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迴線上,來去東客庄,真的是又來又去,又去又來,來來去去。從十九歲開始一損到現在,數不清的次數,這條連繫著台北都會區與花蓮縱谷間的交通線,包括了公路、鐵路、航空和只通航八年的客貨輪,都是要翻山越海,行行復行行。這個北花之間,陸、海、空的連接,陰晴雨嵐下的北台灣大山大海,我的整個生命與之間緊緊相繫。
百年來桃竹苗客庄與後山花蓮客庄,在來來往往之間,一直上演著令人動容的故事,多少人間情義,多少客庄人文的追尋與實現,在村莊、在路途中交織。日領時期大量桃竹苗客庄人,翻山渡海移墾花蓮,雖然為了生存與發展的機會,但也為這個狹而長的縱谷,帶來豐富的客庄人文。在花蓮港以南的縱谷平原,在較低而翠巒起伏的東海岸山脈(對門山)與近在咫尺、高聳入雲、終年青翠、冬日仰首即見山頂皚白雲的中央大山(西邊山)間,溪流從高山上帶來壤土與沖積草原,漸次墾殖形成的客庄,與逐漸凝聚的客庄人文,終年迴盪在大山大海之間的客庄情義,在在都令人感動。
第二次移民的客屬人成為「來花祖一世」,其第二、三代子孫因求學、就業,數可觀的又回到前山,成為第三次移民,雖是回到父祖原居地,但心靈上並未回到原鄉客庄,而是仍視花蓮後山生長地為故鄉,與阿公阿爸輩當年「轉山前敬阿公婆」,在心情上有著相當的差異,但是出生成長地就像鮭魚的腦部記憶一樣,不管到了那裡,永遠都是魂牽夢縈。時空之間,其中交織著多少後山夢與前山夢,而不同的理夢與客庄人文夢,也在匆匆來往的北花航線上,大山大海間的蘇花公路與北迴鐵路上、和當年的花蓮客貨輪上,交織著,迴盪著。
十九歲前從未離開過這個中央大山與海岸山脈之間的狹長縱谷,孩提時代在縱谷的溪畔放牛,在夏日的庭園裡捕螢、聽大人們唱山歌,冬日在一片油菜花田追蝶逐鴨,在牛背上看層層疊疊的山巒,無窮無盡,彷彿縱谷、溪流、大山、藍天等四樣就是全世界了。
雖然小學、初中、高中時的課業成績都很不錯,但是那些黨嘯時代的制式教科書只給了我「狹隘知識」和文字工具,並沒有多少「智慧」、「邏輯」與「創造」,我的最豐富最有用的教科書就是這片縱谷和縱谷裡面的一切。若要說我有一點文筆,全是這片天寬地闊的田園人家、點點客庄和豐厚醇美的客庄好人情所賜。
孩提時代沒有毛線衣、也沒有鞋子穿,物質空乏的年代反而讓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去獲得更真實、更情味的生活。田園、山溪、大圳,街坊、學校、廟宇、戲院。來自桃竹苗的「來花祖一世」們在些相會,共同建立了片片莊園,哺育了第二、三代,而他們的子女們快樂的在家園、客庄裡,成長和學習。
各類的篇章中,我都常習以一種又理性又感性的文字來敘述東西,一則因為我的感情算是豐富,在寫社會與文化論述時,都會帶有相當成份的傷感主義(sentimentalism);在寫抒情與記事時,又帶有理性的實證主義(realism)思維,因為我是做科技的人,科學實證的訓練,讓我對任何人事物都用邏輯(logic)、理性主義(rationalism)和批判主義(criticism)去思考。
近年來,很多朋友感嘆他們的子女都不會作文寫東西了,叫子女去補作文,好像不會英數就要補英數一樣,教師們也相當感嘆一代比一代更不會寫東西,寫的更沒有東西。每年基測考下來,除了少數考生言之有物,很多同學言詞貧乏,言之空洞無味。我都明白告訴他們,補習班怎可能為你生活、補情感、補體驗呢!學習的過程絕對不能抽離真實的生活而高空進行,子女要真實貼切的親身去生活,才會有心靈體認,才有東西好寫,否則怎麼補作文都是空的,不如拿補習的時間和金錢實在的跟父母家長一起去生活,例如,參與家裡、宗族的所有事務,包括婚喪喜慶、社區活動,開店的要子女顧店,耕作,一方面生活的智慧有了,一方面作文的骨骼(內容)與血肉(感情)都有了,再者,孩童、青少年的歲月沒有留白,豈不一舉三的、四得?
我常會想到一位西班牙Catalunya自治區名詩人,也是一位著名的觀念論者、、文化論者、政論者,名叫霍安.瑪拉嘉(Joan Maragall I Gorina,1860~1911年),一句名詩句曰:卻往芎蒼天堂飛去,須得立基我鄉土十分顯且基本的觀念是,沒有立足的土地可以曲膝待勢,如何有一個支撐的力量,又如何能一躍而起、跳騰飛奔起來?
宋帝國時代的詩人楊萬里有詩句曰:
萬里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處,堂堂溪水出前村。
東、西方的兩位名詩,時間、空間各異,心境、看法卻何其神似!
花東縱谷北段的客庄,特別是舊名「馬里勿」()的鳳林鎮,是花東縱谷的最大客庄,百餘年來發生在那裡故事與人情,堪稱所有縱谷裡各大小客庄的代表。沖積扇原、開田墾地、鑿圳築壩、建庄建廟、練曲設學,來自桃竹苗各姓氏人家將原居地「山前」的生活技藝、人文內容,移植來花,持續的往返於前後山之間,更參酌了在地環境特色,可以說,經過了百餘年,在時空的流變中,縱谷山海特色的客庄人文,靜悄悄而很自然的出現了。
有人問到底「客家文化」是甚麼,其實答案很單純,「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生活內容及生活思想而已,客家文化當然就是客家族群的生活方式、內容與思考了。北、東客庄人的生活經驗與記憶。我常常想,要是有很多人將在台灣各地客庄的生活經驗及客庄情感都寫出來,一定有很多相通或共同的地方,台灣「客家文化」的輪廓就浮現出來了,我們愈勤快的寫,它浮現得愈清晰。
本書旨在做這樣的一個書寫,以筆者孩提生活近20年的鳳林,以及頻繁往返於北台客庄與東台客庄之間40餘年的親身感受、點點滴滴,寫真成敘事散文共34篇,將之集結一書,期盼能與廣大的讀者一起分享筆者對北台灣包括花東縱谷、北桃竹苗客庄這片山海大地的情感,而你只要一出台北的水泥叢林,向東、向南,用「心思」去看這片情天、有情地,你便會與筆者有相同的感受。
黃永達 于台北筧尾蟾蜍山東麓寓居 2008年初冬
本出版口經本會九十七年客家優良出版品補助申請案件第二次審查會議審查通過。本會為宣揚客家文化,每年辦理兩次客家優良出版品補助,以鼓勵更多客家優良創作出版。因此只要是經合法登可申請補助的出版品包括平面、有聲、影像及網際網路出版品。本會特邀請專家學者組成審查小組,就出版主題的特殊性、迫切性及啟發性、內容架構是否嚴謹、對客家學術文化之影響、永續成長貢獻及開拓程度等進行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