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張慶祥,張德芬找到心靈追尋的最後一片拼圖
在新店中嶺山上這一位「終極心靈講師」,
海峽兩岸的校長、教授、律師、企業老闆以及名人都來跟他學習「黃庭禪」。
很多人讀了《當下的力量》、《祕密》,以為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但一回到現實,問題卻依然是問題,
原來只是因為誤會一場。
你是這麼理解這些名詞嗎?◎
無念 腦袋空空的,不能有任何想法?
◎
自在 很輕鬆、很舒適、沒有一點辛苦、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不悅等。追尋可以讓身心感到放鬆舒適的享受。
◎
活在當下 「專注在目前所做的事中」,吃飯時就專心吃飯、做事時就專心做事,或走路時就專心覺知著走路等等的方法,盡量把注意力轉移到某個目標上,以此來安定自己的心靈。
◎
心想事成 內心改變之後,很多事情真的會改變。外在的事物能如你所願,只要你努力的想就能達成。
你知道嗎,上面的解讀通通都是「錯」的;
因為「望文生義」,所以走錯方向。
這位心靈終極講師給你前所未聞的解說,有如醍醐灌頂,幫你重新認識32個重要修心的名詞──心法。然後你就知道自己失落已久的內心,原來一直是在那裡。你將能:◎由情緒的奴隸變成情緒的主人。
◎由「時時勤拂拭」邁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節省數年、數十年盲目摸索或誤入歧途的寶貴時間。
◎改善情緒、增進人緣。
◎開啟一生的寧靜與自在。
◎了解這一生應該努力的方向。
作者簡介:
張慶祥
● 黃庭禪創辦人。
● 民國五十一年出生於新店中嶺山上,自幼慕道。少時好遊於宗派之間叩求人生解脫真理,二十九歲拜入馬祖老師門下習道。
● 三十歲為求諸佛安心妙諦,遂潛心研讀三教群經,將主要經典逐條歸類比對,尋找三教群聖千手共指的安心妙義。三十二歲始明三教八萬四千法門,實乃共指同一解脫心法,無二無別。 三十四歲微悟心源,「黃庭」真相若隱若現。正於蒙昧難破之時,因聞馬老師一句「心即是氣」如雷貫耳,頓開茅塞!
● 三十九歲本著為往聖繼絕學的理念,奉馬老師之命,帶領志工們胼手胝足開山建設中嶺山禪院,創辦黃庭靜禪研修課程。並於民國九十三年依法立案為『社團法人台北縣達觀靜禪協會』,宣講源自本心清靜的解脫之道。廣渡有緣於煩惱罣礙之中,接引學子於無盡性理之上。
● 因有感於當今宗教家守戒勸善者多,而覺悟心源性海者少。遂依三教先聖「直指人心」之真諦,怒螳臂以擋車轍,創辦「黃庭禪」研修課程,並潛心於性理心法之教學,三教經典之翻譯講述以悟群生。
● 至今譯有《大學》、《中庸》、《心經》、《清靜經》等書;著有《心即是氣》、《發而中節》、《真修蒐證》、《淨相》系列、《修行原理》等書,及錄製《金剛經》、《心經》、《黃庭禪坐》、《飲食與健康》有聲光碟發行於世。
● 更多訊息請見 http://www.htz.org.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我一直在尋找的最後一片拼圖
文◎張德芬
我當初追求靈性成長的道路,大半的原因是由於情緒的困擾。研究、尋覓多年之後,我發現了一般人對待情緒的方式可分為兩大類:
1、否認、迴避、自圓其說(這類人通常比較不會走上自省、內觀的道路,因為理智太強了,可以說服自己);
2、發洩、轉移、清除(這類人通常就會走入宗教、靈修的道路,因為他們承認自己情緒的存在,但也逐漸知道以上這些方法都還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這些方法,正是禪宗五祖大弟子神秀說的「時時勤拂拭」,認真的去打掃自己的心房,一有塵垢就立刻清理。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你會很忙碌,而且一段時間以後,你會把抹布一丟,說,「怎麼搞的,灰塵永遠掃不完嗎?我都上了那麼多的課,學了那麼多的東西,讀了那麼多的書,也很認真清掃了,為什麼好像永遠無法從負面情緒中解脫?」
這是我自己一路走過來的情形。後來,我讀到了《當下的力量》,驚為天書,認為它提供的方法就是究竟根本的方法了。因為,我自己的體驗也是,靈修成長、煩惱解脫的終極大法就是內觀:往內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這我在以前的部落格文章中都說過好多次了。
《當下的力量》作者提到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臣服,每當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時,如果我們學會了臣服,情緒上就不至於起太多的波瀾。(光這個功夫,就足夠我們練習好久了。)但是後來,我發現,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夠讓你臣服的,有些事情對我們的衝擊如此大,或是與我們過去的傷口有直接的關係,這時候臣服就不可能了。於是作者說,「如果不能臣服於事件,就臣服於你針對這個事件而起的負面情緒。」我認為這個很有道理,參加克里斯多夫老師工作坊的時候,也印證了這個方法,我也認為,接納當下的情緒,就是我們從情緒當中解脫的究竟根本的方法。
但是,在實際生活上,大家也知道,情緒來臨的時候,我們真的對它無能為力。要觀察它,怎麼觀察呢?要接納它,怎麼接納呢?我們當然也用了一些方法,比如說,把呼吸帶到身體不舒服的地方,用呼吸去撫平那個不舒服的感受,或是呼求光和愛來幫助我們接納它,可是,這些方法其實境界也還是在「時時勤拂拭」,不是嗎?所以,這些方法再好,總還是讓我有隔靴搔癢的感受,覺得沒有直搗黃龍!
直到我學到了黃庭禪,我才知道還有一個究竟根本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解脫。前面說的方法,如果當下可以解決你的問題,還是可以運用。但是我在黃庭禪中學到的,真的是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
黃庭禪的講師張慶祥,也是有感於自己修行多年,情緒的問題還是無法克服,在遍讀我們老祖宗的經典古書之後,終於發現了各教各派所說的「修心」是什麼意思,而且找出了實際可操作的方法來與大家分享。(大功德啊,老師!)
張講師發現,每當我們有負面情緒的時候,雖然每個人的身體感受會有不同(有些頭痛、有些人肩膀痛、背痛、這裡緊,那裡緊的),但是在我們胸口正中的那一寸見方之處(也就是中醫的膻中穴、我們常說的心輪),總是有很多的氣血起伏,他對照古籍,最後發現老祖宗稱之為「黃庭」的地方就是動盪我們人心的根本所在。
所以,我們煩惱的起源,就在於對自己胸口中央方寸之間的那個氣血的起伏,有了貪嗔分別的心。講師苦口婆心的教導,還有課程中設計的各種活動,都是在讓我們去體察究竟自己負面情緒的本質是什麼,如果看清了它的空性(來來去去,不受我們的控制,而且不具任何實質的意義),那就可以在它升起的時候,與它和諧共處。而講師教導的黃庭禪坐,就是觀照自己的最佳方法。我在老師的指導下,從原來半個鐘頭都坐不住的情況,一下子可以坐一個多小時面不改色。
走筆至此,讀者應該知道為什麼我認為它是我一直在尋找的最後一片拼圖吧?講師指出,最終的目的,不是在消弭你的情緒(勤拂拭),而是可以在各種情緒的起伏振盪中,優遊自在的看著它。所以你也許當下是勃然大怒的在罵人,但是心中卻是坦然舒暢的,因為你不害怕內在的熱血沸騰以及胸口激盪的能量,而且你認為在此刻的狀態中,發怒是最好的解決方法(很多老闆知道這點吧?呵呵),所以你從容地選擇發怒,而不是被心中氣血激盪的不能自已而不得已發怒的。在這裡,你有了選擇,你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再是它的奴隸了。這就是從情緒中解脫了――不是沒有情緒,而是與它和平共處,這也是無為的精義所在。
(本文作者為名身心靈作家,作者網址:www.innerspace.com.cn )
要在任何感受下皆自在,而非尋找一種自在的感覺
文◎李欣頻
正當我與章成各自閉關寫《2012重生預言》之刻,因為張德芬推薦我一定要參加黃庭禪,所以破例丟下寫到一半的書稿,到新店山上參加三日禪。
我上過無數的心靈課程,理論也聽很多,但這三天的體驗果然如德芬所說,獨一無二而且震撼,因為我過去從未體驗過「實修」、「實戰」,以致於每次從靈修中心回到現實生活,問題依然還是問題。
首先最震撼的是空氣槍體驗,老師要我們圍成一圈向外,他在圈內走動,拿槍在背後隨機射擊我們,要我們仔細觀察情緒能量的波動、位置、範圍、強度、緊度、溫度、頻率……我腦中馬上浮現的是:哇,這個酷,我在2012書中寫了一堆要覺知、要臨在、要活在當下,現在槍聲就在背後響起,我就來看看自己是否真能做到覺知、臨在、活在當下了。
果然理論跟實務是兩碼子事,趨近的腳步聲讓我不由得緊張了起來,突來的槍聲也瞬間惹惱了我,但我得如科學家般,確實地觀察並記下這些能量的波動狀態,並練習老師的交代:來吧!我整個胸腔已經提供出來讓所有發生,因為情緒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一些能量數字而已,要在任何感受下皆自在,而非尋找一種自在的感覺。
於是我開始體驗「如琴弦拉高音般、緊度9、溫度8、高低震幅達50公分的多重錐狀體」、「如輻射向外13圈、緊度由9逐漸遞減到2、溫度從7緩慢降到5的漣漪波……」我就像氣象雲圖繪製員般地仔細感受、仔細丈量、仔細描述,以前會綁住我幾月幾年的情緒,現在一經仔細觀察之後,就全然自由地來來去去了。
我在想,如果書中所提到的2012預言,真的發生在我面前,我真能做到「在任何感受下皆自在,而非尋找一種自在的感覺」嗎?我真能做到「與情緒能量和平共存,不讓情緒影響我、綑綁我」嗎?當我親身實戰練習,我才了悟,原來2012早就發生在過去平常的生活裡了 ,2012預言的:颶風、洪水、地震、疫情、戰爭……所引發的恐懼,之前多多少少早就讓我經驗無數次了──透過颱風、暴雨淹水、輕中級地震、感冒、受凍、中暑、與人爭吵……,早就給了我練習與恐懼、痛苦、憤怒情緒能量和平共處的機會,只是我都輕忽了。
當我再回到生活,切切實實觀照自己的每一種情緒,以氣感受能量細微的變化,與之共振共舞,讓情緒能量大幅度地自由流動,不再被困住走不出來,那麼我在面對之後可能的變局,無論再怎麼大,也不過就是能量起伏與來去而已,2012就只是畢業考般的實戰場,一點都不難!
(本文作者為名作家,著有《誠品副作用》、《十四堂人生創意課》、《2012重生預言》[合著]等書)
名人推薦:我一直在尋找的最後一片拼圖
文◎張德芬
我當初追求靈性成長的道路,大半的原因是由於情緒的困擾。研究、尋覓多年之後,我發現了一般人對待情緒的方式可分為兩大類:
1、否認、迴避、自圓其說(這類人通常比較不會走上自省、內觀的道路,因為理智太強了,可以說服自己);
2、發洩、轉移、清除(這類人通常就會走入宗教、靈修的道路,因為他們承認自己情緒的存在,但也逐漸知道以上這些方法都還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
這些方法,正是禪宗五祖大弟子神秀說的「時時勤拂拭」,認真的去打掃自己的心房,一有塵垢就立刻...
章節試閱
(一)
仔細的看看世上的人們,每當他們的內心發生動亂或浮躁的時候,他們都是往內心去尋找失去的安寧與滿足呢?還是急著往外去擺平外在的事事物物呢?答案是……幾乎全部都急著「往外」!因為看起來此刻內心的不安,全都是因為外在某個不如意的人事物所引起的!
這看起來好像很對,但人們忽略了一點,此刻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是發生在你的內在還是外在呢?談到「感覺」,當然是發生在你的身上!而剛剛你說要找回失去那份安寧的感覺,應該往內在還是外在去努力呢?你也是回答「內在」!而當人們感到內心的不安時,他們都往內去安排還是往外呢?此時每個人卻都往外!這便是第一個令人陷入撲朔迷離的地方了!因此這點有必要再加以說明。
很多人以為只要等他們掌握了生活中的每一項元素,就會擁有安寧與滿足,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事情總是層出不窮的,想要「掌控一切」,並不是他們能力所及的。世上沒有任何人能掌控一切,就算世上所有大小戰火都被你熄滅了,大小事件都被你擺平了,你已非常成功了,但只要你內在的動盪與戰爭還在進行,那麼不論你多麼成功,你仍然得不到安寧與滿足,那些外在的成功對你而言,也都變得毫無意義了!
因此你要相信,你在身外所追求的一切意義,最後都得在你的「內心」中發生,你所追求的一切安寧與滿足,也要在你的「內心」去感受,否則它根本沒有意義,因此你一生所追求的並不在外!外在有可能是一個可以引起你不安或滿足的媒介,而不是不安或滿足的本身,它只是個會騙走你注意力的幌子而已!因為外境的變化能不能造成不安或滿足,還要看你的「內心」怎麼去感覺,因此外在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反之,若是你的「內心」能存在著安寧、祥和,那麼不論在任何的處境下,你都可以感受得到安寧、祥和。這點是所有外在的努力無法比擬的。
(二)
【無對待、無分別取捨】
還記得某次有一個學員拿著一個紅色的東西問我:「這是什麼色?」我說:「紅色。」然後他又拿一個黑色的東西問我:「這是什麼色?」我說:「黑色。」他歪著眼很樂的說:「老師呀!你還是在分別取捨嘛!黑的本來也不叫黑,紅的本來也不叫紅,這都是人們的分別知見而已!」我說:「是呀!但你怎麼向人說明這兩種顏色呢?」他說:「只能用看的呀!」我說:「那電話中你怎麼說明這兩種顏色的差別呢?」他說:「你又說『這兩種』!你又在自生分別!」
哎!我聽了好傷心,這人怎麼把「不分別取捨」誤會到這種地步呀!他的頭腦已經完全打結了呀!若是這樣的狡辯叫不分別取捨,佛法豈不是與生活完全脫節了嗎!這種無知的不分別取捨,不僅無法讓任何人受益,反而使整個世界錯亂不已!難道這真是佛法的本意嗎?
那麼什麼才是各教經典裡面的「不分別取捨」呢?實際上這個「不分別」指的並非腦中的意識去分別黑白或高下,而是指你「內心」中那個貪嗔好惡的「情緒感受」!雖然腦中的思考也叫「意」(佛家叫第六意識),而內心的情緒感受也叫「意」(佛家叫第七意識──末那識,也就是「黃庭」),這兩者雖然都會發出「意思」,但內心「好惡感受」的情緒力量,可要比腦中的表意識要厲害得多了!
一直以來當腦袋中的表意識與內心的情緒衝突時,常常都是情緒獲勝的,好比你的腦袋明明知道什麼事不該做的,但當內心的貪愛化成情緒感受的衝動時,你還是照幹不誤!或是你的腦袋明明知道什麼事應該做的,但當內心的厭惡化成情緒感受時,你卻放著它什麼也沒做。這充分的證明,表意識是以內心為主人的,表意識常常是依著內心的好惡知見在跑的,內心好惡的情緒衝動,其力量遠比腦中的意念要大的多。
當然你的表意識偶爾也會獲勝,但那時內心大多是壓抑不快的,這種狀態下,你的內心隨時都處在蠢蠢欲動的狀態中,隨時準備捲土重來。
也就是說,佛經中的「分別取捨」指的是在你的內心(黃庭方寸中)產生「貪嗔好惡的情緒衝動」時,才叫分別取捨,而不是腦袋想到什麼就叫分別取捨。因為不論腦袋想到什麼高下、美醜、好壞、善惡、得失、榮辱等情節,只要沒有引發好惡情緒上胸膛,你依然還是清靜理智的。但當情緒一上胸膛時,即使你不斷告訴自己要放下!不要分別!但依然欲清靜不得清靜,依然還在分別取捨中。
因此「對待、分別、取捨」指的並非腦中分別黑白長短的意念,而是指情緒中對於你我、得失、榮辱、善惡等等的計較與罣念。說得簡單一點「對待分別」指的不是高下、得失等等這些對待的名詞或想法,而是指當下內心所顯現的「好惡感」!
這個「好惡感」就只發生在人們「情緒」來襲的當下,而情緒所發生的地方就稱為你的「內心」,內心這一方寸就是老祖宗所說的「黃庭」,其位置就在胸膛兩乳的正中,深度約皮下兩三寸的地方!(這一點則需要一些時間的自我觀察才能確定,黃庭禪初階課程所教導的正是這個主軸。)
(三)
【自在】
「自在」這個詞,常被解讀為很輕鬆、很舒適、沒有一點辛苦、沒有一點煩惱、沒有一點不悅等意義。現代人為了尋找那一份自在的感覺,不知不覺把自己縮在一個很狹隘的「舒適區」裡面。譬如盡情的去旅遊、休閒、購物、縮到冷氣房、坐軟軟的沙發、睡軟軟的床、喝杯香香的咖啡、泡個溫泉、按摩一下,吃美味的飲食、有個傭人可以服侍……等等。以盡量去追尋可以讓身心感到放鬆舒適的享受為「自在」。
但這種見解的人,只要一走出這個「舒適區」,例如沒有冷氣可吹的時候、要流汗吃苦的時候、要去服侍別人的時候、不得不省吃儉用的時候,他們立即變得非常的浮躁,一點也自在不起來了!
然而古人在經典裡所說的「自在」,不只在順境時才自在,不只在舒適時才自在,而是在所有逆境與所有困苦感受的當下,都依然自在的一種境界,這種自在才是全方位的自在!因此我說現代人的自在,是把自己關在狹隘「舒適區」裡的假自在,逆境一現身,那些自在就蕩然無存了!
古人為什麼能在任何境遇下皆自在呢?這與現代人最大的不同是,現代人所關心的是自己舒不舒服,而古人所專注的是「身內那股能量的流動」有沒有得其自在。更精確的說是「心內那股能量的流動」有沒有自在!就是這點不同,所以產生了覺悟與迷惘的差別!
由於眾生所關心的是自己舒不舒適,因此絕不容許他認為不舒適的能量停留在身中,在這種時時處在「分別取捨」的知見下,眾生能感受自在的時間,當然就所剩無幾了!而聖賢所專注的是檢驗自己有沒有破壞身中的大自然,也就是在任何能量、任何感受顯現在身中或心中時,那份能量的存在或流動是否依然處於「自在」的狀態下。
說得更白話一點,就是那個痛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酸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麻的發生自不自在、那個起起伏伏自不自在;放任能量去發生,不作任何的抵抗,不作任何「分別取捨」!因為時時處在「不分別取捨」的知見下,因此也就不會產生煩惱罣礙!所以只要確實的去觀照身中所有的能量,是在自由流動的狀態下,是在沒有一點人為阻抗的狀態下,那麼不論任何好壞的感受來襲,都可以怡然自得。
也因此古聖先賢所感受到的自在,是在所有感受下都了無分別的自在,是三百六十度的全方位自在;而眾生所感受到的自在,只是在那一個小小刻度上的自在,是非常狹隘的自在。只是知見的不同,但一個非常究竟,一個卻非常的短暫,兩者真可謂天壤之別!
(四)
【煩惱即菩提】
「菩提」與煩惱相對,是清靜的意思。這句「煩惱即菩提」大家不是誤解為「煩惱受夠了以後就看得開了」,就是誤解為「把煩惱的念頭一轉以後就化為清靜了」。然而這樣的解釋卻忽略了「即」這個字的意思。「即」就是當下,不是等以後。
「煩惱即菩提」指的是在煩惱的當下,也正是清靜菩提的當下,這兩者是發生在同一個當下的,不必等到煩惱平撫之後。為什麼呢?因為本來的清靜就隱藏在形成煩惱情緒的那股「氣」裡面,同一股氣,同一個起伏,同一個情緒,但知見卻可以有天壤之別!
若是對那股氣懷著好惡的分別知見,你將立即感到煩惱。若是你真的從內心對它不取不捨,立即可以感到安寧解脫。眾生的煩惱乃是被心中那股氣血的動所罣礙,而「菩提」則是對心中那股氣血的不取不捨,這兩件事都發生在同一個氣血的動盪當下,因此「煩惱」的當下可不可以是「菩提」的當下呢?當然可以!只要對那股正在動盪的氣血不取不捨,放任其自在,當下就是菩提了,不用等到煩惱的氣血退了,才感到安寧的。
眾生總是在煩惱情緒來襲的時候,想盡辦法去安慰、轉移,直到心中那股動盪的氣慢慢退了,才覺得有「菩提」的可能,但這只能說是「煩惱後菩提」!然而六祖卻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意思是說它們沒有兩樣,並非趕走了煩惱才得到菩提的。
這樣的說法與《中庸》的「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說法不謀而合,原來「中和」是在喜怒正在「發」的當下就可以證得的。而且也與《心經》所說的「色不異空」不謀而合,原來「空」與「色」是發生在同一秒中的。而六祖也用「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指引出正確的修行方向了,眾生千萬別再誤以為菩提是在平撫了情緒之後才能證得的,必須是在同一秒中證得,才有見地。
(五)
【女子無才便是德】
這句「女子無才便是德」總是讓女權運動者恨得牙癢癢的,他們以為這句話是大男人用來貶損女性的!然而事實非但不是這樣,而且完全相反!中華兒女們對這句話的誤會可大了!這話又怎麼說呢?
上一回我到深圳上禪修課,課後有一個女同學雙手交叉在胸前問我:「張老師您這麼樣的捧古人,那我請問您,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請您解釋看看,為何古人這麼歧視我們女性?憑什麼做聖賢啊?」
我說:「你講得好,大家都有這樣的誤解,不過在解釋之前我想先請問你,這句話的上聯是什麼?」她被我問得楞了一下,然後說:「嘿!有嗎?有上聯嗎?」下面的同學鴉雀無聲,接著有個同學說:「上聯是『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我說:「這是另外一個大家都誤會的問題,我用別的時間再來解釋,不過這句話卻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上聯,因為一句七個字,一句十個字,字數不一樣,怎麼當上聯!」
這會兒大家面面相覷,都被我問傻了,我接著說:「本來這句話的上聯是『男子有德便是才』,而下聯才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第一句:「男子有德便是才」!這話是希望一個有為的男人,要以德行為主,以才幹為輔的意思。為什麼要以德行為主呢?看看現今社會這麼亂,詐騙這麼多,網路上什麼稀奇古怪傷天害理的事都有,這就是有了才幹卻缺乏德行的後果,總之,這句話是告誡每個男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叫男人不要重視才幹。
而下聯「女子無才便是德」又是什麼意思呢?依然是勸女子要以德行為主的意思,而非貶辱女人不能有才幹。這整個誤會是因為錯解了「無才」的「無」字所造成的。這個「無」字是動詞,是「本有而無之」的意思,也就是「本來有才,但心裡卻自視若無」的意思。
舉個例子來說,就像古人說的「無物」不是世上真的沒有萬物,而是在萬物的圍繞中,內心不起一點罣礙的意思;「無我」不是真的沒有我,而是對於我的一切得失無掛於心的意思;「無念」也不是真的沒有念頭,而是沒有妄念,在念頭中依然自在的意思。
所以「無才」不是真的沒有才幹,而是「我雖然很有才幹,但一點也不自炫其才,依然自視若無」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卻擁有過人的才氣,還能自視若無,這不是非常高尚的德行嗎?這句話明明是在褒獎我中華民族的女子,有如此高尚的德行!哪裡有歧視女人的意思呢!而我們竟對這麼好的一句話,誤會如此之深,我們實在是以小人心度君子腹,是我們太對不起古人了!不是古人對不起我們啊!
每次同學們聽我解釋完後,女子們都大快人心,男士們也都如釋重負,他們說我的解法太創新了!唉!我豈敢創新!我這解法都是古人的原意。
(一)
仔細的看看世上的人們,每當他們的內心發生動亂或浮躁的時候,他們都是往內心去尋找失去的安寧與滿足呢?還是急著往外去擺平外在的事事物物呢?答案是……幾乎全部都急著「往外」!因為看起來此刻內心的不安,全都是因為外在某個不如意的人事物所引起的!
這看起來好像很對,但人們忽略了一點,此刻那個「不舒服的感覺」,是發生在你的內在還是外在呢?談到「感覺」,當然是發生在你的身上!而剛剛你說要找回失去那份安寧的感覺,應該往內在還是外在去努力呢?你也是回答「內在」!而當人們感到內心的不安時,他們都往內...
目錄
第一部 失落的內心
無法解決的內心戰役
撲朔迷離的三大困境
內心藏在身體的何處?
破解謎底的唯一方法
第二部 32把鑰匙開啟一生的寧靜與自在
無
無念
無對待、無分別取捨
無物
無相
無我
無為
女子無才便是德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君子遠庖廚也
動、靜
入定
開悟、覺悟
格物
性
氣
法
萬法惟心
心無所不在
子不語怪力亂神
敬鬼神而遠之
自在
信我者得永生
當下
臣服
心想事成
祭壇
煩惱即菩提
功德
修行
割不正不食
第三部 10個不可不想的問題
第一部 失落的內心
無法解決的內心戰役
撲朔迷離的三大困境
內心藏在身體的何處?
破解謎底的唯一方法
第二部 32把鑰匙開啟一生的寧靜與自在
無
無念
無對待、無分別取捨
無物
無相
無我
無為
女子無才便是德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君子遠庖廚也
動、靜
入定
開悟、覺悟
格物
性
氣
法
萬法惟心
心無所不在
子不語怪力亂神
敬鬼神而遠之
自在
信我者得永生
當下
臣服
心想事成
祭壇
煩惱即菩提
功德
修行
割不正不食
第三部 10個不可不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