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群像,臺灣最動人篇章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數千年前的一句話,就已清楚傳達志工的意義。臺灣在經濟逐漸發展以後,不只成為貿易大國,更從愛心輸入國,提升為愛心輸出國,「志工運動」已成臺灣文化之一,實踐了禮運大同篇的精神。
國際近來天災頻仍,日本去年的三一一大地震,臺灣人踴躍捐輸,捐款超過新臺幣66億元,成為全球第一。臺灣人不僅分享自己的金錢,更有為數眾多的民眾,把服務別人當成志願,分享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各個領域擔任志工。
民國89年九二一地震之後,志工運動更加蓬勃發展,「志願服務法」於民國90年制定實施,截至民國100年為止,官方認證的志工已超過70萬人,主要在政府機關從事志願服務。事實上,在政府機關之外的非營利組織,才是志工的主要力量,學者估計全臺約有4百萬人從事與志工相關的服務活動。
臺灣人樂善好施的形象,擦亮臺灣在國際的招牌,更是臺灣軟實力的充分展現,中央通訊社記者採訪全臺各地默默從事服務的志工事蹟,透過記者的筆和鏡頭,呈現給讀者,發揮揚善的功能,不但肯定志工義行,還將激勵更多人投入志工的行列。
不論是挺進伊拉克救援庫德族難民的袁志君、推動能源教育不遺餘力的臺達電董事長鄭崇華、遠赴全世界各地義診的牙醫師劉啟群、在臺灣照顧愛滋寶寶的南非攝影師歐陽峰一家人,協助赤蛙過馬路的許天麟,甚或是平凡地在行天宮替人收驚的郭鄭寶琴阿嬤,他們的無私奉獻,刻畫出最感人的臺灣志工群像,是臺灣最動人的篇章。
「人在公門好修行」,萬長擔任公職50年,深刻體認盡量做事就是代表修行,作功德,卸任之後也擔任志工,為貢獻國家社會,盡一己棉薄之力,希望有你有我的參與,使臺灣志工運動成為「臺灣精神」的指標。
中華民國前副總統蕭萬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