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序
日本在福島核事故後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表示,今後日本的能源政策將自現行的「化石燃料」、「核能」2大支柱轉變為太陽能、風力、生質能等「可再生自然能源」,並於2020年代將可再生能源佔整體發電比重提升到20%的水準。
德國也已宣佈將在2022年全面關閉核電廠,相對於曾佔德國22%發電量的核能,其必然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進一步說,可再生能源將不只是作為火力發電的輔助角色,未來很可能會發展成為基礎電力。
我們也特別將日本在海上浮體風力、太空太陽能等研究放入封面設計中,提醒同為島國的台灣在能源的長遠規劃上,是不是也可參考鄰國在陸上發展太陽能的同時、也在海洋、太空、地底(岩盤地熱)、生物體內(以海藻作為光觸媒)探尋能源,甚至想找出利用人、車行進間所產的震動來發電的技術。
未來除了零排放建築(ZEB),連飛行載具也走向零排放;歐洲航太防衛公司的「零排放超音速運輸」(ZEHST)火箭飛機計畫,就利用海草提煉的生物燃油推動傳統噴射引擎,在高空再切換至以氫氣及氧氣驅動,只會排出水蒸氣的火箭引擎,這種飛機能將倫敦到東京航程縮短到2小時以內。
從許多企業策略上,我們都看到日本已經努力投入國際標準規格制定(如東京天然氣公司等在智慧型設備網路SUN的投入),走出過去日本系統和其它國家不相容的窘境(Galapagos Syndrome),再大的企業、也都開始思考以結盟(包含與政府的產官聯盟)方式進軍國際(例如Sharp與STMicroelectronics共同進軍太陽能電池及發電等),這是我們國內極需擴展的跨國合作。
編者在數本書中一再強調,低價的高品質永遠無法與產業標準的控制競爭。我們也看到日本企業相當擅長從不同的領域引用相關技術,這樣能節省大量的開發時間和成本;如三洋電機利用其在汽車相關的「全方位監控系統」技術(請參考『汽車感測器』,2010年,晶靈國際出版),應用到商辦大樓的空調/照明節能系統上,取得相當大的成功。
而在社會上導入太陽能發電系統,未來也可能會有更多「日照權」等法律問題(被大樓擋到陽光等而無法利用太陽能時,怎麼獲得合理補償?)或開始流行「汽車共享」的新環保生活模式。
當然在導入可再生能源的同時,新的智慧型電網也將產生變革,例如切割成獨立子系統的運作就可能是這個產業一個很大的變化,更別說產生了小型感測器元件的大量商機了(如IBM將智慧型電網技術運用在水資源管理,就運用了流體力學相關的MEMS感測器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