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發刊詞】
發行創刊號時,我們語出驚人地說過︰「這本雜誌在5年後不知會演變成什麼模樣!」很快地,本期也正式邁入No.4了。發刊以來,不論是封面設計、內頁版型的改變,亦或內容架構的調整,我們在內容與設計上無處不做了小幅度的變動。然而在這一年間,媒體的表現方式似乎產生了更劇烈的變化。
不只是網頁或雜誌等媒體本身的變化,網路上更陸續出現了如Twitter、MySpace等新型態的通訊服務。市場及經濟狀況受到衝擊,商業模式也隨之改變,並以驚人的速度持續演進中。這點在創意產業亦同。一年前大家覺得新奇的事物,不見得能在現在引起共鳴。又或者,十年前的設計,在五年前雖顯得老舊,如今卻呈現另一種新鮮的面貌。當然,並不是只追求新就好,我們需要的是更符合這時代的創意與設計。
在創意產業的時間軸裡,「現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這點不限於媒體,舉凡平面設計、時裝、產品設計、影像創作、室內設計、攝影、藝術等創作範疇皆是如此。創作出新事物時會感受到某種喜悅,對懂得此種快樂的創作者而言,產生典範轉移的現在正是機會降臨的時刻。不受到既有運作系統或習慣的牽絆,應該能創造出嶄新的媒體或表現形式。無論網頁、影像、雜誌,只要有任何展現新創意的機會,都應該盡可能多加嘗試。認為所有的創意表現形式已盡出而想要放棄的話,現在還為時過早。
若不想經歷創作的辛苦歷程,那麼收藏Paul Rand、Saul Bass、Josef Müller-Brockmann、Jan Tschichold、Otl Aicher、Bruno Munari、Max Huber、Herb Lubalin、Emil Ruder等優秀設計師的作品或作品集,或許不失為一種選擇。然而,收藏最終也只是收藏。沒有歷經創作的辛苦淬鍊,也就無法體會創作的快樂和喜悅。要繼續坐在繞著固定軌道的旋轉木馬上,還是要跳下來用自己的腳踏向另一片世界,選擇何者是個人自由。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從旋轉木馬上看見的風景,是永遠不會改變的。話雖如此,倒也不必急忙跳下,重要的是自己內在的意識。是否真心喜歡設計新東西,對於創意工作是否抱持熱忱,還是創意會讓你覺得麻煩而心生厭倦?自我認知,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經歷過上述歷程,QUOTATION下一期預定有小幅度的改版,絕不是因為設計資訊已經介紹殆盡。至今為止,本誌已介紹300項以上關於創意的工作者和相關資訊,但礙於版面篇幅,世界上仍有太多優秀的創意工作者尚待發掘。下一期將如何改版,目前尚未有具體的想法,可能會更改內頁結構或內容,亦或大幅更改雜誌的尺寸或設計。或是,幾乎不變。為了能隨時嘗試新挑戰,我們決定從旋轉木馬上跳下。接著究竟要搭乘哪一種交通工具呢?雲霄飛車帶點恐懼及刺激感,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前進吧!要趕緊找到售票口才行。
QUOTATION編輯長 蜂賀亨Toru Hachi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