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或男孩? 徐素霞 藝術工作者
小男孩小宙從生下來就一直覺得自己是隻猴子,他一切行為舉止都無意識的模仿著這動物:肚子餓的時候用雙拳在頭上敲打、用手抓食物吃、用舌頭舔傢俱上的灰塵、見到電線就咬、一天吃十幾根香蕉,而且還懸在桌燈架上睡覺…。父母很擔心他的狀態,帶去專家那兒諮詢,得到的建議是聽任自然,一切將好轉。然而小宙後來還是離開家,到了動物園與猴子們同住。
在一連串的錯愕,譬如幫老猴子抓頸後的蝨子當早餐、親友鄰居看到他時的驚嚇嘲笑表情,他也開始感到了困惑,之後想到幾個夥伴們也有一些不尋常的習性,他便反思起來:也許他這些猴子般的古怪舉止,也不過是常有的想像和模仿罷了…。
本書圖文作者貝蒂絲.阿勒瑪涅(Beatrice Alemagna)以直述的手法來描寫這個猴男孩的成長故事。可能有部分讀者會覺得書中的情節鋪陳太誇張了,小男孩懸在燈架上睡覺? 還跑去動物園和猴子們住? 爸媽也沒阻攔? 然而,有許多事物就是得透過圖畫書中顛覆常理的模式,讓讀者警覺或者得到深刻的印象。
作者就是以這樣的方式來傳達她對生活中的一些觀察現象。哪個小孩不曾做過荒繆愚蠢的事情? 用舌頭舔家具灰塵? 可能還是小事哦,因為不少小孩還吃過自己糞便呢! 重要的是:大人們怎麼看待這些事情,而又怎麼帶領孩子走回正規的途徑。而孩子也唯有經歷體驗,才能了解到現實和他所想像的不同。
本書一開始也從小宙的媽媽在他嬰兒時期不斷的以「小猩猩」這類稱呼逐漸讓他形成後來的思想和舉動,這樣的描寫,讓大人讀者有所警惕,真需要注意自己在孩子們面前的舉動和話語。而且從小灌輸給孩子們的想法,也會讓他以同樣的方式看自己。有很多的例子顯示,父母一直以正面鼓勵孩子,肯定孩子,給予信心,這孩子就會不斷的自我打氣,而能在成長後擁有一片天。
貝蒂絲.阿勒瑪涅也許以某個真實的故事為藍本,來延伸闡發這個關於兒童的心理發展。她經由細心的觀察,對猴孩子的自我認識、自疑、解讀,最後自我肯定等心境過程有透徹的描寫。她的語法質樸,用詞簡潔。文中有以全知觀點和角色間對話的方式敘述,也有和讀者雙向的溝通。結局則不再使用文字表達,而是由小宙和爸媽緊緊擁抱的畫面做為詮釋,這是極佳的以文圖輪流述說的呈現手法。
貝蒂絲.阿勒瑪涅最為人稱道的是她的獨特藝術風格。她喜歡結合拼貼的手法在繪畫中,並靈巧的使用各種媒材。在本書裡,她將不透明水彩與彩色鉛筆混用,色彩沉穩,線條筆觸明顯,虛實對應非常巧妙。譬如在同一個事物中,部份以實體表現(塗滿色彩),部份卻以虛的方式呈現(如白描),形成很不尋常的視覺感。她的空間安排特殊,部分還使用反透視作法,前面窄後面寬(如學校屋頂)。在人物的造形表現上,其肢體動態活潑,表情刻畫生動。有些人物的動態(如擺盪、揮手)以連續性線條來呈現。她的造形帶有生拙感,但這種樸拙是有意的、設計性的,暗藏有相當的素描功力。
在貝蒂絲.阿勒瑪涅所使用的剪貼圖片中,有些是具象的生活景物照片(建築物、椅子、植物、人物--甚至有以立體派的形態呈現),有些則是帶有肌理的手繪圖形,這些寫實景物圖片與手繪景物相互穿插,真實與虛幻交織一起,倍感趣味,也散發出強烈的現代感。