有一些修法,是將整個世界都觀想成紅色的、黃色的等等,通過修持以後,世界在這些修行者眼裡就真的成了紅色或者黃色;在有些氣脈明點的修法當中,修行人會看到一些有顏色、有形狀的特殊物質;包括有些小乘修行人在禪定當中,也可以把眼前的物質看成水,並且可以在這樣的“水”中游泳;可以把牆看成虛空,然後穿牆而過;也可以把虛空看成地面,然後坐在虛空當中,或者把所有的物質變成風、變成火等等,雖然這些境界不符合常人所看到的事實,但他們所見到的就是這樣。這些有悖於常規的現象,也屬於色法的範疇。
此處所說的“色”,是指五蘊當中的第一個——色蘊。
一言以蔽之,所謂的“色”,就是具有質礙或可以變化的任何一個東西。哪怕是極不起眼的一根針尖或另外某個物質,都稱為色法。
堅硬的物質手可以觸摸、可以打擊,因而屬於色法;聲波可以振動耳鼓膜,因而也屬於色法;另外很多看不見的東西,也可以障礙其他物質,不管它本身是粗是細、是強是弱,統統都稱為色法。色法的特徵,就是這樣界定的。如果詳細分類,則可分為上述十一種。
我們現在所說的光粒子(佛教很早以前,就已經把光稱為是粒子了)、電磁波、真空當中的能量——零點能,全部都包含在色蘊當中。因為它們是可以相互干涉、相互起作用的,所以都稱為色法。
色法的概念就簡單講到這裡,這樣講只是為了讓大家大概地知道一些色法的概念,否則就會把色法的內涵搞混,不知道什麼是“色”。總而言之,色法不僅僅是肉眼所見的粗大物質,即使看不見的東西,也可以稱為色法。
色即是空
1、總說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雖然這句話很多人都會背,有些人常把它掛在嘴上,也有人把它作為座右銘。除了佛學以外,甚至有些物理學的書籍、哲學的論著當中,也時常會引用這句話。當然,他們不是在解釋這句話,而是將其作為一種類似比喻的佐證而已。儘管這句話已經被傳頌得家喻戶曉,但真正了解這四句話的人卻如鳳毛麟角,更遑論證悟其義。
這段話的藏漢版本,無論是在文字上,還是內容上,都是非常精確、非常貼近的。它的意思是,色法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色法,除了空性以外沒有什麼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