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近年來,網路、報章雜誌、市面上各式各樣養生保健的相關文章書籍以及保健食品五花八門,一再顯示國人對於健康長壽的渴求欲望越來越強烈。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以及對於疾病的深入了解,國民平均壽命已逼近80歲,俗話說:「人生70才開始」,所以如何永保青春,無病痛之憂,活得更健康的方法,成了現代人迫切需求的一環,而養生保健的追求風潮也是千百年來,永遠不退流行的熱門話題。
究竟什麼叫做「養生」呢?養生又叫「攝生」、「道生」,就是自我身體保養的意思。它所涵蓋的範圍相當的廣泛,且流派眾多,方法更是五花八門,養生的流派包括有靜神、動形、固精、吞唾、調氣、食養、藥餌、針灸推拿等等,但最終所期望達到的目的都是一樣的─能夠預防疾病,使得身心健康而延年益壽。
現代人對於養生之道都非常重視,文明病常見如肩頸痠痛、眼睛疲勞、筋骨痠痛等,大多透過簡單的自我按摩方式以改善或紓解症狀的不適,兼可疏通經絡,氣血流暢,滋養五臟六腑,但其實在2000多年前老祖先們早已提出豐富多元的養生方法。
在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內經》強調人們應該配合季節變換而有不同的四季養生法,以及老子的《道德經》及莊子〈養生主〉提及的長生之道,都被認為是當時養生哲學概念的闡發;而在西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治國之餘更喜好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漢武帝內傳》中相傳西王母教導的養生法即有「鳴天鼓」與「飲玉漿」兩種傳統道家修煉方式。東漢名醫華佗則是模仿動物的活動,編創五禽戲,首度將單一的養生動作連串起來成為一套功法,開啟養生方法的另一片天地。
時序推移到戰亂頻仍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局面多變,使得飽讀詩書的士人開始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連帶著發展出眾多養身養性的方式以及許多位著名的養生家。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在《養生論》中提出「養生」可以分為養形與養神兩方面;此時期道家的重要人物葛洪,於《抱朴子》中最早提及「叩齒」、「彈耳」、「熨目」等按摩保健的方法;隨後,有山中宰相之稱的陶弘景,於其著作《養性延命錄》中在葛洪的理論基礎上,增加「梳髮拔髮」、「摩面摩身」、「嚥津」等養生法。到了大唐盛世,安平富庶的生活使得各方面學說研究都有長足的進展,傳說120歲高齡的藥王孫思邈,其養生長壽之道一直是後代感到好奇與模仿學習的重點,他在著作《千金要方》中有專門篇章,詳細敘述養性、按摩、調氣等延年益壽的方法,並列出「十莫」與「十二少」提醒大眾注意日常起居生活習慣。而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也是一位平日力行養生之道的著名文學家,在養生方面著作豐富,計有《養生偈》、《養生說》與《養生雜記》等,書中談及按摩眼部、面部、耳部及丹田的功效,更提醒眾人定時排清大小便也是長壽的不二法門。
明代冷謙所撰的《修齡要旨》,首度將16個效果不錯又簡單的養生動作編成歌訣,編寫於書中〈長生一十六字訣篇〉,之後經由清代汪昂略加修改,《醫方集解.勿藥元詮》中〈養生要法篇〉即是目前大眾最耳熟能詳的「養生16宜」版本,內容為「髮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抵顎,齒宜數叩,津宜數嚥,濁宜常呼,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穀道宜常撮,肢節宜常搖,足心宜常擦,皮膚宜常乾沐浴,大小便宜閉口勿言。」這16個養生方法多屬於推拿導引之類的動作,每一個動作都是歷代著名醫家或養生家經過幾千年的經驗與嘗試流傳下來的妙法。
時至今日,「養生16宜」無疑是日常保健方式中最簡易也最為人知曉的方法,甚至有人將16個動作編成琅琅上口的口訣,「養生16宜口訣操」:「第一梳頭髮,第二擦臉頰,第三眼睛轉圈圈,第四鳴天鼓,第五叩牙齒,第六舌頭抵上顎;第七吞口水,第八吐濁氣,第九暖打背中心,第十顧胸前,十一摸肚子,十二四肢要常搖;十三提肛門,十四擦腳底,十五全身來乾洗,十六大小不開口,延年益壽保安康。」
本書所要介紹的是最廣為大家所流傳的「養生16宜」,其中多屬於導引推拿的日常生活實踐。其內容為「髮宜多梳,面宜多擦,目宜常運,耳宜常彈,舌宜抵顎,齒宜數叩,津宜數嚥,濁宜常呵,背宜常暖,胸宜常護,腹宜常摩,穀道宜常撮,肢節宜常搖,足心宜常擦,皮膚宜常乾沐浴,大小便宜閉口勿言。」運用「調氣」、「導引」、「嚥津」、「按摩」等方法,藉由通過深呼吸、調整氣息,使得人體內部的氣血順暢的循環流通;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α波和腦內啡的釋放。當我們凡事都能夠正面思考時β腦內啡就會釋放,β腦內啡與提高記憶力、擁有樂觀開朗的心情,能夠發揮良好的創造力和耐力息息相關;當腦內啡分泌出來時,腦波就會呈現α波。依照中醫理論觀點,書中逐項解釋其論點及其作用方式,以利於在日常生活中可自行實踐,只要熟記這16個方法,利用等公車、排隊等等的時候都可以操作養生保健法,將使短暫的零碎時間昇華,成為永保青春亮麗健康的資本,健康長壽將不再只是文人墨客筆下虛無飄渺的傳說!
後記
寫《養生16宜》這本書的動機緣起於,個人在國內教授中西醫師如何使用中醫藥和針灸來幫助病人時,常會看到那些孜孜不倦、專心上課的醫師們,總有著疲憊的身軀和臉色。不禁思考,假若這些醫師有更健康的身體,應該可以幫助更多的人,於是時常在課堂中提及養生健體的方法,希望透過這些方法,幫助他們強健體魄,進而讓這些醫師也能幫助他們的病患輕鬆在家自我養生。想不到這些方法教授後,竟在課堂上獲得廣大的迴響。
社會的進步,帶來更多的文明病,如眼睛乾澀退化、肩頸痠痛、壓力性便祕、腹瀉等等。所以,可以發現到國人平均壽命雖然已逼近80歲,但活得健康,無病無憂,永保青春仍是現代人最想追求的目標。在許多國內外健康養生的演講場合中也可以發現到,民眾對於養生知識還是那麼殷殷期盼、求知若渴。
所以,為了將這些養生法,透過較完整且有系統的方式呈現給國人,個人在教學之餘,經常請教一些百歲人瑞的中醫師,更在教學與臨床中不斷探索印證,也蒐集國內外醫學文章與資料來補充佐證,才完成《養生16宜》這本書。 當然,這本書的完成,亦仰賴許多醫師之力,尤其是劉映汝醫師,本書的企畫統籌,文稿的整理與校對都出自她的手,還有吳亭萱醫師、吳晨瑋醫師、邱玉婷醫師、陳美樺醫師、陳敬智醫師、鄒曉玲醫師等,都在資料蒐集與整理上,給了我極大的協助。在此,致上我的感謝。
最後,希望這本書可以給予民眾正確而有效率的養生方法。這些養生方法不需要很大的空間,也不用繁雜的步驟,更不必耗費很多時間,隨時隨地都可操作。國人如果可以按照本書指示,每天選擇一兩種按摩與食療方法,長期以往,必能達到養生健體,身心健康,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