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淡季》是不折不扣的真正恐怖之作
他們什麼動物都獵,
但沒一種獸肉比得上人類……
歡迎進入傑克.凱堔這本兇殘野蠻、令人難忘的處女作--《淡季》。《淡季》於一九八一年首度問世,開創當代恐怖小說的關鍵時刻,並旋即成為恐怖經典之作,對恐怖小說的寫作和閱讀造成巨大影響,持續至今。
至少十五年前--時間流逝去哪兒了?--我就覺得我必須寫下這部我深愛的黑暗險惡小說的爆紅過程。我大量閱讀--好的壞的都讀,平庸無奇的也讀--沉浸在七○年代晚期和八○年代初期那一片蓬勃發展的腥紅恐怖熱潮中,同時試圖解析出這股熱潮所代表的意義及其重要性。為什麼是恐怖小說?為什麼……現在盛行?
結果我發現,找出並陳述答案這事遠比實際去閱讀這些書簡單得多。從這些書看來,出版商推出的作品似乎一季比一季更平淡、精算、乏味、溫順。因為他們急於填餵對恐怖小說飢渴的閱讀大眾,於是大量生產愈來愈了無新意、平庸乏味的仿造作品--而作家也不用腦、不用心,隨手下筆,粗製濫造出可以讓出版商填滿書架的一本本秣料。一種小說類型--一種銷售類別--正在成形,而以可怕危險等元素為根基動力的小說,正被模塑成一種安全、慰藉的形態:這形態不是恐怖小說,而是逃避現實者的幻想。
我一讀到《淡季》,就知道這位作家與眾不同。他以膽大赤裸的個人觀點來書寫,他創作出的是自己的小說,而非出版商想要或期待的小說。在暢銷書的陰影籠罩和恐怖大師史帝芬.金的影子底下,《淡季》由百齡檀出版社以平裝本的方式出版--但該出版社之前對恐怖小說並沒太大興趣。書封深具極簡風格,書名以黑色浮雕字體印在黑色背景上,一滴血漬從上淌下。作者名字傑克.凱堔--這是筆名--以白色的大寫正楷字母放在書封下方,上方則以白色字體寫著:「終極恐怖小說」。
這種誇張描述的確名副其實。《淡季》是不折不扣的真正恐怖之作。它的恐怖貫徹持續、發自肺腑,讓人坐立難安。如果你不曉得這一點,那你一定還沒讀過這本書。如果你還沒讀,就別看這篇序言,立刻去讀這本書……現在就去讀。別仰賴我的文字,別被我所說的影響,也別事先知道故事情節。我要說的東西,你一定更想自己去發現,而且我不會否認(我算哪根蔥,有資格否認?)任何人肯定能從《淡季》當中,獲得我多年前閱讀時所發現的喜悅--這種獨自經歷及讓人意想不到的體驗,就跟書裡的受害者一樣。拜託,先讀完這本書,再回過頭來看我的想法。
《淡季》創造出的暴力意象已成今日傳奇。這部卓越簡潔之作敘述精確,人物角色和動作情節交織成令人毛骨悚然的必然宿命。從最基本的層次來看,猶如眼睜睜看著一輛車在你眼前撞毀,焦慮的情緒融合著好奇和無助的恐懼。但這部作品不僅呈現感官刺激,而且無疑地深具藝術性,殘暴中瀰漫著一股陰冷卻令人折服的美學氛圍,傑克.凱堔藉此來努力檢驗人類對暴力的詭異愛戀。此舉在當時尤其大膽,因為彼時鮮有恐怖小說--特別是英國恐怖小說家詹姆士.哈柏特(James Herbert)的作品--會去探討這種寫實露骨、不久即被冠以「血濺肉綻」(splatter)之名的驅力衝動。
《淡季》的力量核心在於召喚美國恐怖小說的經典主題。它的場景和開場情節呼應了雪麗.傑克森(Shirley Jackson)的短篇小說〈樂透〉(The Lottery)和〈夏日之人〉(The Summer People),以及詹姆士.迪基(James Dickey)的《解救》(Deliverance),創造出理性vs.自然,以及都會vs.鄉野的衝突原型。中場則處處可見喬治.羅密歐(George A. Romero)的《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的痕跡。至於尾聲--以及本書的核心和激情、痛苦所在--則是徹徹底底的傑克.凱堔。
本書主角喬治.彼德斯的一連串作為乃受制於環境而非個人抉擇。具有厭世傾向的他是個州警,二十三年的警職生涯落得疏離和失落。酒醉之際,他想起在緬因州這個名副其實的「死河鎮」的生活,不禁感慨道:
「旺季時冒出一堆小丑,就是那些觀光客,淡季時又只有我們,有時我真覺得連我們也是小丑,在鎮上枯坐等夏天到來,而可釣的魚又一年比一年少。這樣的人生到底有何意義?山姆。我睡不好,煩躁不安,逼近五十五歲了還悽悽惶惶。我總覺得這樣的日子就像是玩笑。每次日子像現在這樣太平無事,我就覺得是玩笑。喔,我們忙來忙去,到頭來都在瞎忙。我一直在想,今年應該會有事發生。」
今年果然有事發生,這事起源於、滋長於這片荒地,等待時機成熟,等著僅存的渺茫希望永遠落空。緬因州這片荒涼野地遮掩著一顆黑暗之心,這顆心就跟約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筆下,在剛果內跳動的那顆心一樣:一群未經社會化的獸性兇手持續嗜吃人肉(註:作家約瑟夫.康拉德的著名作品《黑暗之心》描述探險家深入非洲大地所經歷的反思批判。)。他們不是殭屍,也非某種超自然的幻想生物,他們是人類--一群被放逐於文明之外,窮途殘暴的人種,具有無限的野蠻能耐。
***(因涉及到故事內容,故中略,全文詳見原書。)***
儘管殘暴程度精彩無比,《淡季》不過是傑克.凱堔的第一部小說。該書首次出版後,他還陸續寫了幾本出眾的小說來嘉惠讀者。讀者和作家對這些書各有所好,但對我來說,《淡季》依舊是我的最愛。
這本書出版後幾年,我遇見了難以捉摸的傑克.凱堔--親切俊美的好人、偶爾為之的演員(現在則是我隨時的朋友)達拉斯.邁爾(Dallas Mayr)。當時情景值得重述,因為藉此可以讓你多少了解,他在《淡季》的黑色文本中隱而不顯的微笑及眼裡的光彩。那天他帶我到曼哈頓上西城的一間酒吧,請我喝酒,並問我對這間酒吧的看法。他告訴我,這是他最喜歡的酒吧。沒多久,我們要離開時,他告訴我--彷彿說的是笑話的雙關語--這間酒吧是一九七五年出版的小說《尋找顧巴先生》(Looking for Mr. Goodbar)中的謀殺案起點。
而怪的是這也正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現在我就是帶你到《淡季》的起點。不過接下來你會讀到的內容跟一九八一年我讀到的不同。這個特別的版本是由作者達拉斯.邁爾本人修改過,以試圖重新捕捉原始草稿裡的精神。這種精神初版時喪失了,因為其令人坐立難安的內容被大幅刪修過,以便獲得百齡檀出版社的認可。第一次修訂版時曾補上這些內容,不過百齡檀出版社也要求修剪一番。現在上市的這本小說不僅更暴力,也比一九八一年出版的版本更為可怖--對讀過原始版本的讀者來說,尾聲是讓人料想不到的黑暗結局。
恐怖小說家道格拉斯.溫特(Douglas E. Winter)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於維吉尼亞州的歐克頓(Oakton)
作者台灣版序
我經常被問到,什麼讓你害怕?鬼魂?惡魔?地獄惡鬼?不對,這些都不怎麼嚇我。會嚇我的是你。或者有可能是你,端賴你是誰而定。
從很多方面來看,這是一個很嚇人的世界,除非你迷失在叢林或者偏僻的雨林深處,否則多半讓人驚嚇的是我們人類自己。有人以殺戮為樂,有些喜歡燒房子、虐待無辜動物,有些還真的享受戰爭。更甭提對孩童和婦女的殘暴行為。暴力不必然是身體的,漠視輕忽也可以殺人,從長遠來看。
我們當中有些人不算是人類,至少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人類。不知怎地,這些人似乎沒發展完全,要不是缺乏憐憫的基因,就是沒有設身處地的能力。這些人不在乎害你傾家蕩產,不會犧牲一夜睡眠來思考他們把你欺凌得陷入徹底絕望,甚至想自殺的狀態。
我不喜歡這些只能算複製人的人類,但他們的數量遠多於你所能想像。我要寫的可以說是這些人的樣貌,去稍微揭穿他們的面具,進入他們微笑和表面姿態底下一顆顆沒靈魂的靈魂--這些人不算是人而且著實驚嚇到我。誰有該死的權利驚嚇你。
在叢林或雨林中,有嚮導才能確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