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1
一本與眾不同的爸爸經 暢銷作家 吳若權
「我是當了爸爸以後,才學會做爸爸的。」
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金句,讓很多男人既安慰、又慚愧。是啊,從小到大,沒人教你如何為人父母,都要靠自己生兒育女的過程中學習。如果在教養時有任何做錯的地方,無需過度苛責自己;而為什麼多數現代父母面對子女的時候,還是會有些自責或愧疚,甚至遺憾時光不能重來,讓我可以好好對待你?
再重新回頭想一遍這句話:「我是當了爸爸以後,才學會做爸爸的。」果真如此嗎?其實,並不盡然。當我們年紀還小的時候,就從爸媽對待我們的方式,耳濡目染地學習教養的方式。換句話說,當時你的父母如何對待你,你也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子女。有些動作我們很喜歡,長大後不知不覺套用在自己對小孩的教養上;有些方式我們很厭惡,發誓絕對不要跟爸媽一樣,幸運的話,做到了。也會有不幸的時候,那些曾經令我們深惡痛絕的教養,如遺傳般不可避免地重複發生在下一代身上。
其中幸與不幸的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自省與學習。自省,可以幫助我們覺察。知道哪些好的對待方式可以沿襲下去;哪些錯誤不該重蹈覆轍。學習,讓我們可以透過經驗的分享、書籍的閱讀、有聲書的聆聽、講座會的討論,知道哪些教養方式是放諸四海皆準,哪些規範只適合某些家庭或小孩。
坊間教養的書籍很多,李四端先生的大作《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是很獨特的一本。內容收錄他自我成長的背景,爸媽如何對待他、他如何對待自己的子女,以及他最近幾年來主持公視節目「爸媽囧很大」中,數以百計的大量真實個案的現身說法,讓《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這本書讀來生動感人,很有啟發。不僅是對爸媽重新省思自己的教養態度很有正面幫助,也很適合子女閱讀而有很多共鳴,當然更適合親子共讀,可以達到更順暢的雙向溝通。
李四端先生過去給人的印象,是非常資深的專業新聞主播。這幾年擴展了他的領域,投身富邦文教基金會擔任執行長,同時也主持公視節目「爸媽囧很大」。因為見面的場合不同,我有時要跟著大家尊稱他「執行長」,有時要親切地喊他「端哥」。但是,直到讀完《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這本書的書稿,我才有機會更進一步了解他的私密成長過程,以及溫馨的家庭趣事。
他的父親是大學教授,跟很多傳統父親一樣,教養子女很嚴格、會處罰,但也有親善和藹的一面;不同的是他的父親還主持編纂過九年國教第一套健教課本,對子女的性教育雖沒有高談闊論,卻用一個很妙的方式,讓他青春期的好奇心在一夜之間成熟長大。(恕我賣個關子,詳情請見本書內文。)
多年專業新聞主播的養成訓練,讓李四端先生談起親子教養話題時,保持一貫的中立與客觀,不會把自己家的教養方式說得很神奇,也不會說哪一套觀念一定行不通,他將自身豐富的經驗娓娓道來,讓讀者在吸收很多實用觀念之餘,還可以保持自我的判斷與覺察。
難能可貴的是,在《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這本書中,李四端先生還非常難得地分享他們賢伉儷和子女之間的互動,包括孩子的個性不同、學才藝的狀況、透過臉書溝通、零用金等,讓好奇的讀者可以進一步感受李四端先生親切的一面。
讀完《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這本書,讓我發現這真的是一本與眾不同的爸爸經,也終於明白:為什麼每次在公視「爸媽囧很大」的錄影現場時,都會看到主持人李四端先生認真嚴謹的態度,以及輕鬆幽默的風格。
因為他站在「父母席」、「子女席」中間主持節目,最能喚起他內在既是人子、也是人父的雙重角色,他做好專業的媒體工作以顯耀父母,也謹守分際成為子女的榜樣。就像每個男孩會成長為男人,每個兒子有機會當上父親,只要在過程中充分地愛與被愛,都會有一種內在的使命感,以及尚未泯滅的天真,因此才能展現真正成熟的智慧與魅力。
推薦序2
揭開端哥神秘的面紗 親子專家 吳娟瑜
有一天,我走在新生南路一段的廊簷,這是我每天必經的路線,約莫晚上八、九點吧!路人行人漸稀,我也如同往常地行走,突然一個熟悉的聲音傳到耳裡……。
走在我前面一步路這麼近的父女正在邊走邊聊,從他們肢體互動的距離和分享事情的語調,感覺得到是一對關係不錯的父女,我仔細一瞧,這不就是經常在攝影棚才能見得到的主持人李四端先生嗎?在我打過招呼後,端哥(就讓我跟著大伙兒如此稱呼他,比較親切吧!)立刻把我介紹給他的女兒,端哥笑瞇瞇地說:「這是親子教育專家吳老師!」在短短幾句話的寒暄中,我認識了一位禮貌、謙虛又很有個性的大學女生。
過去端哥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傳統父親的形象,他可能是有點距離的、威嚴的、難以溝通的,彷如當年他的父親(大學教授)和他的關係,絕對是關愛子女,卻不擅長表達內心的情感。
然而這一次偶然的相遇,卻讓我見識到端哥原來也有溫柔、熱情和努力的這個面向。就像在這本《孩子想的跟你不一樣》書裡,端哥一一細數現代家庭父母最常碰到的困擾,例如:孩子不溝通、魚干族、網路上癮、延畢、啃老族、未婚同居、性教育怎麼教等。端哥提出了他中肯而實用的建議,更重要的是,他改變了過去比較低調的形象,開始樂於向讀者吐露身為一個現代爸爸,他是多麼努力想和子女走得近,可是卻難免自責做得還不夠好。例如:當他的女兒表示要見「網友」,或參加「同人誌」活動時,讓他不免心中一驚,他擔心著女兒是不是「同志」哩!(其實「同人誌」並非「同志」啊!)現代父母不都是想表現開明卻又不免顧慮重重嗎?例如:有一回,他們全家到夏威夷度假,想來一趟親密的親子之旅,不料在游泳池邊,為了要不要戴泳帽游泳,端哥和兒子大吵一架。幸好一個多小時後,兒子歸隊了,當時是黃昏時刻,他們父子並肩坐在可以眺望夕陽的長椅上,端哥說了一段非常令人感動的話語。
這段過程還影響到端哥的個人生涯哩!他說:「從那一天開始,家人,尤其是每天都在成長變化的孩子,他們的存在和重要性,逐漸取代了事業在我心中的位置,往日忙碌的名利追逐,終於放慢下來了。」多麼不容易呀!多少父母不都是在類似的衝突中看到了改變的契機。
本書更吸引的內容,還有端哥的成長背景,原來他是父母偏愛的獨子,他三個姊姊讓他在家裡享有「四個媽媽」的關照,他的少年時代也有過偷偷抽菸、看色情書刊、被媽媽狠狠K一頓、大學聯考落榜、拿掃帚柄當麥克風、幻想上台發表演說……等等這些讀者閱讀之餘必然莞爾一笑或倍感親切的過程。
如今,掀開了端哥的神祕面紗,這讓我更加佩服他,原來天下父母心,大家都有過和孩子拉鋸的過程;原來身為公眾人物,他勇於揭露自己成長的故事,這反而讓端哥在專業主持人的形象之外,多了個「好爸爸代表」的新形象。
推薦序3
從才子到慈父 富邦基金會執行董事 陳藹玲
認識四端快30年了。除了一段我剛為人母、手忙腳亂的時間沒有經常聯繫之外,幾乎都和他有密切共事的機會。從起初在台視工作,到後來一起在基金會關心服務青少年,我親眼見證他的巨大轉變。
作為衝鋒陷陣的記者和獨當一面的主播時,四端是一個才華洋溢但非常「跋扈」的人,身為學妹和後進,和他一起主播當時創新製作和播報方式的「台視新聞夜線」、「台視新聞世界報導」,是我人生到那時最大的挑戰,和最大的學習。因為人力吃緊,一天趕一個專題是常事,還要常常拿著他給我的、只寫了幾個字甚至是空白的稿頭、對著廣大觀眾即時演講。還有一次颱風來,四端臨時決定出外景,只留我一個人在棚內播報。每一回三十分鐘的節目下線,雖然在強冷的攝影棚,我腋下的汗總是溼透了外套。當然,講究高度專業的四端,也沒有少給自己壓力。從採訪前的準備、撰稿剪接時對文字畫面的要求,以及編輯台上的迅速確實精準,任何時刻他都在挑戰自己:可不可以做得更好?優異的成績大家有目共睹!
但想像這樣的態度放在孩子身上,或如此上完一天班的老爸回到家,會是怎樣的狀況?
我一點不訝異,當有一天四端告訴我,教育孩子是他最大的功課。因為,對所有人都是一樣啊!
雖然職場上可以呼風喚雨,但養育孩子絕對需要更多不同的功夫。事業的成功,代表在家裡得有更多的折衝平衡。時間分配、態度、溝通技巧、夫妻角色的互補,再再需要另一套完善的執行計畫和思考。完美主義?在教養上是行不通的啊!
這些年來,漸漸的,我從四端身上發現了一股完全不同的特質,聰明幽默正義依舊,多了更多溫暖、寬容和智慧。 但最重要的,還有真誠的努力,無條件的愛!
主持「爸媽冏很大」節目一定有不少幫忙,看看別家的小孩如何、發現其他父母頭更大,互相切磋鼓勵。本書提到的家庭生活、學業未來、交友人際、感情和性教育方面,都可以看到四端給我們非常實際且周延的分享,相信能幫助所有父母選擇更適合的方式和孩子互動。
推薦序4
聆聽孩子在說什麼 爸媽囧很大製作人 薛聖棻
《爸媽冏很大》從二○○九年在公視開始製播,之後連續三年入圍金鐘獎。這段期間,李四端先生從專業的新聞主播,在訪談過數千個家庭之後,他終於願意提筆整理以自我心路歷程出發,以自省而醒人的方式,破天荒的敘述自己的成長與親子關係。於是,當他拿著打樣在我面前出現時,用不同以往柔軟的聲調和親切的笑容,告訴我這本書的初衷與目的,對身為製作人的我而言,此時的感動猶勝於來自廣大觀眾的肯定。
很多為人父母都會發現,跟自己孩子溝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父母明明是一番好意,但是這番好意,孩子卻接收不到,甚至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反應,令父母氣結。親子間的溝通一直存在著「多說了不該說的」,或是「少說了必須說的」。我們常常主觀的以為這些血脈相連的對方,都會懂而且應該懂。於是這些相當主觀的「應該」,很自然的成為親子間的屏障。尤其以四端先生成長而言,父權氣氛下任何的獎勵都像是更進一層的敦促,遑論好好談、好好說、好好溝通。
在職場上,常說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這一點在親子關係上也一樣適用。我們一旦長大、成家立業、當了父母,多數人就忘了曾經有的「童年」,開始用以前我們身為小孩時最厭惡的權威方式,來對待孩子、要求孩子;也一再複製「這是為你好」這一類的話,來表示我們的關心和督促,其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掌控心態」。我們在責罵、處罰孩子之前,難道就不能先要求自己耐住性子、克制住情緒,先聆聽孩子說清楚講明白嗎?本書和四端先生主持的「爸媽冏很大」一樣,提醒父母們與孩子溝通的唯一取徑就是先學會聆聽孩子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