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位日本+台灣的頂尖專業人士 創意思考+突破困境的實踐分享
一本大腦的使用說明書 人人都能身體力行的方法
石志傑(華創車電技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 總經理).胡至宜(PPAPER, AANGEL, PPAPER BUSINESS雜誌 發行人).陳珊妮(音樂人).彭傑(友善文創 漫畫家).劉振祥(攝影師).戴立忍(金馬獎最佳導演).龔大中(奧美廣告創意總監)
佐藤可士和(SAMURAI創意工作室負責人 藝術指導).鈴木敏夫(吉卜力工作室 電影製片).植村比呂志(SEGA家庭娛樂研究開發部 遊戲開發部長).羽生善治(棋士).木村秋則(農夫).新浪剛史(Lawson董事長兼CEO)
「創意,並不是坐在辦公室時冒出來的。通常是在移動的路程中、睡覺前或洗澡時,也就是獨處時想到。」──佐藤可士和(藝術指導/SAMURAI創意工作室負責人)
「看來像自我否定,但坦白說,其中也牽涉到『運氣』。大多數人認為設計這回事都靠一瞬間的靈光一現,事實上必須事先做好萬全準備,才能迎接不知何時降臨的機會……」
──奧山清行(工業設計師/Ken Okuyama Design負責人)
「該如何活化大腦,才會輕鬆出現創意?」
「即使截稿日期逼近,卻還是無法將想法好好歸納,想出好點子。」
這是每位工作者常常面臨且苦惱的問題。
日本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以腦科學的角度,深入剖析日本七十位身處各行各業的頂尖專業人士,以歸納整理出這本如同「大腦使用說明書」的實用書籍,以期引導讀者發掘出擅用、激發自己大腦潛在能力的關鍵方法。
此外,本書為NHK高收視率節目「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第一百集紀念特別節目的內容集結。透過專業者直言不諱的工作經驗及觀點分享,也將帶給讀者豐富的啟發性,引動無限的創意想法。
【本書特色】
.特別邀請台灣8位頂尖創意人,提供他們激發靈感和克服壓力的具體方法
.本書為NHK高收視率節目「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第一百集紀念特別節目的內容集結。節目主持人/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從最新的腦科學角度來解讀日本頂尖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及生活態度,歸納出一套人人都能立刻身體力行的「大腦活用法」。
作者簡介:
茂木健一郎
1962年出生於東京。理學博士、腦科學家。現任Sony電腦科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東京工業大學研究所客座教授。致力研究「感質」(Qualia),挑戰解開腦與心之謎的腦科學家。2006年起和女主播住吉美紀共同主持「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經由採訪實例和訪談,從腦科學角度分析佐藤可士和、宮崎駿、隈研吾等成功人士的致勝之道。
NHK「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製作小組
徹底剖析一流專家「工作」各面相,打造出紀實節目「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自2006年1月播放後,截至2010年8月已製作超過140集。
譯者簡介:
葉韋利 Lica Yeh
1974年生,水瓶座。慣於跳躍式思考的隱性左撇子。現為專職譯者,享受文字cosplay的敲鍵盤生活,樂在其中。譯者葉韋利工作筆記http://licawork.blogspot.com/
章節試閱
前言
在時代變遷下,愈來愈多人對未來感到不安,社會大眾對於該如何善用自己的大腦也跟著興致濃厚了起來。
很遺憾,老天爺並未為我們準備大腦「使用說明書」,學校裡也沒有任何科目教我們如何運用大腦。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大腦呢?也難怪大家都渴求著「答案」。
腦科學雖然日新月異,可惜截至目前尚未發展到能寫出一部完備的大腦使用說明書。然而,現階段還是可以掌握到幾個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若先針對大腦了解這些內容,至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或許能作為參考。
重點是,一旦了解大腦的潛力,即使面對不容易看清的未來,也能採取積極的態度。人生過程中如何妥善因應各種不確定,是大腦最大的課題之一。例如,因為擔憂未來而無法致力於手邊工作的人,光是知道自己的大腦具備克服不確定性焦慮的神奇功能,應該就會變得樂觀許多。
從我接下NHK綜合台的節目「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至今已三年多,期間有機會與超過一百位專業人士詳談過。在來賓達到一百位時,錄製了第一百集特別節目「向專家學習!大腦活用法特別節目」,回顧以往播送內容中從專業人士身上學習的大腦活用法。
我平常在研究所或大學裡都和學生們埋頭進行大腦的相關研究,另一方面在攝影棚內的時間則可以聽到各界專業人士的實際體驗。經由最先進的腦科學和專業人士們的人生故事加成下,打造出這樣一個精彩的節目,深深打動處於這個不安時代的人心。
本書除了第一百集紀念特別節目的內容外,我和節目工作人員也針對節目來賓的處事方法及生活型態,挑選出一般讀者也能當參考的「合理腦」案例,以腦科學觀點加以解說。
因此,本書可說融合腦科學最新的見解,與專家們珍貴的見證而成,就像是活化大腦的指導手冊,我相信一定能當作多數人在這個時代中奮鬥的參考。更重要的是,多數專業人士們都見證,在逆境中更要抱持「沒有根據的自信」,才有機會讓自己有更大的成長。我認為這對讀者來說,也是一大福音吧。
在日本,許多人都對未來感到不確定,「專業人士的工作風格」這個節目的宗旨正是做為一處「安全基地」(Secure Base),讓觀眾在面對難解的未來時,能抱持更樂觀的態度。希望這本書能成為廣大讀者心靈的支柱,幫助各位更積極面對生活。
本書出版過程中,承蒙NHK出版的內藤篤先生、高井健太郎先生、小林玉樹先生,以及寫實派作家伴田薰鼎力相助,僅在此表達由衷感謝。
二○○九年三月,於感覺春天腳步近了的東京 茂木健一郎
第1章 靈感的真諦——向專家學習創意思考法
感覺阻絕
保有產生創意的場所
分析一百位專業人士工作狀況的結果,大多數人當自己大腦中進行創意會議時,都很有經驗地深知在什麼情況下能達到最有效的結果。有一點特別值得重視的,就是好幾位專業人士都保有自己產生創意的「場所」。
「創意,並不是坐在辦公室時冒出來的。通常是在移動的路程中、睡覺前或洗澡時,也就是獨處時想到。」
佐藤可士和 藝術指導(SAMURAI創意工作室負責人)
佐藤可士和,這位當紅的藝術總監,作品從商品包裝、形象商標、海報、CD封套、到手機內容平台,甚至還包括幼稚園的設計。那個讓他陸續推出前所未見嶄新設計的工作場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寬敞無比,而且井然有序。不過,他設計基礎的「創意」卻不是在那間有格調的辦公室裡產生的,而是在「移動路程中」或是「洗澡時」。再看看其他兩位的說法。
「我每次在開完國際會議的回程飛機上,習慣都要喝杯『血腥瑪莉』。原先自己一直抱持的既定想法,通常在這個時候我會在瞬間改變,例如會想起昨天碰到的那個人曾說了這樣的意見。對我來說,這段時間最能將各種想法融會貫通(Mixing)。」
小池康博 科學家(慶應義塾大學理工學院物理資訊工學系教授)
「我們生產產品(清涼飲料)的創意,或許在一般人生活之中比較容易出現。比方說,走在街上,或是在放著音樂的小酒館、唱片行、運動用品店等,最初的契機都來自日常生活。我經常是一個人搭著計程車時,腦子裡一不小心就冒出點子,要說獲得靈感的情境,移動的路程中反而比在工作時來得多。」
佐藤章 產品企劃部長(Kirin Beverage.採訪當時)
以塑膠光纖技術獨步全球的科學家小池康博,表示結束國際會議後在回程的飛機上,是最好的創意醞釀場所。小池先生使用的「Mixing」這個字,其中的含意正是當置身於理想空間內,在腦中成立「意願×經驗」的算式。
此外,開發出多項熱門產品的佐藤章,也提出許多點子都是在「計程車」的移動空間中想到的。「洗澡時」、移動的「飛機」、「計程車」——這些「場所」的共通點,就是本節標題所提的「感覺阻絕」。嚴格說起來,是一種「接近感覺阻絕的狀態」。
如果問我,尋思創意時是不是只要大量輸入有趣的資訊,就能刺激大腦活性。答案是否定的。因為若不斷從外界輸入各類訊息,大腦光要一項項處理就精疲力竭,根本沒有餘力進行創意會議。
相反地,如果讓大腦處於在沒有接收訊息的狀況,就會開始感覺匱乏,進而試圖努力尋找是否有新資訊。有個實驗是運用人為的方式,營造出不接收外界訊息的「虛無」環境,以測試人腦神經細胞在這種環境下有什麼反應,結果證實大腦將無法忍受匱乏,更極端時還會自行任意塑造出其他訊息。換句話說,可能受到幻聽或幻覺之苦。
創意形成的過程是在自己內心的一連串作業,也可以說是傾聽無意識的領域。在這種狀況下,若外界完全沒有訊息進入也不好,但一時湧入過多內容也不宜。考量到能更容易想出點子,最理想的就是在周遭有適量的資訊,同時身處不需要對個別訊息特別留意的環境。
第2章 壓力克服法——向專家學習突破難關的祕訣
自卑感
利用負面要素大幅進步
當事情進行得不順時,經常會覺得原因出在「自己能力不夠」。於是將達不到目標的自己和達到目標的他人相比較,就會產生遜色一籌的自卑感。
自卑感其實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培養出的一種自我防禦反應。無論是動物、魚類,當群體一旦形成,自然就會產生個體間的順位,之後包括交配的權利或是攝食的順序,都以強弱為標準。在這樣的環境下,弱者如果違抗強者,很可能招致生命危險。因此,弱者不會挑戰強者,只會乖乖謀求自我生存空間,換句話說,弱者因有了「自己順位較低」的認知,而產生自卑感。
不過,有自卑感不見得是壞事。人類大腦只要感到缺乏,就自然想要補足。將「負」的因素轉化為「正」,設法生存的頑強,也可說是大腦的本領。
在亞洲首次出版的《米其林指南》中,獲得最高三顆星殊榮的壽司師傅小野二郎,縱使擁有全世界公認的職業水準,卻還表示自己的手很「笨拙」。
「比別人多練習好幾倍才能有目前的成績。就因為笨拙,所以比別人想得多,當大家想著1的時候,我會想到3或4,或許因為這樣才更深入吧。如果只是想著『自己太笨了沒有用』,就一事無成。但換個角度,『因為笨,所以要多想一想』,說不定反而會有好結果。」
小野二郎 壽司師傅(「すきやばし次郎」店東)
小野師傅即使抱持著「負」的要素,依舊以此作為反彈的動力,拓展自己的可能性,開花結果。自卑感讓人感到不舒服,但正因為這樣,才會在無意識之間培養出「試圖消除自卑感」的方向。如果能和行動結合,立刻成了打破不滿現狀的絕佳機會。
自卑感可以善加利用,但在運用時不可或缺的一項重點,就是停止和他人比較。客觀了解自己的缺點的確重要,但不要老想著「比起大家矮一截」。無論是誰都不可能在各方面的資質或能力上都比他人優秀。即使在這部分略遜一籌,但另一個部分絕對不輸給任何人,這也可稱為是人類的「個性」。因此,只要把稍微遜色的部分當作和他人不同的自我個性即可。
接下來,應該思考讓自己多少有些「進步」。這時若和他人比較,他人的優勢點會直接被當作超越的障礙。但事實上,重要的應該是超越「現在的自己」。只要今天比昨天多了任何一點點成果,對自己來說都是進步,大腦會確實感到「喜悅」,將這次小小的成功經驗烙印在記憶中。當這樣小小的成功經驗重複累積後,即使不用追趕其他人的水準,也能克服自卑感。
音樂製作人武部聰志,陸續捧紅多位日本第一流藝人,同時發掘出許多新人。以特殊歌聲大受歡迎的歌手一青窈,出道之前也和武部製作人一起創作歌曲。身為琢磨他人才華的專業人士,武部製作人這麼說。
「唱歌的習慣或技巧因人而異,正因為這樣,才代表歌者的個性。例如,以一青窈來說,有些聽眾認為一青窈的演唱習慣就是變形的轉音,或是聽起來很刻意。乍聽之下感覺像缺點,但我認為這類特殊習慣才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假設有個人習慣把音唱得稍高,與其指導他『唱低一點』,不如讓他把高音唱得好聽,我覺得這才是重點。」
武部聰志 音樂製作人(Halftone Music & Systems董事長)
光拿自己和他人比較,以追趕他人為目標,有時會因此失去「自我特色」。不如坦然接受自卑感,琢磨自我,讓個人特質變得更閃耀動人,最後就能找到一條不被自卑感左右的人生道路。
第3章 提振士氣——向專家學習提高企圖心的方法
信號
蘊藏傳達到他人心中的想法
甜點師傅杉野英實的甜點店,店名就叫「Hidemi Sugino」,這也是他姓名的羅馬拼音。
在西點業界中很多店都會取些很時髦的店名,但杉野師傅卻刻意用自己的名字作為店名。其實這是有原因的。
「法國有很多主廚兼負責人的西點店,都以自己的名字當作店名。我曾問過師父箇中原因,他告訴我,『這表示對自己製作的產品負責。』我認為很有道理。用自己的名字當作店招牌,除了表達隨時自我督促的決心,也希望讓顧客知道,『所有製作的產品都由我負責』。」
杉野英實 甜點師傅
杉野師傅在店名中灌注的真誠,是否真能讓顧客了解呢?從腦科學角度來驗證,答案是「YES」。
生物在進化的過程中,學會了在接受他人發出的信號時,能敏銳分辨其中包含多少能量。例如,在野生動物的世界中也能觀察到,類似恐嚇或求愛的行動,其中「到底有幾分認真」都能精確傳達給對方。
就人類的狀況來看也一樣,發出信號的「成本」愈高,對方也愈會認真接受。這個觀念在腦科學領域中屬於常識,一般人應該也很容易想到。比方說,如果收到的禮物上有禮籤或「贈品」字樣,就能清楚了解只是礙於禮數應付的社交。此外,情人節收到的「情人巧克力」跟「人情巧克力」,兩者差異更是淺顯易懂的例子。更進一步說,不只物品,包括作品和行動中蘊含的能量多寡,即使無法以數值測量,也能讓接受的一方確實感受到。
藝術總監佐藤可士和,是個用設計手法向人們傳遞產品概念的專家。因此他的話很有說服力。
「即使用簡單的表現也能傳達本質,如果只是馬馬虎虎製造出來的產品,還是逃不過眾人的眼睛。這是生物奧妙的地方,不知道為什麼,這種感覺就像物品的量或質,能夠精準地傳達。」
佐藤可士和 藝術總監
有幾位專業人士都在工作第一線傳遞出蘊含強烈意念的信號,其中竹岡廣信的案例讓我大感意外。
竹岡老師無論在重考班或自己開設的補習班中,都是廣受學生歡迎的英文老師,這名補教界的王牌講師甚至還成了熱門漫畫《東大特訓班》中英語教師的創作藍本。在竹岡老師的補習班裡,有一門著名的課程,內容只接受學生提問,而這堂課經常中斷。因為一有學生提出難度較高的問題,竹岡老師就會開車飛奔回相距車程一分鐘的家中,從大量的教學資料中找出需要的教材,然後再回到補習班。
為什麼要設計這堂課呢?竹岡老師這樣回答。
「當學生提出好問題時,我認為這是個好機會,所以才回家找資料。換句話說,因為求知而提出的問題,對學生而言是學習的最佳良機。如果不立刻回答而拖延,馬上就被學生看穿,『哦,原來想矇混』。因此絕不能錯失機會,況且多花點時間也能讓學生印象更深刻。」
竹岡廣信 英語講師
光就效率而言,竹岡老師的方法似乎有些浪費時間。但對那個發問的學生來說,這個信號中傳遞了很重要的內容,或許能成為他一輩子的回憶。老師為了回答自己的問題,還特地回家找資料,有人對自己付出這麼多,學生不可能沒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岡老師對作育英才灌注的「熱誠」完整地傳達給學生,學生也以突飛猛進的英文成績來報答竹岡老師。
蘊含滿滿能量的信號中,最強大的就是震撼對方的心。在出版界擁有眾多暢銷書的超級推手——石原正康,他最重視的一種溝通方式就是信件。石原編輯表示,對他有意邀稿的作家,或是交情深厚的作家,想要傳達自己的心意時,他總會親筆寫信。
「寫信給作家時,我會提醒自己將心意完完全全地表達出來。因為他們都是對文字相當嚴謹的人,寫出虛情假意一定會被識破。我覺得手寫的信件有一種特殊力量,包括書寫的力道、字跡是否凌亂、有沒有錯別字,都在整封信裡傳達給對方。所以E-mail完全不能相比。」
石原正康 編輯
我也曾經收過編輯寫來邀稿的信件,手寫文字的確能傳達對方的情感;此外,我也曾收過一封文情並茂的信,甚至讓我認為「要是婉拒這個人的企劃案,這輩子就大錯特錯了」。
石原先生是出版界的知名編輯,許多一流暢銷作家都希望「能和這位編輯合作」。在企劃、執行、編輯等各方面的實務能力自然不在話下,但他之所以能獲得一流作家們的青睞,最主要的理由就是他具備一種能力,能將「想製作你寫的書!」這樣的信號比任何人都坦承地傳達給對方。
第4章 豐富創造力──向專家學習樂在工作的方法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有另一個凝視自我的自己
節目中從多數專業人士口中都聽到一個關鍵語彙——另一個自己
繪本作家荒井良二說過「畫圖的是另一個自己」。先有個構想文字的自己,然後和畫圖的自己交接,在這種狀況下,寫文章的自己一概不去想配圖。相反地,還要想出讓「畫圖的荒井」傷腦筋的文字。於是,荒井老師完成的繪本常讓人覺得不受故事拘泥,文字跳脫繪圖,這也是荒井老師繪本引人入勝之處。
從外界自我觀察,這種情況在腦科學就稱為「後設認知」。
後設認知的機制就如同大腦認得出鏡子裡的是自己。可能有人認為,從外界的角度觀察自我,需要特殊能力,但舉個簡單的例子,當打算跳過面前的一個小水坑時,判斷「自己能不能跳得過去」,這也是後設認知的作用。
當然,類似一流的表達者或體育選手實際感受到的那種「另一個自己」,是因為有極高度的後設認知,必須累積一定程度的資歷和訓練才能達到那種境界。一般人可以說未必能以客觀眼光觀察自己,但話說回來,人類本來就不善於客觀看待自己。
即使認為自己最了解自己,事實上還是以偏頗的角度看待。試著在鏡子裡看看自己,看到的恐怕只是自己喜歡的「最佳表情」。此外,相信很多人都有經驗,看到出外旅遊或在宴會上拍的照片,感覺「自己平常不是這個樣子」。
但照片中的模樣無疑是自己的表情之一。人最好別認為能客觀看著自己的臉,當沒有照著鏡子時,自己的臉可能稍微下垂,表情變得陰沉。然而,正因為自己在所有表情中選出最喜歡的當作「平常的自己」,這麼一來就和「客觀看待的自己」之間產生了「誤差」。
只不過,就善用後設認知作用的意義上來說,感覺誤差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至於原因,從專業人士的言談中就能了解。
「如果我們沒處理好食材,就不能端出去給顧客。即使只差了幾秒鐘,就不是最佳狀態。所以心裡『這樣差不多』和『絕對不行』的情緒相較之下,『絕對不行』顯得更強一些。」
杉野英實 甜點師傅
「作家大多個性纖細敏感,情緒經常容易陷入低潮,加上心情起伏劇烈。這種時候我都想,如果可以說些話安慰鼓勵,讓他們重振精神就好了。但有時候不免一不小心說過頭,這時另一個自己就會出現,『這個不能說!』適時制止。」
石原正康 編輯
「我覺得自己心中同時住著『畫漫畫』的部分和『製作人』的特質。畫漫畫的那部分想著『真想休息,這樣可以了吧。』但製作人一方會說,『不行!除非想到更有趣的內容,要不然還有得磨!』大致上是這種感覺。」
浦澤直樹 漫畫家
所謂的誤差,就是「自己該有的模樣」和「自己實際上的模樣」兩者間落差。專業人士們可藉由後設認知,將「實際的自己」修正到「該有的模樣」軌道上。
將重點整理一下可知,後設認知的第一項重點就是,藉著從外界觀察自我,能正確掌握到自己的力量或社會地位等自我價值。第二點是在腦中產生將現實的自己更拉近理想自我的動作。在鏡子前面擺出最喜歡的表情,對大腦灌輸這就是平常的自己,從這個層面來看,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想像訓練。
前言
在時代變遷下,愈來愈多人對未來感到不安,社會大眾對於該如何善用自己的大腦也跟著興致濃厚了起來。
很遺憾,老天爺並未為我們準備大腦「使用說明書」,學校裡也沒有任何科目教我們如何運用大腦。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大腦呢?也難怪大家都渴求著「答案」。
腦科學雖然日新月異,可惜截至目前尚未發展到能寫出一部完備的大腦使用說明書。然而,現階段還是可以掌握到幾個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若先針對大腦了解這些內容,至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或許能作為參考。
重點是,一旦了解大腦的潛力,即使面對不容易看清的未來,...
目錄
台灣專業人士的腦活用法
石志傑(華創車電技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 總經理).胡至宜(PPAPER, AANGEL, PPAPER BUSINESS雜誌 發行人).陳珊妮(音樂人).彭傑(友善文創 漫畫家).劉振祥(攝影師).戴立忍(金馬獎最佳導演).龔大中(奧美廣告創意總監)
前言
第1章 靈感的真諦──向專家學習創意思考法
創意從何處湧現?
【感覺阻絕】保有產生創意的場所
【無意識】想要激發靈感時,更需要讓腦袋空空
【睡眠】思緒打結就睡覺
【偶遇幸福的能力(Serendipity)】做好心理準備,不讓幸運擦身而過
【交錯融合(Crossover)】從他人的言談中找尋線索
【現場主義】猶豫時就來到第一線
【語言化】將腦中描繪的形象先試著開口表達
第2章 壓力克服法──向專家學習突破難關的祕訣
壓力可以克服
【切換模式】擁有獨特進入專注模式的固定方法
【感覺形態】用身體來控制無意識
【全身運動】遇到瓶頸時試著手腳擺動
【自卑感】利用負面要素大幅進步
【超過負荷(Overload)】為了成長刻意挑戰困難
【體現】痛苦時更要以笑來活化大腦
【創造性的延遲】偶爾忘了截止日吧
【拋開壓抑】緊張時更要讓大腦放鬆
第3章 提振士氣──向專家學習提高企圖心的方法
缺乏鬥志的現代日本人
【鏡像神經元】有個崇拜的對象
【報酬】給予大腦小小的「喜悅」
【自信】誇獎自己,增添自信
【主體性】不是「被迫」,而是「主動」
【信號】蘊藏傳達到他人心中的想法
【安全基地】擁有心靈依靠的場所
第4章 豐富創造力──向專家學習樂在工作的方法
樂在工作可增加創造性
【好奇心】找尋自己內心的「孩子」
【開放性思考】保持年輕大腦的生活
【願景】在自己內心中把持不動搖的座標軸
【擺脫既定規則】自主思考行動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有另一個凝視自我的自己
【習慣化】以反覆練習將技術烙印在腦中
第5章 與節制共處的方式──向專家學習現代生活中的思考方法
不容易討生活的社會
【強化學習】重大的成功都是由微小的成功累積而成
【失敗體驗】失敗為成功之母
【既定觀念】打破既有的觀念
【領袖魅力】領袖的存在無可動搖
【自然體】不欺騙自己
【共鳴】有共同的願景或目標
尾聲
台灣專業人士的腦活用法
石志傑(華創車電技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副總經理).胡佑宗(唐草設計有限公司 總經理).胡至宜(PPAPER, AANGEL, PPAPER BUSINESS雜誌 發行人).陳珊妮(音樂人).彭傑(友善文創 漫畫家).劉振祥(攝影師).戴立忍(金馬獎最佳導演).龔大中(奧美廣告創意總監)
前言
第1章 靈感的真諦──向專家學習創意思考法
創意從何處湧現?
【感覺阻絕】保有產生創意的場所
【無意識】想要激發靈感時,更需要讓腦袋空空
【睡眠】思緒打結就睡覺
【偶遇幸福的能力(Serendipity)】做好心理準備,不讓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